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助力高質量振興

2022-04-15 09:32:47來源:江蘇經濟報  

本月上旬,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等6部門發布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意見》明確,到2025年,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加顯著,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

江蘇經濟報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多個市縣鄉鎮,發現我省各地在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和鄉村振興實踐中,重視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注重“文化引領、產業帶動”,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的做法和經驗,為全面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探出了一些有效路徑。

藝術點亮鄉村

2021年12月17日,“藝術點亮鄉村——‘學黨史·走基層’文藝采風創作展”在南京市浦口區湯泉街道新金社區趙湖組舉行。村民們看著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出現在畫里和書法作品里,感到十分新奇和自豪。一位村民說:“我們天天生活在這里,都習以為常了,看到畫中的村莊這么美,原來我們的村莊美如畫呀。”

浦口區文聯副主席郭麗萍告訴記者,趙湖組入選江蘇省傳統村落,是浦口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示范點。去年5月21日,浦口區文聯組織本地書畫家、青年書畫愛好者和南藝美術學院師生60余人,到趙湖村采風創作了85幅書畫作品。當年底在趙湖村集中展覽了十天,結束后作品全部無償捐贈給了趙湖組。

江蘇省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丁捷高度評價此次活動。他說:“用藝術點亮鄉村,是一份真誠的善意,也是一份落實文化惠民政策的創意。政府部門真心撮合,讓藝術家給鄉村送來了精神之美、技藝之巧、創造之高,鄉村則回饋藝術家以靈感的源頭活水。藝術美在鄉村美中被激活,鄉村美在藝術美中被點亮。美中有美,你中有美,你就是美,美就是你——這是一次多么美的行動!”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郭麗萍說,很多人都覺得鄉村美,但不知道如何表達這種美,詩人、畫家、書法家等藝術家可以為鄉村“代言”,讓更多人學會“看”鄉村美,從而帶動鄉村游,這正是“藝術點亮鄉村”系列活動的目的所在。

文化建設正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響水縣成立了地方戲曲協會、淮海戲協會,出臺了《政府文藝獎評審》等激勵政策,培養了王體蘇、劉素琴等一批優秀表演藝術家。該縣被中國文聯田漢研究會授予“中國小戲藝術之鄉”稱號,是該研究會至今頒授的唯一“中國小戲藝術之鄉”榮譽稱號。響水小戲連續3年受邀赴央視展演,每年開展送戲下鄉300余場,促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助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從紅色文化到紅色經濟

紅色資源是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連云港市贛榆區黑林鎮大樹村是有名的紅色堡壘村,走出了一條“紅色文旅+綠色林果”產業的紅色文化振興之路,去年入選中組部、財政部“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

該村從劉少奇舊居、符竹庭殉國處等紅色資源入手,尋找紅色物件、歷史遺跡,讓實物與故事相互印證、相得益彰。連點成線、織線成面,激發紅色資源新活力。堅持修舊如舊、還原歷史,加大投入,對紅色資源搶救性保護開發,高品質規劃,建成以紅色文化體驗區、紅色情境互動區、重要節點景觀區、紅色文化展館的“三區一館”格局。發展紅色民宿經濟,推行紅色民宿“合作社”經營模式,建立“民宿+文化體驗、休閑養生、特色餐飲”等多種業態,注冊大樹商標,開發文創產品,叫響大樹綠色林果品牌,2021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95.47萬元,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行走在南京溧水白馬鎮石頭寨村李巷,一段段紅色記憶撲面而來。“紅色李巷”已成為游客的打卡勝地,更成為黨史學習的熱土。石頭寨村黨總支書記周建明告訴記者,溧水區的紅色遺址80%集中在李巷及周邊地區,但由于交通、位置等原因,李巷的紅色故事一度很少人知。變化始于2016年,彼時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李巷”被重點提出,對李巷進行整體改造,充分挖掘革命遺址,形成“紅色矩陣”,建設新四軍歷史研究館、黨史教育館、李巷大舞臺等一大批平臺載體……如今,“紅色資源+綠色田園”的彩色詩篇在這里相映生輝,江蘇省委黨校培訓基地、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接踵而至。

