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新能源汽車產業大爆發:安徽,為什么行?

2023-08-05 06:26:08來源:ZAKER財經  

安徽已經走在前頭。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前幾天,中國甚至可以說全球汽車產業界,發生了一件大事。

鼎鼎大名的德國大眾汽車集團,花了 7 億美元入股中國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消息一出,小鵬汽車股價 40 分鐘飆漲 40%。

不過,大部分人卻說,這次安徽合肥 " 贏麻了 "。

因為,這個合作的主體是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大眾科技),注冊地正是安徽合肥。

大眾科技是大眾汽車集團除德國沃爾夫斯堡外最大的研發基地。

不僅這樣,大眾中國排在前 3 位的對外投資主體(國軒高科、大眾安徽、大眾科技)也全都在安徽。

安徽,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上面這句話,是國泰君安證券在一份研報里對安徽的評價。

而背后的原因正是:新能源化改寫了汽車產業競爭格局。

在傳統汽車制造上,安徽也頗有底蘊。

早在 1968 年,當時的巢湖汽車配件廠(江淮汽車的前身)生產出第一臺 2.5 噸載貨汽車。

現在的江淮汽車生產線 圖片來源:江汽集團

但是,相比廣東、上海、吉林、重慶、湖北等地,安徽總是差那么一截。

可換到新能源汽車賽道,安徽正在高速前進。

2021 年,安徽省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是 25.2 萬輛,占全國的比重是 6.85%。

到 2023 年上半年,安徽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高達 34.2 萬輛,同比增長 87.8%,占全國的比重為 9%。

安徽正在改寫中國已形成幾十年的汽車產業格局。

現在,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力,完全可以用雄厚來形容。

整車企業有 7 家:

包括比亞迪、奇瑞、大眾、蔚來、江淮、長安、漢馬,每一個都響當當。

比亞迪合肥基地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忙碌 圖片來源:比亞迪

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 1100 余家,比如國軒高科、中創新航、伯特利、中鼎集團、多利汽車等等。

安徽已經構建起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三大主導方向的 " 一鏈三線 " 戰略布局,建立了整車、發動機、車身、底盤、內外飾、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體系,建成一批汽車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

安徽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安徽要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始終走在中國前列。

我們常說,未來是不確定的。但處于眼下,未來卻至少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新能源汽車。

這些年,迫于環保問題和石化能源危機,大部分國家都提出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不少發達國家甚至開始著手禁售燃油汽車。

根據聯合國環境保護署的報告,在接下來一二十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將很快超過傳統燃油汽車。

從 1886 年卡爾 · 本茨發明汽車后,汽車就成為工業明珠,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牽引。

今天,像大眾、豐田、通用、現代,無一不是他們國家經濟的頂梁柱。

放眼全球,中國已經在新能源汽車上奪得先機。

不論是整體規模、市場份額、滲透率還是核心技術,中國都在全世界取得了相對競爭優勢和領先優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 8 年位居全球第 1,全球銷量占比超過 60%,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燃油車(黃線)和新能源汽車(綠線)未來銷售的預測

放在國內,也是一樣的道理。

新能源汽車帶來的將不只是產業格局 " 洗牌 ",還可能是區域發展的消長。

所以,各地也紛紛打響新能源汽車 " 卡位戰 "。

而安徽發力之深、之準,是首屈一指的。

6 月 21 日,安徽省 " 四套班子 " 花了一整天,開了一場會:

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推進大會。

之所以用一天時間,當地媒體的說法是,要 " 把新能源汽車產業講透,把工作任務部署到位 "。

奇瑞、蔚來、大眾、比亞迪、江淮以及一批研發機構和零部件企業,紛紛建言獻策。

合肥、蕪湖、六安、宣城等地的 " 一把手 " 表態發言。

發改、財政、科技、經信等部門主要負責人親自上陣,宣講安徽新能源汽車發展實打實的支持政策。

而這場會明確要把新能源汽車作為安徽的 " 首位產業 "。

當然,安徽發展新能源汽車并非趕熱潮,而是有著厚實的工業基礎。

更有強大的綜合支撐。

首先,安徽地處長三角。

從合肥高鐵 2 小時即可到達上海、杭州,無縫共享長三角巨大的產能優勢。

同時,安徽也有著強大的本地科技研發能力。

1 所 "985 工程 " 院校、 3 所 "211 工程 " 院校、 一批 " 雙一流 " 建設學科,讓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擁有了充沛的人才儲備。

此外,安徽還有較低的人工成本。

當然,遠遠不止是這些。

安徽把新能源汽車作為首位產業,更在于首位推進,把藍圖變成施工圖、實景圖。

這一點,安徽的謀劃是很清晰的。

在區域布局上," 合肥—蕪湖 " 雙核聯動,多點支撐,一體化發展。

合肥,是這幾年的 " 網紅城市 ",憑著京東方、蔚來等項目,讓很多一二線城市既羨慕,又佩服。

這次自不必說,領到了更重的任務: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高地。

當然,這次不是合肥的獨角戲。

離合肥 100 多公里的蕪湖,安徽 " 一把手 " 曾經 2 個來月,專程調研兩次。

其中,就專門去看了自動駕駛等科技企業、車企。

而安徽這次在蕪湖布局的是,打造全國最大的乘用車出口基地、全國領先的新能源專用車生產基地、全國領先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這次也不只是合肥、蕪湖 " 雙核 ",安徽能拿得出手的,還有很多。

