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團基本面存在隱憂 巨資回購仍難以挽回股價頹勢
5月10日,美的集團發布關于回購部分社會公眾股份方案的公告,擬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不低于人民幣25億元回購公司股份,回購價格不超過100元/股。
這是今年美的集團第2次拿出巨資回購公司股份。今年2月,該公司也推出了一個回購公司股份方案,擬回購不超過10,000萬股且不低于5,000萬股股份,回購價格不超過人民幣140元/股;預計回購金額不超過140億元。結果在2月至4月間,公司累計回購股份數量為9999.99萬股,支付的總金額為86.64億元(不含交易費用),履行完畢前次的回購計劃。或許正是由于前次回購金額只有86.64億元,并未達到140億元的上限,所以在前次回購計劃完成之后不久,公司又推出了新一輪最高50億元的回購計劃。
上市公司回購對于股價的影響通常都是正面的,所以上市公司回購股份通常都被視為是利好。不過,美的集團的巨資回購似乎并沒有給其股價帶來刺激作用。雖然美的集團按回購計劃的上限回購了9999.99萬股的股份,但仍然沒有阻止住美的集團股價的跌勢。美的集團的股價從2月10日的最高價108元,跌到了5月7日的最低價75元,跌幅達到3成,市值縮水2200億元。雖然5月10日公司又發布了新一輪回購計劃,但公司股價仍然沒有太大的起色,股價又跌到了5月7日的低點。
美的集團兩輪回購金額將超過百億,對于A股上市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巨資回購。但為什么美的集團的巨資回購卻沒有挽回公司股價的頹勢呢?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包括了這樣幾方面的因素。
首先,美的集團的回購是發生在歷史的高位,今年2月10日創下的108元高點,是美的集團2013年上市以來的歷史最高價。按去年的低點46.30元計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美的集團的股價上漲了133.11%。而就上市公司回購來說,其對股價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股價越低的時候,其對股價的刺激作用就越大;二是在股價上漲的過程中,上市公司回購也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在股價到了高位之后,回購對股價的刺激作用就較為有限。尤其是美的集團,是機構抱團股的重要標的,而進入今年之后,抱團股出現松動,投資者不再是一心做多,因此,美的集團的高位回購自然就很難進一步刺激股價上漲。
其次,美的集團的高位回購很容易讓投資者將其與“陰謀論”結合在一起。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在這個市場上,投資者吃過的虧上過的當實在是太多了。美的集團高位回購,這種做法本來就超越了投資者的日常認識范圍,很容易讓投資者對其保持警惕。雖然近年來,美的集團是一個回購公司股份的大戶,但也是一個大股東及董監高減持大戶,在股價上漲的背后,公司大股東及董監高減持不斷。所以,對于美的集團的高位回購,投資者自然會對其保持警惕。
當然,美的集團的高位回購是不是一場“陰謀”,這個難以作出定論。但很顯然的是,美的集團的高位回購被機構投資者利用了卻是事實。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團機構投資者數量減半。去年底美的集團機構投資者數量為1765家,持倉股數達45.54億,占總股本65.41%。其中基金數量為1687家,持倉股數達8.33億,占總股本11.77%。券商集合理財數量為71家,持倉股數達547.78萬,占總股本0.78%。
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團機構投資者數量為890家,同比減少49.58%。持倉股數達43.5億,同比下降4.48%,持倉股數占總股本62.39%,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其中基金數量為861家,同比減少48.96%。券商集合理財數量為23家,同比減少67.61%。美的集團股價走低,顯然與這些機構投資者的出逃是密切相關的。
不僅如此,美的集團的巨資回購沒有挽回公司股價的頹勢,也與公司回購的目的存在一定的關系。比如,前次回購雖然耗資86.64億元,回購了9999.99萬股股份,但這些回購的股份并沒有注銷,而是用于實施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及/或員工持股計劃,這樣的回購并沒有提升公司股份的含金量,因此也難以刺激公司股價上漲。
此外,美的集團基本面存在隱憂,這也是導致該公司近期股價不振的原因。比如,去年下半年,鋼材、銅材、鋁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價格開始走高,今年一季度價格繼續大幅上漲,對家電企業的利潤造成一定影響。同時,美的集團為了擴張ToB板塊業務,去年四季度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的收購活動,導致美的集團商譽高企,一季度商譽達到250.68億元,超過固定資產31.13億元,占非流動資產20.61%。高企的商譽對于公司股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皮海洲)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