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周二股指期貨集體大漲 50ETF期權最高漲幅達78倍

2021-05-26 08:57:50來源: 期貨日報  

昨日下午盤中,一位投資者調侃道,如果早上開盤買了10萬元的50ETF期權,現在的收益就是6800萬了。刺不刺激?意不意外?不過,如果行情沒有大波動,這10萬就打水漂了......

一天最高7800%……這行情,想必周二的行情又讓“吃瓜群眾們”徹底看呆了!

本周二,股指期貨集體大漲,其中,IH主力合約漲4.69%,IF漲3.66%,IC漲1.32%。當天最吸引市場眼球的為末日輪(快到期的50ETF期權),其行權價為3.6元的五月份50ETF期權最高漲幅達到了78倍。

與股票不同,期權價格受標的資產價格和波動率等因素影響,權利金價格波動并非線性。尤其臨近交割日時,標的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往往會引發相關期權價格的劇烈變化,這也是業內俗稱的“末日輪”行情。

正是由于即將到期的虛值合約的高杠桿,低價值的特性,導致在期權末日輪行情下,波動極大,做對方向的倉位將有巨大的利潤。對于期權買方來說,被稱為“買彩票策略”。比如2019年2月25日曾經出現過的192倍期權合約,就是發生在末日輪行情下的一個有名的案例。

雖然“末日輪”行情幾十倍、上百倍的漲幅可能帶來巨額收益,但在實盤交易中投資者還需要注意規避風險。“末日輪”行情并不是每次合約到期都會發生,其概率很小,交易中存在勝率低的問題。

三立期貨金融分析師柴玉榮認為,近期市場出現這樣較為明顯的風格轉換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穩價政策發力,大宗商品市場降溫。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等密集發聲,為大宗商品市場降溫。5月17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短期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會對下游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一定壓力。對于PPI上漲帶來的影響,付凌暉表示,價格上漲整體上有利于企業效益改善,但對于下游行業的壓力需要引起重視,后續將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原材料市場調節。5月18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金賢東表示,目前國家發改委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正在聯合調研鋼材與鐵礦石等市場情況,進一步了解行業動態。5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強調要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針對市場變化,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給,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這是一周內國常會第二次“點名”大宗商品漲價。5月23日,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約談提醒大宗商品重點企業,要帶頭維護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秩序,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捏造散播漲價信息,不得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上周有關方面就大宗商品價格進行多次發聲,引發國內有色、黑色等商品期貨高位回調,鋼鐵等順周期股也受到較大影響,短期資金從周期股中流出,流入風險更加可控的核心資產。

第二,貨幣政策“不急轉彎”已成市場共識。去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政策“不急轉彎”,當時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于流動性收緊的預期。今年3月底央行一季度例會上刪除“不急轉彎”,外加貨幣供應量、社融增速也不及市場預期,尤其是社融數據的快速回落,曾一度令市場對于貨幣政策是否會快速出現轉向而擔憂,資金觀望情緒較重,參與度不高。其后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宏觀政策“不急轉彎”,令市場對于貨幣政策有了較為一致的預期,那就是貨幣政策依舊保持穩健,以緩解信貸收縮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和風險。因此,會議定調疊加高頻數據均向市場傳遞未來二三季度流動性大概率將繼續保持穩定,但信用會逐漸收緊,以配合信貸的收縮和信用風險的化解,市場之前對于貨幣政策轉向收緊的擔憂基本落地,市場情緒和參與度均有所回暖。

第三,國內經濟穩中趨緩,通脹風險較為可控。上周一國內4月經濟數據公布,4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預期值為9.8%,與預期基本一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7%,預期值為24.9%,不及市場預期;1—4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19.9%,預期值為19%,超市場預期,其中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21.6%,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18.4%,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23.8%。從4月經濟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經濟穩中趨緩,工業基本保持穩定,但是內需社零增速放緩,固定資產投資韌性較強,制造業投資上升,基建投資則有所放緩。從一季度及4月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國內經濟增速的高點已現,未來經濟動能向下是市場較為一致的預期,但目前也沒有明顯的風險導致經濟加速下行,畢竟通脹可控。4月國內CPI同比上行0.9%,處于低位運行之中,未來二三季度出現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較小,對于經濟和政策的掣肘較小。

物產中大期貨宏觀研究員周之云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目前市場對于國內經濟和貨幣政策有了較為確定的預期,且5月、6月為業績空窗期,市場情緒逐漸回暖,成交金額溫和放大。IF加權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區間振蕩后向上突破,MA20與MA60形成金叉,均線系統有望多頭排列。指標方面,MACD紅柱升高,且DIF與DEA繼續在0軸之上,上漲動能邊際增強。量能方面,無論IF加權還是現貨指數,成交量均大幅攀升,并創兩個多月的新高,市場交投活躍,投資者情緒高漲。整體上看,IF加權形成價量齊升之勢,后市延續上漲的概率較大。

申萬期貨股指期貨分析師賈婷婷認為,上周滬深兩市多數行業收漲,休閑服務、食品飲料等漲幅居前,鋼鐵領跌兩市。周一股指探底回升,白酒股持續發力,鋼鐵等順周期板塊繼續回落跌幅靠前,周二股指更是大幅上漲,阻力位轉為強支撐。隨著指數收漲,兩市成交金額也溫和上漲。周二上證50和滬深300股指期貨的走勢明顯強于中證500,權重股發力明顯。券商和非銀金融板塊自2021年1月份以來持續調整,短期內有反彈需要,而3月份以來抱團股持續調整去估值后又重新獲得資金青睞。長期來看,這類核心優質資產依然是機構資金配置的方向,但當前抱團白馬股的估值依然處于歷史較高水平,且貨幣政策已轉向偏中性,預計反彈上行的空間相對有限。

“從基本面的角度看,股指已經橫盤了兩個月的時間。風險偏好逐步改善,一是海外疫情雖不斷反復,但隨著印度新增疫情的下降以及中美等過的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疫情不再惡化的預期逐步被投資者接受;二是美國市場雖通脹預期有所上行,但美聯儲更看重的就業指標仍止步不前,意味著美聯儲寬松政策不會急于退出,給了市場緩和的時間;三是近期監管層持續關注大宗商品,強調保價穩價,有利于下游制造業的恢復,進一步打消了市場對于PPI向CPI傳導的預期,這對于國內維持中性的貨幣政策是有利的。”周之云說。

本周二,股指期貨集體大漲,其中,IH主力合約漲4.69%,IF漲3.66%,IC漲1.32%。當天最吸引市場眼球的為末日輪(快到期的50ETF期權),其行權價為3.6元的五月份50ETF期權最高漲幅達到了78倍。(譚亞敏)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