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核污水沖走日本漁民千萬訂單

2023-08-26 21:14:25來源:ZAKER財經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戚露丹

編輯|苗正卿


【資料圖】

題圖|視覺中國

日本福島的核污水傾入太平洋,撩撥著國內供應鏈和當地漁民的敏感神經。

北京時間 8 月 24 日 12 點(日本當地時間 13 點),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正式啟動核污水排海。與此同時,中國海關發出 " 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 的公告,中國對日本的鮮魚進口停止。

· 7 月 7 日,中國海關宣布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長崎和北海道等出口魚獲知名產地尚不在列。

· 7 月 19 日起,中國海關對日本進口的海產品進行 100% 輻射檢查。中國日料餐廳基本無法拿到日本進口鮮貨。

· 8 月 24 日,日本正式開始排放處理過的核廢水,這一計劃將預期持續 30-40 年。同日,中國海關發出 " 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 的公告作為回應。

早在 24 日核污水開始排海之前,業內經營者就已經感受到了變化。

據日經中文網,上海一家高端壽司店的經營者坦言,近期只得通過采購從日本經由其他地區進入中國大陸的非正規產品的方式來進貨,但 " 價格高,這種進貨渠道不知道可以維持到什么時候 "。

而在供應端,日本水產行業的情況也并不樂觀。

2022 年,日本水產品類中,扇貝對中國出口達 51.3%,海參達 89.3%(含香港,數據來源《令和 4 年度水產白皮書》)。自 8 月 24 日起,中國香港、澳門同時禁止進口福島等 10 個縣的水產品,同時,針對其他食品,放射性物質的檢測范圍也將大幅擴大。隨著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等地對日本水產的限制進口,日本當地水產業一片 " 哀鴻遍野 "。

據日媒報道,北海道的一家扇貝加工企業 2022 年向中國出口的帶殼扇貝約為 1000 噸,但 2023 年度僅為 250 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相差甚遠。

盡管攜帶核污水的洋流還未漂遠,但已然在國際生鮮市場的供需兩端引發震蕩。

產業鏈斷裂,割痛了誰?

周五晚上 8 點,北京合生匯某連鎖日料店的上座率在 80% 以上,空座位并不多,店員透露,這幾天客流沒有明顯變化:" 日常周末的客流量大約在 200 人 / 天,今晚結算下來是 206 人。很多顧客開玩笑說,吃一頓少一頓,得趕緊來吃。"

盡管很多人抱著 " 最后的晚餐 " 來吃日料,但實際上,從供應端來看,客單價在幾百元的日料店少有來自日本直供的海鮮貨源,各類海鮮的產地大多來自世界各地。

據該店店員描述,店內賣出最多的前三種海鮮為三文魚、北極貝、甜蝦,分別來自挪威、加拿大和俄羅斯。" 每個店的供貨商不同,但供應鏈(選用的品種、產地)都差不多 ",店員說道。

當問及店內是否有過來自日本的水產品時,店員回答:" 其實一直都沒有,日料的概念為日本菜系,并非食材全部來自日本。通常只有頂級的日料店,才有可能拿到最好的食材,比如金槍魚里的日本藍鰭。"

(某日料店菜單)

除了部分進口食材,多數餐廳使用的鰻魚、魷魚等品類大多由國內自產。以鰻魚為例,廣東、福建養殖鰻魚已有近 40 年歷史,在品種上,廣東主養日本鰻、產業以活鰻出口為主,福建主養歐洲鰻 / 美洲鰻。業內人士告訴虎嗅,國產鰻魚和進口野生鰻魚的口感相差無幾。

據紅餐品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日料品類發展報告 2022》顯示,截至 2022 年 11 月 24 日,國內人均消費在 50-100 元、100-200 元的日料品牌分別占比 28.2%、28.9%,人均在 500 元以上的中高端日料僅占比 4.6%。從食材的產地來看,進口受限后,短期內受原材料斷裂沖擊最大的店型主要為金字塔尖的高端玩家。

2022 年,日本對中國出口水產中占比最大的品類是扇貝(51.3%)和海參(46.3%),鰹魚和金槍魚占比為 22.6%。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主要進口的水產中,有 48% 的魷魚、35.6% 金槍魚和鰹魚由中國進口。其中,鰹魚是日料中常用的木魚花的原材料,平價的日料店中,木魚花大多使用國產。

數據來源:《令和 4 年度 水產白皮書》

某上海的日料行業老板坦言,只有人均 1500 元以上的日料餐廳才有 " 重食材 " 的資格:多數一級魚被日本本土名店截獲,中國香港名店拿到二級魚,大多數內地日料店只能從香港魚販手中獲得三級魚。

而這類餐廳的競爭主要集中在食材,少有菜式風格、餐廳邏輯的創新,因為能拿到頂級食材已經成為不小的噱頭。" 高端的食材 + 簡單的烹飪 " 也吸引了不少投資。

而如今,靠切幾片魚生賺大錢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 高消費食客對食材有一定要求,金槍魚的產地從日本換到西班牙,我們也會向顧客解釋。要留住這部分顧客,將會更加考驗供應鏈的整合、烹飪技術與店鋪的運營能力。" 業內人士說道。

排海真的劃算嗎?

