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知乎知錯了,下線“匿名功能”

2023-07-10 10:05:26來源:ZAKER科技  

知乎沖上了熱搜第一,宣布將下線 " 匿名功能 "。

完了 …… 難道以后人都飛去美國,再也下不了飛機了?


(資料圖片)

其實,知乎剛誕生的前幾年,社區環境還可以,發帖質量相當高。

但隨著商業化進程開啟,用戶群體越來越廣泛,匿名機制被濫用," 謝邀體 " 逐漸泛濫。

開篇不是 " 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要不就是 " 利益相關,圈子太小,匿了 "。隨后跟出一個不知道真假的浮夸故事。

新版本預計 7 月 14 日上線各大應用商店,用戶將不能匿名創建問題或匿名發布內容。

這意味著 " 謝邀,匿了 " 將成為千古絕唱。

為何下線匿名功能?

知乎匿名畢竟也算是平臺的一大 " 特色 ",要不然何來 " 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 之說。

據狐妹了解,導火索居然是因為一條微信朋友圈。

6 月 20 日,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內容,怒噴知乎匿名用戶誹謗他,讓人無語至極。

那些讓他受不了的誹謗究竟是什么呢?

原來,知乎上總有人提問 " 黃淵普會卷錢跑路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下說他架空了投資方,花錢購買上海青年五四獎章,就連紐約大學商學院的學歷也是花錢買的。

而這些問題往往都是匿名用戶回答的,信息來源為 " 據說 " 。

黃淵普認為知乎匿名回答機制有問題,建議增加反證功能。

于是,他誠心帶著自己的想法,給知乎創始人周源發了一條微信溝通,結果對方根本沒鳥他。

這下可把黃淵普激怒了,忍無可忍,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公開信,正式向知乎匿名機制宣戰。這次不僅僅是打嘴炮,實打實來真的了。

他的應對措施簡單粗暴,別看只做兩件事,卻拳拳到肉。

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斷在知乎上發布 " 周源是傻 X 么 " 的問題,匿名征集答案。

二是持續向全國政協舉報知乎,直到改變目前的機制。

面對黃淵普的猛烈炮轟,知乎官方低調簡短地回復了一下,同時迅速刪除了有關他的匿名造謠帖。但這個結果顯然不能讓黃淵普滿意,他將 " 戰火 " 轉移到了微博上,繼續實名舉報周源。

這次又是講道理擺事實的長篇大論,還艾特了相關監管部門,搞得挺大陣仗。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們,嘴上說著黃老板息怒,實際上內心深處的聲音卻是:打起來!打起來!這件事情的影響,很快就體現在了股價上,6 月 21 日晚上,知乎美股暴跌 9.21%。知乎創始人周源終于坐不住了,在朋友圈回復表示,知乎接受批評,將要調整匿名機制。誰成想這一調整就是永久下線的意思。

也怪不得知乎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這樣的匿名造謠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今年 1 月,一名自稱上海土著中產的匿名用戶,稱和江西女友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沒想到對方要 1888 萬彩禮。

除此之外,還要將千萬房產過戶到女方名下,給女方親戚每人十萬元巨額紅包,他實在無法接受。

這件事情很快登上微博熱搜,不僅激起了男女對立,還對于江西的聲譽造成了損害。

最后,經過核實這篇文章內容是編的,諷刺的是連他的道歉也是匿名道歉。

最終的結果,只不過是該賬號被永久封禁,造謠成本實在太低了。當然,狐妹認為單單是黃淵普的實名舉報,還不足以讓知乎下線匿名功能,主要國家要出手整治網絡暴力了。

就在知乎公告發布的當天上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

都給你明示了,還不改正,難道想被請去 " 喝茶 " 嗎?

脈脈是第二個知乎?

除了知乎以外,脈脈的匿名社區功能也一直被外界詬病,幾乎把 B 站、百度、拼多多等大廠都得罪完了。

2019 年 3 月,有網友冒充嗶哩嗶哩員工,大言不慚地表示 "B 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 "。

這不是赤裸裸地詆毀嗎?阿 B 自然不能忍,立刻起訴脈脈不正當競爭,獲賠 30 萬。

2020 年 2 月,有個認證為 " 百度員工 " 的用戶,在脈脈發帖說疫情嚴重期間,領導仍然要求去公司上班。

百度第一時間要求刪除不實信息。

然而,兩個月過去了,脈脈收到法院材料后,才慢悠悠地刪帖。最后,被法院判決賠償百度 25.1 萬元。

脈脈現在儼然已經成了各大廠的八卦聚集地了,用戶穿著匿名的外衣暢所欲言,肆無忌憚。而平臺則坐享其中,獲得巨大流量。一場大型 " 集體隱身 "

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 "mo"。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互聯網上頂著兩坨小腮紅的可愛小恐龍 momo,越來越多。

你以為他們是一個人,實際上是一群人。

其實,momo 也不是什么特別的神秘組織啦。

這個名字和頭像只是新用戶注冊賬號后,系統自動生成的隨機選項之一,最初就是像狐妹這樣的懶蛋專屬。

但隨著人數越來越多,為了防止被搜索到,保護個人隱私,很多人都自發加入了 momo 大軍。這就類似于很早之前豆瓣上的 " 已注銷 " 和 " 江湖騙子 " 一樣。正所謂,披上 " 馬甲 ",泯然眾 "mo"。有了這個集體身份的掩護,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表達自我,再也不用擔心說錯話被追著罵了。但即便是長得一模一樣的 momo,也有好壞之分。不少人無所顧忌之后,反而變成了網上橫沖直闖的 " 鍵盤俠 "。

反正,一 "mo" 做事萬 "mo" 當,大家一時間也分不清誰是誰。

前輩 " 已注銷 " 和 " 江湖騙子 " 都已經被部分平臺制止,因為它們和 momo 一樣有擾亂社區秩序的風險。

如果 momo 大軍再不好好約束自己的言論,隨意在互聯網上發瘋,恐怕就離 " 全軍覆沒 " 不遠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