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住建部總經濟師:年內將出臺城市更新頂層設計

2023-04-27 08:25:51來源:ZAKER財經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 城市更新 " 已連續(xù) 3 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4 月 26 日,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城市更新頂層設計將于年內出臺。

當天,楊保軍在出席第三屆公園城市暨第六屆國際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高層論壇時表示,住建部正在牽頭推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制定國家層面的城市更新政策文件,以此推動城市高質量發(fā)展。


(相關資料圖)

在此之前,2020 年 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 "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 后,各地表現頗為積極,但操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為此,住建部曾于 2021 年 8 月專門印發(fā)通知,要求防止 " 大拆大建 ",為城市更新劃出 " 底線 "。

在楊保軍看來,城市更新應以 " 一改善三提升 " 為目的,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提升城市魅力、城市活力和城市競爭力。他反復強調," 一定要把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放在首位 ",城市更新不只是 " 民生工程 ",還是 " 發(fā)展工程 "。

" 留改拆增 " 并舉,以留為主

" 中國的城市更新不是現在開始的,過去更多的叫‘舊城改造’。" 楊保軍總結了關于 " 城市更新 " 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多數城市屬于是 " 大拆大建,推倒出來 ",經過一段時間后發(fā)現這樣不行,城市的文脈被割裂了。

第二階段是 " 拆改留并舉,以拆為主 ",一些有價值的歷史建筑文物建筑被保留了下來,融入到新的城市空間當中,但這樣做仍然是不夠的。

到了第三個階段,應該 " 留改拆增并舉,以留為主 "。此前的快速發(fā)展把許多歷史記憶都 " 抹掉 " 了,剩下的有故事、有記憶、有情感的老建筑、老街區(qū)不多,它們顯得彌足珍貴。

這里面,除了能留的盡量留外," 改 " 是指根據功能轉換、業(yè)態(tài)運營、風貌特色需要改造優(yōu)化," 拆 " 針對的是歷史建筑以外的危房、違法建筑," 增 " 則重點在城市層面補短板、強弱項、揚優(yōu)勢。

" 我們現在提的城市更新,一定要堅持這個原則,留改拆增并舉,以留為主。" 楊保軍強調," 不要只考慮它的經濟價值,還要考慮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情感價值。"

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特別提到新加坡的案例。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新加坡會專門拿出一層樓打造 " 小販中心 ",把當地人喜歡吃的小飯館都留下來," 通過政府提供物業(yè),不收租金的方式,把經營成本降下來,既保持了小商小販的便宜,也保留了大家喜歡的味道。"

在他看來,這是一條可以借鑒的城市更新路徑。此前,國內一些地方為了所謂的更新,把小店都 " 趕走了 ",看起來雖然整潔,但卻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丟失了城市的 " 煙火氣 "。

" 城市更新的目的首先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須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 他說。

通過城市更新,可以提升城市的內在氣質和外在顏值,讓 " 近者悅、遠者來 ",同時,通過功能復合、業(yè)態(tài)混合、空間多樣化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活力。

往更大層面看,隨著城市功能越來越完善,能夠對人才和資金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形成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新動力,換句話說,城市更新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第三屆公園城市暨第六屆國際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高層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街區(qū)是城市減碳關鍵單元

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已超過 65%,城鎮(zhèn)化步入中后期。從空間尺度上看,人們的需求不僅是 " 好房子 "" 好小區(qū) ",還有 " 好街區(qū) "" 好城區(qū) "。

楊保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住建部將制定 " 好 " 的標準。比如 " 好房子 ",應該是安全、舒適、健康、綠色的,能夠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不能和原來一樣,出現窗戶關不嚴、插座被柜子擋住等情況,(接下來)會有標準出來。"

街區(qū)層面也是如此,應該是綠色的、人性的。結合 " 雙碳 " 目標來看,楊保軍認為,街區(qū)還是關鍵的減碳單元。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全球城市地區(qū)的地表面積不到 2%,但卻消耗了近 80% 的能源,產生了超過 60% 的碳排放,推動城市低碳轉型無疑是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而當前,城市建設多在中微觀尺度展開,因此,低碳街區(qū)的研究具有重要實踐指導價值。

不過,相較于 " 復雜 " 的老舊街區(qū),新城更適合進行這項探索。從 2021 年起,住建部與上海合作,在五大新城建設綠色低碳試點區(qū),對碳排計量方法、規(guī)劃技術體系、規(guī)建管運機制等進行了初步探索。

楊保軍表示,試點結果顯示,在街區(qū)層面,建筑用能碳排放占主導,占比達到 68%~88%,其次交通和廢棄物,占比分別為 10%~15%、5%~10%。他希望借此強調,建筑節(jié)能、綠色出行的減碳效果明顯,垃圾資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潛力仍待挖掘。

一個例子是,如果提高街區(qū)和軌道交通等慢行系統(tǒng)的銜接效率,可大幅降低交通碳排,原因是軌交站點 1 公里內街區(qū)碳排為非站點周邊的 50%。

同時,基于上述街區(qū)碳排放的特征,楊保軍表示,可以聚焦能源利用、建筑建造、低碳出行、布局形態(tài)、空間環(huán)境、市政基礎設施和智慧平臺七大關鍵減碳技術,搭建街區(qū)減碳的關鍵技術體系。

其中,7000-12000 平方米的中等體量單位建筑能耗比較低,是比較好的低能耗建筑形態(tài)布局;低碳出行上,公交站點 500 米覆蓋率不宜低于 90%,行人的通道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 12 公里比較適宜。

最后,他特別強調運營階段的重要性," 從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測度,運營管理環(huán)節(jié)的碳排放占比達到 43%",城市減碳離不開專業(yè)化的持續(xù)運營,要統(tǒng)籌推動低碳街區(qū)的實施落地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真正實現城市減碳目標。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