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 > 正文

“缺芯”成汽車行業熱門話題 構建汽車芯片產業生態須穩步推進

2021-10-09 09:05:21來源:中國汽車報   

“缺芯”是當下汽車行業的熱門話題。今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產銷同比增長26.8%和27%,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過,7月和8月的銷量連續下滑,給產業快速發展按下了“暫停鍵”,“缺芯”就是影響因素之一。

記者了解到,根據現階段汽車產業對芯片的需求,解決產業創新生態的核心問題,從本質上來講是構建國產芯片的供應鏈體系。

如何讓自主品牌車企快速用上國產芯片,是一個需要逐步實現的市場化問題。在此前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表示:“解決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的問題,就要從行業標準,到關鍵技術攻關到核心芯片研制產品評測認證,再到實車驗證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構建。”

需求和短缺共存自主芯片面臨悖論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今年前8個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正在逐漸增長,從8.41%提高到了19.78%。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導向完全轉變為市場導向。隨著汽車“新四化”熱潮興起,汽車產業正在逐漸形成新的趨勢:新興電子電氣架構從分布式發展到域集中式,再發展到中央集中式,軟件、硬件和通訊技術正在不斷升級,大數據技術構建成完整的閉環。

與此同時,車用芯片的需求量正在不斷提高。不過,權威機構統計數據顯示,當前國內汽車行業車用芯片90%依賴進口,自主配套率僅占10%,自主品牌98%以上的車載半導體來自歐美供應商。

“自主芯片投產后,有很大可能面臨價格下跌的情況,但若不進行自主研制,又會面臨供應緊缺的問題。”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用“悖論”來形容當下汽車芯片的困境。他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主汽車芯片當前最大的難題是,技術還比較落后。投產芯片,技術卻沒有先進性;不投產卻又會被“卡脖子”。

記者了解到,疫情和地震等自然因素,都對芯片市場造成了巨大影響。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呼吁:“當前的芯片短缺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長期因素,應該重視長期因素。”國內汽車工業發展,一直受“缺芯”困擾。值得欣慰的是,車聯網或者自動駕駛創業型企業已經在逐步推出具有知識產權的自主可控的產品。

此前,有個別經銷企業趁機惡意搶購短缺芯片,大幅加價銷售,哄抬價格,牟取高額利潤,受到市場監管總局的行政處罰。“芯片中間商會囤貨,造成下游的企業拿不到芯片,只能加價買。因此,芯片短缺不一定是源頭上的供應不足,而是被中間商拿在了手里。”賽迪研究院汽車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邵元駿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考慮到供給問題,大力投資擴充芯片產能,關鍵之處在于,需要想清楚研制什么產品、賣給誰、如何進入車企的供應商體系、投資之后能不能收回成本等問題。

實現國產替代的過程還很漫長

“汽車芯片和手機芯片不是一回事。汽車芯片的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并且一般是集成在整個系統里面。比如,一個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中就包含多個芯片。”邵元駿告訴記者,“芯片像汽車上面的大多數零部件一樣,掌握在博世、采埃孚、大陸等外資企業手里。再加上合資汽車企業有自己的供應商體系,即使國內有自主產品,也很難進入其供應商體系。”

拋開芯片帶來的巨大關注度,回歸本質,從汽車零部件的角度來看待芯片的發展,問題似乎會更加清晰。正如崔東樹所說,國內大部分關鍵零部件供應依賴博世、采埃孚等跨國零部件企業,而芯片的前端環節就是這些跨國零部件供應商,因此,芯片的本質問題在于我們怎么構建零部件供應體系。

記者了解到,芯片行業擁有強綁定的供應鏈,行業壁壘比較高。原誠寅說:“我們對汽車產業鏈條進行分析梳理時發現,芯片新品設計定型后,在整車企業很難實現快速裝車。對大多數整車企業而言,芯片企業是集成商,需要完成對應可靠性測試、認證和性能評價。除此之外,芯片企業還需要完成質量管理體系流程等。”

記者了解到,汽車芯片實現國產替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100小時、1000小時、5000小時、10000小時的極端惡劣情況模擬測試。有專業人士表示,現在已經看到了國產替代的希望,但礙于技術水平、市場經驗不足,在車規級產品的高可靠性等要求之下,高端電動汽車依然是國產汽車芯片的荒蕪之地。

據邵元駿介紹,高端車型的芯片需要高算力,汽車企業還不會冒險使用國產自主芯片。一旦出現問題,車輛被召回,花費的成本和代價太大了。因此,對整車企業來講,芯片的產品可靠性是選擇的首要因素,汽車企業會更保守一點,選擇品質更好更可靠的產品。

對此,原誠寅的建議是,要腳踏實地,先成為整車企業的B點供應商。“直接沖上去拿A點訂單不現實,這涉及風險,一旦出現問題,會讓品牌萬劫不復。在芯片開發的過程中,不可只關注正向開發流程,也要關注下游的需求。這樣做出來的產品才能實用。”

提及國產汽車芯片完整產業鏈何時能夠形成的問題,專業人士給出的時間是5年至10年。原誠寅指出:“整個汽車芯片產業界需要慢下來,靜下心,認真干10年,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汽車芯片產業體系。”

務必提升產品力與外資企業展開競爭

如何打造汽車芯片產業鏈條,原誠寅表示,這需要由共性的創新平臺牽頭,實現信息通暢、企業主導、政府支持、產業成鏈、生成聯盟。去年9月,國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牽頭發起,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成立。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從創立之初,便確定了自己的核心目標:拉動建立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幫助產業伙伴更好地發展;支持國產芯片裝車,打通自主汽車芯片裝車應用通道并進入產業供應鏈,實現國產替代;與國際伙伴緊密合作,參與國際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建設,讓中國產業體系更多地和國際產業接軌。

邵元駿表示,讓國內自主汽車芯片企業發展起來,讓汽車企業使用自主產品,汽車芯片產業鏈的構建需要有機構來進行協調。現在,國內產品的可靠性不如國外同類產品好。如果巨額投資做出產品后,外國先進產品直接降價,那么市場依舊會選擇進口產品。因此,他認為,實現國產替代,需要綜合考慮各項事宜,不可放任自流。

記者了解到,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聯盟成立后,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首先,推出汽車芯片的商用保險,讓汽車企業敢于嘗試國產汽車芯片;其次,協同產業鏈各界,共同推動汽車芯片的標準體系建設,預計年底會有相關成果對外發布;另外,積極推動汽車芯片的測試驗證流程,促進汽車芯片廠商與整車企業上下游供需對接,聯合開發,以增強彼此互信互認。

崔東樹表示,汽車芯片問題是一個市場化問題。對此,邵元駿也持有相同的觀點:“自主汽車芯片企業應當努力提升自己的產品力,參與市場化競爭”。

邵元駿說:“實現汽車芯片國產替代,需要定期提供訂單扶持國內產業鏈。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讓產品得到市場化驗證,提升可靠性,然后持續迭代升級,讓產品力逐漸提升,之后再考慮怎么和外資企業競爭。”(趙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