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復古潮流下,收音機仍然被冷落

2023-07-29 12:17:25來源:ZAKER科技  

戴上耳機,掏出手機,點開音樂 APP,當代年輕人聽歌,就是這么簡單,順其自然。

但這樣的「簡單」,缺少一些儀式感。


【資料圖】

(圖源:Veer)

2020 年開始,千禧風「Y2K」潮流席卷而來,以 2000 年為代表的小靈通、大腦袋臺式電腦、大耳朵音響,再次受到市場的關注。其中,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是「古早味」濃郁的收音機。

(圖源:The Eastern Echo)

為何收音機讓人如此懷念?

那當然是機械的旋鈕混合調頻電臺的「沙沙聲」。對 80、90 后來說,那是平淡日子里增添的一絲樂趣,來自青蔥時候的科技樂趣。

(圖源:Wikipedia@Badseed)

世界上第一臺收音機誕生于 1910 年,距今已有 113 年歷史。現如今,收音機已經從主流的消費電子市場中隱匿,不再被普通消費者所喜愛、追捧,但仍有一部分人還在懷念這種極具獨特魅力的電子產品,也有一部分狂熱愛好者,依然沉浸在調頻的世界里,忘懷自我。

1901 年,加拿大 - 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開始嘗試利用無線電傳播聲音,次年,他在馬薩諸塞州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開始潛心研究。四年后,人類歷史上首次無線電廣播實驗成功,在短短的幾分鐘實驗里,播放了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一支歌曲和兩小段講話。

再過去四年,首臺礦石收音機在美國問世。這臺礦石收音機采用方鉛礦和幾件簡單的零件組裝而成,配有機械旋鈕,可以手動調整頻率,切換不同的電臺。

隨著無線電廣播實驗成功以及礦石收音機的研發,收音機市場迎來了爆發期。往后數十年時間里,晶體管收音機、衛星收音機等產品相機研發投入市場,從體積碩大無比的桌面式收音機到輕巧便攜的手提式收音機,這個時髦的電子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1933 年,據美國交通局數據,本土市場已有 10 萬輛汽車裝配了車載式收音機,司機們利用收音機收聽電臺,緩解長途旅行的疲勞,提供家庭娛樂。如今,智能電車已經開始取消車載廣播,以更加「先進」的網絡流媒體服務代替。正如現在熱鬧的手機市場一樣,在收音機打得火熱的那幾年,其品類也足夠讓人「挑花眼」。按照設計與用途來區分,桌面收音機、手提式收音機和落地式收音機是比較常見的款式,前兩款分別對應了家用和旅途,而落地式收音機則是比較常在商務場景使用。

依稀記得,小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臺收音機,大多數都是桌面式收音機,按照家中長輩的話來說就是,這種收音機聲音比較大,看著也比較氣派,放在家里既照顧了面子,同時也很實用。確實,在那個年代,收音機也算得上是價格比較高的電子產品,家中放著一臺,必須要「顯眼」,才能撐住場面嘛。

當然,這種「氣派」很快就被大電視、大彩電搶了風頭。

倒也不是所有看著「大」的收音機都能叫撐住門面,像是索尼、飛利浦、山進等老牌收音機廠商推出的收音機,往往更受歡迎,不過也更貴。而收音機的技術其實算不上精尖,我國在 50 年代就開始出現一些制造收音機的廠商,例如熊貓電子。

總體來說,收音機算得上是非常平民化的家用電子產品,不僅能聽音樂、聽娛樂節目,還能收聽一些時事資訊,且在產品便攜化之后,隨時都能從包里掏出來聽一段,接收新消息、新音樂、新動態的動作較電視機更快。

那么,性價比如此高的收音機,為何逐漸被市場放棄呢?

對收音機市場沖擊最大的,還是互聯網的流行。

雖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機已經逐漸在中國普及,不少家庭也開始將電視機作為置辦新家電的首選,但收音機依然有著方便、快捷的特性,即使桌面式收音機不再流行,便攜式收音機的地位暫未被動搖。

1979 年,索尼推出了首款便攜式播放器—— Walkman。這臺便攜式播放器,輕便、小巧,支持獨立電源,物理內容載體是磁帶,左右聲道能夠單獨調節。隨后,便攜式播放器市場百花齊放,進入千禧年后,數字音樂開始流行 ......