像懷遠,就已經形成汽車輪胎、汽車制動系統、汽車熱管理系統、濾清器、保險杠、汽車自動防撞器等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集群。

2022 年,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就達 150 億。

寧國,在去年,總投資 52 億元的中鼎智能底盤項目和吉楓汽車項目落戶。

桐城,雖有 " 文都 " 之稱,但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一路猛進,智能汽車零部件做得有聲有色。

安徽還有更大的雄心: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補鏈強鏈。

在安徽省發改委有一張全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全景圖。

圖上,密密麻麻地標注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廠商,其中 100 多家已經在安徽落戶。

從整車,到零部件,再到汽車后市場,安徽都有布局。

在整車上,提出要做大做強乘用車產業,提升商用車發展水平,培育專用車發展特色。

政府一企一策做好 " 貼身服務 ",到 2027 年打造 2-3 家全球一流汽車整車企業和世界級汽車自主品牌。

新能源汽車產業之所以會成為各地爭奪的 " 制高點 ",重要原因是它有著強大的聚集和輻射效應。

比如,20 世紀初,傳統汽車發軔。

美國底特律就是因為有福特、別克、道奇等本土車企,吸引來了奧茲、通用汽車等廠商。

到 1920 年,底特律 21 家汽車、零部件公司用工達 16 萬人,底特律也從全美第 14 大城市,迅速崛起為第 4 大城市。

所以,不光要造整車,安徽這次還提出,千方百計做大零部件產業。

抓住電池、電機、電控 " 三電 " 和車規級芯片,進行協同攻關。

安徽已經有很好的基礎。

安徽本土企業國軒高科 2022 年國內裝機量達到 13.33GWh,位居行業第 4。

在今年 5 月,國軒高科還發布自主研發續航 1000 公里的磷酸錳鐵鋰電池,2024 年就可以量產。

國軒高科位于合肥市包河區的中國研發總部 圖片來源:國軒高科官網

比亞迪也在安徽蚌埠、滁州和蕪湖,建立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位于合肥包河區的巨一科技,是國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電驅電控領域在國內名列前茅。

巨一科技的 iEDS-4000FR 集成式電驅動系統 來源:巨一科技官網

智能交互上,科大訊飛在智能語音、自然語音理解和計算機視覺領域一直保持國際前沿技術水平。

科大訊飛總部

車身系統、汽車內外飾方面、底盤、輪胎等等,安徽不僅有著厚實的家底,隨著全產業鏈深化,也必定會集聚更多廠商入駐。

安徽的目標也很明確:

到 2025 年,產業鏈近地化率達到 70%。

到 2027 年,全省力爭 2-3 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突破 500 億級。

在新能源汽車的末端,安徽也在發力。

首先是消費。

政府帶頭。

在今年 5 月,安徽就宣布,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新增及更新公務用車,原則上全部購置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要進城,下鄉。

近期,蕪湖、蚌埠、淮北、黃山等很多安徽城市,都推出新能源汽車消費券,像蕪湖最高可以補貼 1 萬塊錢。

還要解決新能源車主的 " 里程焦慮 ",大力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

安徽全面啟動市、縣、鄉三級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到明年完成 75% 覆蓋,2025 年基本完成全覆蓋,全省 " 充換電一張網 ",成為新能源汽車出行 " 友好省份 "。

即便在皖北的鄉村地區,在地圖上隨機點一個點,也能找到不少充電站。

皖北城市蚌埠市就計劃到 2025 年建設各類充電樁不少于 2.5 萬個,數量較當前幾乎翻番。

我們還驚喜地發現,安徽正在謀劃推進全國換電標準統一聯盟的組建。

安徽,世界汽車 " 硅谷 "。

這是民生證券研究員邵將等人所寫的一份調研報告的標題。

" 硅谷 " 現在是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圣地。

但是,1930 年之前,硅谷在美國科技版圖上,還無足輕重。

有的也只是部分軍工企業。

轉折發生在 1938 年夏天。

斯坦福大學畢業生休利特、帕卡德,拿著借來的 538 美元,在一個車庫里開始了創業。

這家公司成為后來鼎鼎大名的 "Hewllet-Packard",也就是惠普公司。

歷經二戰,惠普已成長為一家大公司,雇員就有 200 多人。

在惠普的示范下,1955 年,7 家科技公司搬到了周邊,到 1960 年,增加到 32 家,5 年之后,高新技術企業更是翻了一番還不止。

1967 年,一個小男孩撥通惠普公司的電話,拿到了電子零件,去做學校布置的一個項目。

而這個小男孩,就是喬布斯。

多年之后,喬布斯公開說," 我過去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建立一家像惠普一樣同時具有創造力并基業長青的公司。"

如今,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等等大公司,扎堆在硅谷三四千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硅谷已經成為高科技的 " 圣殿 "。

惠普誕生的車庫,被認為是硅谷的發源地

這就是高新科技的魅力。

它能像魔法一樣,奇跡般讓一塊土地變得豐裕無比。

但現實中,哪又有魔法?

有的只是適宜的產業政策環境,以及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開創精神。

新能源汽車,無疑是未來最有可能創造奇跡的產業。

近年來,全國很多城市把新能源汽車產業放在優先位置,重點支持發展。

而安徽這次,已經走在了前頭。

THE END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