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 貨幣政策堅持穩健取向

2021-07-16 14:52:51來源:中國商報網  

央行決定于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此次下調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9%。央行表示,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

全面降準落地的同時,6月的金融數據也在超預期。央行7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社融增量為3.6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008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2.1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086億元,均超市場預期。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7月13日表示,此次全面降準是我國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態化操作,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

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

據介紹,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除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部分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外,對其他金融機構普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130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對于不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原因,央行有關負責人稱,5%的存款準備金率是目前金融機構中最低的,保持在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機構兼顧支持實體經濟和自身穩健經營。

為何此時全面降準?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操作,釋放的一部分資金將被金融機構用于歸還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還有一部分資金被金融機構用于彌補7月中下旬稅期高峰帶來的流動性缺口,增加金融機構的長期資金占比,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

據悉,在此次降準前,國常會已釋放出明確信號。7月7日召開的國常會提出,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要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有效性,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事實上,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近些年來已經變成調節流動性的常規工具。根據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央行強調,市場應重點關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場基準利率在一段時間內的運行情況,而不應過度關注央行操作數量,避免對貨幣政策取向產生過分解讀。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中國商報記者分析,此次降準將釋放諸多利好,降準能為下半年實體經濟穩定增長提供適度融資環境,同時能夠緩解下半年金融體系短期流動性壓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質效。

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7.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13萬億元,比2019年同期多3.12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94萬億元,同比多增6135億元。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也反映出宏觀政策重心逐漸向穩增長切換,預計下半年金融將對實體經濟形成更大力度的支持,M2(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融增速或持續改善。此次全面降準也說明了這一點——降準旨在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更好支持實體經濟。

央行表示,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為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同時,調整中央銀行的融資結構,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上半年的金融數據已經凸顯了對中小微企業的重點關照。當前,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比降低實際融資成本更為迫切。例如,部分企業面臨的信用風險已有所加劇。“從6月金融數據來看,當前仍處于結構性緊信用過程中,6月社融與M2之間的剪刀差收窄至2.4個百分點,為去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通常意味著表外融資渠道受限,部分弱質型企業面臨的風險將進一步加劇。”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王靜文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通過支持中小微企業,有助于實現保就業、穩增長的目標。”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降準釋放長期資金降低銀行融資成本,更有助于配合降低企業在資金擔保、融資費用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融資成本。

“降準不會搞大水漫灌,預計資金將重點用于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伍超明表示,一方面釋放的1萬億元資金,大部分會置換掉,不會出現“流動性外溢”;另一方面經濟恢復過程中,中小微企業面臨疫情沖擊大、大宗商品價格擠壓利潤嚴重、匯率升值影響大的多重壓力,恢復活力需要政策再幫一把,有利于全年“六穩”“六保”目標的順利實現。

繼續強化調結構化風險

未來,貨幣政策會有哪種走向?調結構不容忽視。“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的復雜環境,銀行貨幣創造服務實體經濟的意愿和能力容易受到約束,銀行體系流動性向實體經濟的傳導出現梗阻。”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只有調整好結構,才能實現更好的總量調節效果。”

從防風險的視角出發,貨幣政策短期仍將以穩為主。市場人士判斷,今年上半年是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監管層將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控制宏觀杠桿率列入重要政策目標。上半年“緊信用”持續推進,貨幣投放減速明顯,“穩信用”或成下半年貨幣政策操作的新特征。

近年來,央行在結構性貨幣政策方面推陳出新:從抵押補充貸款(PSL)到央行票據互換(CBS),再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等,已取得明顯成效。孫國峰表示,下一步我國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堅持以我為主,穩字當頭,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兼顧內外均衡。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

“未來,‘金融地產降企業中長貸增’格局將持續強化。”伍超明表示,為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貨幣政策將繼續強化“調結構、化風險”,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領域的金融支持,同時防止資金大規模流向金融和房地產。(記者 彭婷婷)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