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高淳陶瓷:從100%出口到70%內銷 行業之困中探索品牌之路

2022-07-28 08:17:47來源:江蘇經濟報  

“插花應使花羞色, 比畫翻嗤畫是空。”陶瓷這一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國情懷。連日來,南京高淳區經濟開發區內,被譽為“中國當代官窯”的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好消息不斷: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期間,作為禮賓用品,由公司制作完成的一款青花琺瑯茶杯一經亮相就瞬間出圈,引起廣大網友關注,相關視頻播放量迅速達到千萬次;在日前省委宣傳部、省版權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聯合下發的2022年江蘇省優秀版權作品產業轉化重點培育項目名單中,高淳陶瓷《盛世同春》等文創產品轉化項目從123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入選的29個項目之一。弘揚中華陶瓷文化,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正用“專精特新”讓高淳的陶瓷故事更加豐滿,打造“國際一流陶瓷品牌和中國陶瓷新地標”的企業夢想也正一步步走向現實。

從100%出口到70%內銷

行業之困中探索品牌之路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日用陶瓷產量大概是300億件,其中有200億件中國造,它們大多來自以大規模制造為主的新陶瓷產區。” 江蘇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貴夫告訴記者,這些陶瓷產區至今仍大多以國外設計、國內貼牌生產為主。由此,也產生了缺少品牌和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削弱的成本優勢兩大產業難題。

行業發展之困同樣一度困擾著高淳陶瓷。高淳陶瓷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做貼牌生產,先后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約15億件陶瓷產品。然而當人民幣進入快速升值通道,高淳陶瓷100%依賴外貿出口的模式對企業形成了巨大挑戰。“從美元變成人民幣,我們一下就損失了幾千萬元。必須通過創新去轉型,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王貴夫說,彼時,國內市場也迅速成長,消費層級的提升讓更多家庭對高端陶瓷產品的需求日益攀升,“人們很快會從需要產品轉化為需要品牌、需要品質。”

于是,高淳陶瓷轉型的大幕拉開。相繼建成國際先進的骨質瓷生產線基地、窯變釉炻器生產基地、蜂窩陶瓷生產基地,豐富陶瓷產品種類和技術含量;承擔陶瓷行業唯一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攻關項目——高品質日用陶瓷項目,建成高品質日用陶瓷樣板線,引進國際先進陶瓷技術裝備,率先實現原料標準化、裝備現代化、燒成氣體化、輔料專業化和產品高檔化;作為第一起草單位,起草日用陶瓷、蜂窩陶瓷兩個國家標準;推出“尊上”琺瑯彩骨瓷、“白牡丹”健康生活瓷等高端產品。目前,國內市場銷售已占到企業總銷售的70%。從單純依賴外貿出口到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拓展,從主要依靠低成本競爭到依靠高技術取勝,高淳陶瓷連續多年被授予中國陶瓷行業杰出企業稱號,被授予“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中國輕工百強企業”,并入選江蘇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近年來,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高淳陶瓷不可避免地面臨高端禮品瓷市場受挫、外貿物流成本上升、能源價格漲價等多種不利局面。為此,高淳陶瓷積極探索新的思路,高淳區固城鎮日用陶瓷生產基地、高淳經濟開發區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山西省忻州市日用陶瓷生產基地和四川成都陶瓷酒具生產基地四大基地的結構優化已提上日程。“高淳基地將專注于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研發、生產,山西基地是主要出口基地,四川基地則作為高端骨質瓷的后備支撐。通過結構的優化,保持技術和成本上的優勢。”王貴夫表示。

從偶爾合作到“常見嘉賓”

國瓷“專業戶”致力講好中國故事

2014年,當北京APEC峰會組委會的官員來到南京,南京南站內高淳陶瓷的展廳便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高淳陶瓷由此獨家承制了北京APEC峰會招待晚宴用瓷(水立方),“盛世如意”琺瑯彩國宴用瓷耀眼全球。也正是這次偶然,高淳陶瓷與國宴瓷結下了不解之緣。兩屆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三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中非合作論壇、上海亞信峰會、南京青奧會等眾多重要外交場合,高淳陶瓷都精彩亮相。“國宴瓷”逐漸成為高淳陶瓷獨有的標簽。“用陶瓷這個中華文化的象征性符號來詮釋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做出我們的江蘇貢獻,我們倍感光榮。”王貴夫笑道。

