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保險創新試水森林固碳領域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2021-05-25 16:48:59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林業碳匯指數保險”這個名稱聽起來還真有些玄妙。按一般解釋,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碳吸收”,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稱為“森林碳匯”。

但這種吸收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過程,如何能設計成保險標的?中國人壽財險福建省分公司不僅做到了,而且 “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的全國第一單已于4月26日在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試點落地,為當地林業產業提供了2000萬元的碳匯損失風險保障。

“這個產品設計起來的確太難了!開始時我們特意去外地請專家,但人家最后都回絕了,原因是根本沒法設計。”中國人壽財險福建省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林全德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約占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三分之二,但引發森林碳匯能力減弱的災因繁多,比如火災、病蟲害、凍災等,加上各地域碳匯能力有所不同,森林固碳能力與量值又屬于無形,一旦發生損失很難準確核定損失程度。因此,即使碳匯保險蘊藏著巨大的市場剛需,國內也一直沒有相關的保險產品,在國際上也是有待破解的難題。

“再難也要上呀!”林全德說。福建省森林覆蓋率66.80%,連續42年位居全國首位,同時福建也是國家確定的林業碳匯交易試點之一。福建省政府已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整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培育壯大綠色經濟,創新碳交易市場機制,大力發展碳匯金融。“中國人壽作為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對此責無旁貸。”

其實林全德和農險部門的同事們,早在3年多前就已經開始探索“林業碳匯指數保險”了。他們的思路是嘗試將衛星遙感科技監測手段與碳匯理論方法學相結合,建立林業損毀與固碳能力減弱的損失函數模型,將森林損毀造成的固碳量損失換算指數化。經過一系列實地考察與論證,并匹配當地林業歷史風險損失數據,最終在龍巖市林業局、財政局和金融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林業專家開發出了“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產品。

“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的創新意義,首先在于其完全區別于傳統針對單個林農理賠的林業保險。它是以當地林業主管部門作為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保險標的為生長正常且管理規范的生態林和商品林。保險期內,如遇約定的災因導致林木損毀,且達到一定程度的林業碳匯減弱值時,保險公司按合同賠償。賠款用于災后林業碳匯資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資源培育及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業內專家認為,“林業碳匯指數保險”是在林業碳匯領域首次引入政策性保險機制,填補了相關的保險空白,為在全國開展碳匯保險起到示范作用,也是保險行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一次大膽嘗試。

為更真切體會“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的保障作用,記者特意走訪了“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第一單保障區域之一的新羅區江山鎮山塘村。新羅區是我國重點富碳區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高達79.66%,林業總固碳量超過100萬噸/年,而江山鎮山塘村完全濃縮了這種高比例植被的地質特點。這里青山環抱,翠竹茂密。山間空氣清新,小溪潺湲,滿眼是流動的綠色。江山鎮山塘村林管負責人告訴記者,有了“林業碳匯指數保險”,護起林來更有譜了。

龍巖市林業局局長張田華認為,“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的實施,最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林業主管部門提升災后森林資源救助及修復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列出的時間表為,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了實現碳中和的主要舉措和六大路線,其中重要內容之一是要增強森林蓄積量和固碳能力。而此方面的綠色金融創新,中國人壽財險在福建無疑是走在了前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