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廚余垃圾分出量增超10倍 實現階段性目標
4月28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組織召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一周年新聞發布會。據介紹,目前全市垃圾分類已實現階段性目標。符合北京實際、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體系基本建立,市民分類意識普遍增強,分類習慣初步形成。
“目前,全市垃圾分類行動效果超出預期。”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張巖表示。據了解,這場垃圾分類行動共覆蓋了全市1.3萬余個小區、3000余個村和11.7萬個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相較去年同期,垃圾分類參與率達九成,廚余垃圾分出量增長過10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三成,全市垃圾處理能力也實現了整體平衡。
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提升,直接關系行動的最終成果。從當前動員效果來看,居民“三率”大幅提升。根據抽樣調查和現場檢查結果,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準確投放率分別約達到98%、90%和85%。全市已創建形成了835個示范小區、村,約占小區、村總數的5%。
從具體分出效果來看,4月,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3878噸/日,比《條例》實施前增長了11.6倍。餐飲單位廚余垃圾分出量1795噸/日,廚余垃圾總量達到5673噸/日。可回收物分出量4382噸/日,比《條例》實施前增長了46.1%。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41%提高并穩定在20%左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則達到37.5%。
伴隨垃圾分類意識的提高,垃圾減量的效果也逐日凸顯。從統計數據來看,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清運量2.2萬噸,較2019年的2.77萬噸下降20.42%。今年前4個月日均清運量2.06萬噸,較2020年進一步下降6.36%,比2019年下降25.6%,日減量7100余噸。張巖指出,“減量效果相當于少建了兩座日處理3000噸量級的阿蘇衛焚燒廠,僅拆遷、土建等一次性投資就節省200多億元,既節約了土地資源,也從源頭上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碳排放”。
由于垃圾源頭減量成效顯著疊加處理設施日趨完善,全市垃圾處理能力也實現整體平衡。“生活垃圾處理能力3.38萬噸/日。其中,焚燒能力1.77萬噸/日,生化能力8230噸/日,基本滿足分類處理需求,焚燒廠從連續多年的超負荷運行向相對從容轉變。”張巖介紹。
目前,全市適應分類需求的投放、收集、運輸、處理設施體系已基本建立,初步實現整體重塑和城鄉覆蓋。累計建成分類驛站1275座,達標改造固定桶站6.32萬個,涂裝垃圾運輸車輛3945輛,改造提升密閉式清潔站805座。分類設施建設管理達標率由2020年5月的7%上升至目前的88.8%,投放站點具備腳踏、拉環等便利性設施的配置率達到97.15%。
雖然垃圾分類已執行一年,但分類意識的養成仍需久久為功。張巖指出,“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要清醒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例如,居民自主分類習慣尚未完全養成,區域間、小區間還不平衡,差異比較大,“二次分揀”在一定范圍內依然存在;分類設施規范性還不夠,分類驛站、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暫存點建設和管理水平還需提高;源頭減量還有較大潛力,餐飲服務單位廚余垃圾、外賣餐盒、商品包裝等方面仍需加大減量力度等。
當談及新一輪全市社區垃圾分類動員規劃,市民政局副局長趙濟貴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開展入戶動員、聚焦薄弱環節、進行桶前職守、堅持獎懲并行、引入社會力量,發揮示范作用并落實四方責任。
值得關注的是,與以往“廣撒網”式動員不同,下一階段工作將突出重點人群。具體而言,改變以往大眾化、普遍式的宣傳動員方式,以年輕人、上班族、租戶等人群為重點,由社區黨組織統籌力量,采取上門宣傳、微信推送、桶前指導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動員發動。
張巖說,未來除繼續鞏固提升市民家庭自主分類水平、推進源頭減量工作外,將進一步健全分類設施網絡。包括優化各品類垃圾投放點設置,加強日常維護,確保收集容器無滿冒、無破損、無異味。優先在居民自主分類好的小區試點推廣可降解垃圾袋,通過擴大試點使用范圍,逐步降低購置成本。
同時,將繼續加快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可回收物投放點、中轉站、分揀中心建設,年底前高標準建設600座生活垃圾分類驛站。規范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開展垃圾清運不及時專項治理。做好垃圾投放點運行管理,減少垃圾滿冒堆放現象發生。清運單位合理規劃收運時間和路線,在節假日、早晚高峰期增加收運頻次,規范收集運輸作業,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對訴求量排名前20的街道跟蹤督辦。(陶鳳 劉瀚琳)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天夏退(000662)結束A股之旅 諸多麻煩纏身7封函件尚未回復
昔日明星股天夏退(000662)的A股之旅要畫上句號了。4月8日,天夏退最終報0 23元 股,公司總市值僅剩2 ...
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