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讀 > 正文

全國首艘!“江遠百合”號在江蘇率先開啟內河航運“純電時代”

2022-10-28 08:05:09來源:江蘇經濟博愛  

近日,全國首艘120標箱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江遠百合”號緩緩駛離長江太倉港碼頭,投入太倉港至京杭運河蘇州工業園區港80公里航段運營。江河奔騰,“江遠百合”號在江蘇密織的航道上率先開啟了內河航運的“純電時代”。

高效綠色低碳電船大有可為

江蘇是水運大省,航道里程約占全國五分之一,水路貨運周轉量占全省綜合貨運周轉量的62%,居全國前列。近些年來,江蘇大力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自2017年以來,實現年均39%的高速增長。目前,江蘇正積極推動“公轉鐵”“公轉水”運輸結構優化,水路運輸發展前景廣闊,市場對于高效綠色低碳的運輸需求進一步增加。

記者了解到,基于電動船舶的技術特點,中小型內河船舶特別適合推廣應用電力推動,這也完全符合工信部等五部委出臺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的發展方向,“江遠百合”號的運行為其發展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測算,該電動船相比傳統動力船舶,每年每艘可替代燃油16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0噸左右。”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晁陽表示,“江遠百合”號的交付使用,是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和各級管理部門大力支持的結果,也是江蘇遠洋以及各個合作方積極推動的結果。“江遠百合”號的首航意味著大量內河船舶動力有了電動化和零碳化解決方案。

“在此背景下,江蘇推動純電動船舶發展恰逢其時。為進一步發揮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優勢,江蘇將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在京杭運河江蘇段全段和其它干線航道及長三角地區開通航線,力爭開辟蘇南、蘇北和太倉與上海外高橋的‘滬太通快線’。”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梅正榮表示,預計到2025年,江蘇將投入超過17艘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形成6條“零碳”集裝箱航線,促進綠色交通、美麗江蘇建設。

技術難關迎刃而解 電船未來可期

新能源是電動船舶的動力心臟,也是電動船舶產業發展的引擎,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是決定電船未來的關鍵密鑰。數據顯示,2019年船舶鋰電化滲透率為0.04%,2022年以及2025年滲透率預計達到0.55%和18.5%,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推動了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研發投入。此次“江遠百合”號的首航,離不開江蘇遠洋等公司雄厚的新能源技術的支持,電船的里程、安全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記者了解到,江蘇遠洋為提高船只的受限橋區通過性,為整個電動系統接入3個鋰電池集裝箱,每個鋰電池集裝箱配備2組高容量電池,電能經過集中式的直流母線變頻控制配電系統在直流母線進行并網以驅動電機。同時,直流母線變頻控制配電系統為船舶日用負載提供高品質的日用交流電源,可支持續航里程220公里。利用靠泊期間港口吊裝設備換電,單次換電僅需20分鐘,可遠程實時監控和診斷設備運行狀態,智能便捷高效。

在航行安全方面,江蘇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海燕介紹,本次電動船項目從設計階段起就注重強化對安全性能的提升。其選用的磷酸鐵鋰電池是更優的船舶電池動力的技術路線,集裝箱電池具備完善的滅火系統方案和消防控制系統,同時因電池動力系統全部通過電氣連接組成,與傳統的柴油機直接推進型式相比,電池動力系統安全性更高。此外,該項目中集裝箱內部配備UPS電源系統,在電池處于運輸狀態時,控制電源始終開啟,從而對電池狀態進行實時及遠程監控;從電池吊裝安全性分析,箱式電池采用標準的20英尺集裝箱,防護等級高于普通集裝箱,保障了電池運輸安全性。

政企研多方發力為電船產業“續航”

新能源船舶電動化趨勢明顯,且技術、產品迭代周期明顯快于傳統燃油動力船舶,呈現加速態勢,純電船舶的落地就是最佳的驗證。技術的全方位發展與電船產業強鏈的打造是電船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三方的合力將會為電船產業“續航”。

“第一代的電池動力船舶基本解決了電動船舶大容量電池成組技術、直流組網技術、能量綜合管理技術、船用大容量充電技術、船舶整體安全技術等關鍵問題。”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湯文軍認為,第二代電動船舶將在提高核心產品安全性前提下,進一步加強電動船舶前沿技術特別是船用電池、電力系統、智能化大功率充電系統、精準消防系統等技術創新及優化。他認為,應提升電動船舶整體研發能力、技術可靠性、安全可控性,聚焦電動船舶的建造和營運經濟性,著力解決實際應用中的產品通用性、充/換電便利性、設備國產化等痛點難點問題,從而實現三電設備和系統小型化、輕量化、標準化、譜系化,電動船舶船型標準化、系列化、智能化便于實現批量建造,使電動船舶具備市場競爭力,助力電動船舶從示范走向推廣。

晁陽介紹,江蘇遠洋正在起草《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推廣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系統謀劃內河純電動集裝箱船舶從“試點示范”向“規模化”發展。計劃到2025年,力爭完成17艘內河純電動船舶規模化應用的目標,年運量力爭達10萬標箱以上,航線覆蓋蘇南常州、無錫、蘇州區域,蘇北徐州、宿遷、淮安運河全流域以及長江段太倉至上海和南京港內區域,為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和交通強省、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劉海燕表示,“江遠百合”號的投入運營只是起點,作為全省航運龍頭企業,公司將全力參與推動全省新能源船舶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鏈的發展,在純電動船舶補能方式、盈利模式、老舊船舶“油改電”等方面積極探索,加快形成完善的集疏運體系。

“下一步,江蘇遠洋將認真總結評估項目運營質效,進一步提升船舶經濟性,探索新能源船舶多船型、多航域的推廣應用。”晁陽說,江蘇遠洋將發揮省內航運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強化箱源組織、優化協同機制,不斷探索新能源船舶高效穩定運營之道。

“我省在船舶建造、電池制造、電動技術等領域有著較好的技術儲備和產業基礎。”梅正榮表示,江蘇要充分發揮產業優勢,以純電動內河集裝箱船舶試點應用為抓手,發揮行業綜合協調作用,組織產業鏈上企業搭建平臺,加強技術研發,努力搶占電動船舶產業發展先機。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