事實上,離傾倒點最近的福島縣民眾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在當地工作的華人陽溢告訴虎嗅,身邊的人并沒怎么討論這件風波,日料店的客流也很正常," 可能是因為居住在福島,已經見過大風大浪了。" 陽溢說道。

在日本民眾看來,更令他們費解的是,東京電力公司為何要選擇與鄰為患的處理方式。

日本共同社 20 日最新民調顯示,88.1% 的受訪者擔心排海計劃損害日本形象和潛在經濟利益,81.9% 的受訪者認為日本政府的解釋不充分。

2016 年 6 月,日本核能主管部門發布報告稱,經過對海洋排放、地下掩埋(加入水泥等固化后埋入地下)、地層注入(用管道注入地層深處)、蒸汽釋放(氣化為水蒸汽排入大氣)、氫氣釋放(電解為氫氣排入大氣)等 5 種方法的評估," 處理水 " 過濾稀釋后排海是 " 成本最低 " 的方法。

· 氫氣分離法:1000 億日元(約 60 億元)

· 埋在地下:2400 億日元(約 144 億元)

· 排入海中:34 億日元(約 2.04 億元)

但在 " 處理水 " 開始排放后,包括中國、韓國等在內的 7 個國家和地區在采取了對日本食品進口限制措施。7 月后日本對中國大陸出口額減少,影響巨大。

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統計顯示,2023 年 1~6 月日本的水產品出口額為 2057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102.87 億元),其中中國香港 ( 25% ) 和中國大陸 ( 22% ) 分別排在第 1、2 位。中國(含香港、澳門)占日本 2022 年食品總出口額的近 4 成。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 7 月從日本進口的魚類和其他水產品為 2.3451 億元,同比減少 29%。生鮮魚為 2263 萬元,環比下降 53%,可保存一段時間的冷凍魚為 3677 萬元,環比下降 13%。

在此情景下,日本三省(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的漁民受到較大沖擊。2022 年,日本對中國出口水產中占比最大的扇貝(51.3%)和海參(46.3%)品類受到的沖擊明顯。

氣仙沼市的扇貝養殖戶小松博文稱,宮城縣的水產品在核事故發生后立即被禁運:" 全國各地訂單量減少了,扇貝庫存面臨剩余。8 月份的價格為每公斤 417 日元,比 1 月份便宜了 150 日元。按此價格計算,每月銷售額將下降近 500 萬日元。如果價格(每公斤)跌破 400 日元,生產商就會陷入虧損。"

據日經中文網,2023 年 3 月前后,日本生鮮海參的產地中標價格出現了不到去年一半的情況,每公斤 2000~2500 日元(約合人民幣 99.6~124.5 元)。生鮑魚的價格在 8 月下旬降至 1 萬~2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498~996 元),有些產地的價格比去年同期低 3 成左右。

而漁民們 " 風評 " 被害的損失,日本政府也要為其買單。

日本首相岸田稱 " 國家將對漁民形象受損擔負全部責任 ",2021 年 4 月敲定排海方針后,開始著手補充針對漁業的 " 支援政策 "。

2021 年,日本政府在年度補充預算中計提 300 億日元,創立了與處理水排海相關的基金,用于海產品的銷售額和需求減少時為收購和保存提供支援;2022 年度,追加支持開拓漁場等的 500 億日元其他基金。除了政府基金進行的補償之外,東京電力公司將從今年 10 月 2 日開始受理漁業從業者的賠償請求,以挽回當地信任。

本周,在日本政府宣布將于 24 日開始排放處理水之后,原子能機構的專家對準備排放的第一批處理水進行了取樣。原子能機構的獨立現場分析證實,正在排放的處理水中的氚濃度遠低于每升 1500 貝克勒爾的操作限值。

盡管如此,東京電力公司仍無法松懈。據日本共同社 23 日報道,包括漁業人員在內的日本福島、宮城、茨城縣居民等,將在 9 月 8 日向福島地方法院起訴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要求叫停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染水排放入海。

在生鮮行業,商家、漁民、包括東京電力公司和民眾的敏感神經,都還在被緊張情緒撩撥著。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