“國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產品設計與制作的最高水準,代表了中國瓷器的最高水平。那么,如何才能借國瓷講好中國故事呢?根據不同的會議主題、內容及地域,融入不同文化內涵,成為高淳陶瓷的選擇。在高淳陶瓷博物館內,展出的一件件國家用瓷作品無聲地訴說著不同的情懷。比如在北京APEC峰會中,“盛世如意”琺瑯彩國宴瓷就采用了獨特的國韻黃、浮雕金等工藝,提煉了中國傳統的吉祥符號“如意寶相紋”為核心圖形,寓意“盛世華章,如意太平”,比喻亞太地區美好、繁榮、和平的發展愿景。而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絲路國宴”餐瓷采用高溫色釉、琺瑯彩和手工描金相結合的工藝,由圓形的展示盤和八角頂蓋組成主格調,融入大唐文化元素,浸透著中華民族“圓則滿,滿則圓”的傳統哲學,以瓷的名義詮釋“一帶一路”倡議所體現的“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精神。

一件件精美的國宴瓷,閃耀的是高淳陶瓷“匠人們”的智慧和技藝。據悉,高淳陶瓷一方面打造了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先后引進中央工藝美院、清華美院、南京藝術學院等8個設計團隊,并與相關院校通過“合作辦班、共建基地、主題設計”等形式,推進跨文化、跨材料、跨技術、跨工藝等方面的研究,累計取得外觀專利1800個。另一方面,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等多種方式培養和造就了一支中青年鄉土人才。聘請清華美院王建中教授等作為培訓顧問,至去年,已培養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藝術名人5名,江蘇工匠1名,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1名、“三帶”能手3名、“三帶”新秀4名。

從博物館到國瓷小鎮

工業旅游期待釋放更強生命力

七月驕陽下,通透潔白、充滿現代流動感的高淳陶瓷博物館內,來往游客熱情不減。走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艘載著眾多名窯瓷器的“南海一號”仿制宋代古船,將人們帶入美輪美奐瓷器世界的同時,也昭顯著高淳陶瓷打造“中國陶瓷新地標”的夢想揚帆風正勁。當產業融合成為大勢,“工業+旅游”也賦予了高淳陶瓷更多的成長空間,包含陶瓷博物館在內,一個業態更全、特色更明的中國國瓷小鎮正在崛起。如今,高淳陶瓷博物館被列入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 國瓷小鎮亦被評為長三角最佳文旅融合旅游小鎮。

“陶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是可觀可感可參與的。”王貴夫介紹,自2008年高淳陶瓷博物館開放以來,圍繞工業旅游,公司提出了“聽、看、做、用”四大功能。聽,是游客可以在高淳陶瓷博物館1萬平方米展示空間內聽講解員講述中國陶瓷文化及高淳陶瓷的傳承與發展,品鑒各派大師作品的魅力;看,是游客在陶瓷生產線上,可以近距離知曉陶瓷如何從原料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產品;做,是在占地120畝的陶藝苑DIY體驗區內,游客們可以體驗古法的拉坯、化瓷、膩子以及今法的3D打印、3D建模等文創項目;用,是游客們可以現場體驗瓷器用餐、在商店里按需購買陶瓷產品。“目前我們每年接待游客在15萬人次左右。”

放眼未來,高淳陶瓷已有更多想法。“我們正在著手打造二期國瓷小鎮,定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可承擔120萬人次的年游客量。”王貴夫透露,為此,二期國瓷小鎮計劃打造5萬平方米左右的陶瓷文化博覽區,在現有博物館的基礎上,利用高淳陶瓷老廠房及江南村落改建、改造,將工業遺存合理保護、開發,分別展示中國各大名瓷,打造博物館城。其次,還將對陶瓷創意產業園區進行提檔升級,計劃引進100個大師前來創業;豐富旅游配套,引進餐飲、住宿等相關門類。同時,產業也將進一步延伸和升級。“這個小鎮不僅僅屬于高淳陶瓷,它更是一個地方的特色小鎮。我們要發揚高淳陶瓷的產業凝聚力,吸引更多相關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共同形成高技術陶瓷產業的創新高地。” 王貴夫說,“這是一種融陶瓷產業、文化體驗、休閑旅游等于一體的新型旅游業態,而這種旅游業態跟我們的品牌培育是相輔相成的。”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