影音娛樂似乎一下子豐富了起來,打得收音機措手不及。

事實上,假如說影音娛樂只局限于「聽」這個層面的話,收音機與初期的便攜式播放器還是有得一拼的,畢竟電腦、互聯網的普及速度不算快,大多數音樂愛好者依然需要支付高額的價格購買 CD、磁帶,而收音機則是免費的。

隨著互聯網全民化,智能手機的誕生以及流媒體服務逐漸完善,消費者在影音娛樂上的「野心」也越來越大。音樂,不止要好聽,還要好看;新聞,不止要聽到信息,還要圖文并茂。這樣一來,收音機再也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如今,一臺小小的智能手機,能聽音樂、看視頻,能看新聞、讀小說,它綜合了曾經火熱的大多數電子產品的獨特性。只談實用性,大概沒有消費者會主動選擇收音機這種產品了。

在收音機這個品類的「末期」,其實最大的市場份額坐落在車載領域中,這也是它最后的榮光。

Hub Entertainment Research 公開了一份調查數據,在美國,有近 63% 的汽車用戶會在開車時使用車載收音機收聽廣播。近半數汽車用戶認為具備廣播功能會是他們選購汽車的主要標準。

但該機構公開的另一份數據也在證實,越來越多汽車用戶接受了訂閱流媒體音樂或免費流媒體音樂在行駛的過程中播放,占比大致達到了 31%。也就是說,也有接近一半的用戶不再熱衷于聽電臺廣播。

(圖源:teslarati)

無論如何,收音機呈現內容的方式過于單一,與之相同的電子產品也已經被更具融合性的新型產品所替代,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或許,收音機只是不再那么符合當代市場對電子產品的主要需求標準了。

隨著「復古」浪潮來襲,不少音樂愛好者也重拾實體唱片,與數字音樂相比,唱片機播放的音樂,更有溫度。

據報道,Nissen、Recycle Shop 等多家日本二手交易平臺,黑膠唱片機的關注量和成交量自 2019 年開始逐漸上升。來自全球各國家 / 地區的音樂愛好者,以這種方式「緬懷」實體唱片。

(圖源:PSAP)

在復古浪潮之下,與收音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黑膠唱片機成功吃上了第一波紅利,那么收音機能否借此翻身呢?

很可惜,有點難。

在數字音樂和流媒體服務的沖擊之下,實體唱片市場早就成為一片荒土,但依然有不少唱片公司和藝人,堅持在最新的音樂里加入實體唱片的形式。例如 Taylor Swift、BTS、Olivia Rodrigo 等歌手,都是實體唱片市場的佼佼者。

(圖源:Taylor Swift Offical)

客觀來說,收音機并不像音樂產業一樣,有龐大的內容資源支撐。目前,大多數廣播電臺都只是在承擔著新聞快播、交通情況分享與交流以及娛樂資訊傳播的責任,形式上與十年前、二十年前幾乎沒有變化。相較之下,用戶直接使用智能設備,也能獲取到這些信息。

不過,收音機在老年群體中依然有很龐大的需求。對于這部分用戶來說,收音機可以是難得的休閑娛樂,也可以是獲取信息資訊的快捷途徑,不少專為老年人設計的收音機,還加入了播放器的功能,同時能幫助買家下載聽書、評書、廣場舞音樂等內容資源。

總體來說,收音機雖然在主流市場中幾乎沒有「翻身」的可能性,但在部分另類需求市場中還別有一番天地。

收音機消失了嗎?當然沒有,只是大多數消費者不再需要它了。

但作為無線電領域的第一重大突破,收音機仍被不少無線電愛好者捧在手掌心上,就像音頻領域一樣,無線電也有忠實的「發燒友」。

對于我們普通用戶來說,或許收音機只是一段美好的童年回憶,是一段夏日里滋滋作響的蟬鳴聲,是電臺主持人在夜間溫婉的哄睡聲。

拋開這些回憶來看,我們真的還會需要一臺收音機嗎?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