“自2017年對外開放起,至今已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左右。”除了游客數量的不斷攀升外,讓周建明尤為開心的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更多意義正在村中釋放。自“紅色李巷”開村運營以來,直接帶動100多名本地村民就業。得益于游客數量的增多,通過采摘銷售,當地特色農產品藍莓產業也實現了價格與品質的雙重飛升。周建明表示,從紅色故事到紅色文化再到紅色經濟,下一步村里還將進一步促進紅色文化與其他業態、產品的融合,既要讓游客愿意來,更要讓游客待得住。

越古老越現代

去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名單,南京江寧區谷里街道躋身其中,靠的是以文化為魂,讓傳統民俗留住“鄉愁”。谷里魚圓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近年來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2009年其加工技藝被列為江寧區非遺項目,2020年入圍“江蘇百道鄉土地標菜”。如今,谷里魚圓已經成為游客來谷里必嘗的招牌菜。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制作魚圓的手藝,制作魚圓的技藝代代相傳。

江寧區橫溪街道石塘村的石塘米酒傳承至今已有百年釀造歷史,仍堅持采用傳統手工藝釀造,并用橫溪水鄉出產的優質糯米和山泉作為原料,入口清爽醇香,深受游客喜愛。

該區秣陵街道觀音殿是“最富煙火氣的非遺民俗文化村”,主要以皮影文化展示、體驗為主。目前,該皮影項目已被列為江寧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觀音殿村在建設和改造中極力保留鄉村“本味”,在農業基礎上依托非遺文創產業支撐,推動漢服、中醫香囊、竹編、布工藝品等產業走向市場,著力打造“自然”“民俗”“文創”三合一的區域旅游新品牌。非遺傳承人朱敬偉成立了名為“泥旦旦”的泥塑主題民俗館,激發大家對傳統藝術和文化的興趣,還有中醫藥養生、香草鋪子、沙畫、微山湖生態缸制作等游客可參與體驗的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靠人傳承。宿遷市沭陽縣建立非遺傳承人數據庫,縣級以上傳承人超200余人。該縣成功創建成中國淮海戲之鄉,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培養淮海戲、京劇、工鼓鑼、蘇北琴書、剪紙等傳統經典文化傳人。實施非遺文化“記憶工程”,用數字化手段,將珍貴的非遺資料保存下來,形成系統的文獻資料,便于傳承。提升非遺傳人能力層次,組織非遺傳承人到高校參加技能研修班,到省級平臺進行技藝展演展示,到鄉村一線開展“非遺大廟會”“百場非遺進萬家”等活動,持續激發非遺傳承人在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江蘇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劉文俊告訴記者:“鄉村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功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優秀傳統文化能不能夠傳承下去,很大程度在于鄉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賦能是鄉村振興應有之義。江蘇鄉村形貌多樣,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在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中,必須發揮好文化賦能的特別作用,努力形成鄉村振興互促互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在鄉村邂逅古典神韻

東臺市梁垛鎮臨塔村因毗鄰建于唐代有“孝母塔”美稱的海春軒古塔而得村名,是古老美麗愛情神話傳說“天仙配”的起源地之一。該村注重弘揚孝賢文化,聚力打造“孝賢臨塔”品牌,使全村呈現著學賢崇德、尊老敬老的祥和之氣,再現美麗鄉村新風采,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環境整治示范村”“中國美麗鄉村”“中國生態文化村”“江蘇首屆最美鄉村”等稱號。

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古鎮北鄰駱馬湖,南接黃河故道,京杭運河穿境而過,鎮內遍布大量文物古跡、遺址、遺存及傳說,如乾隆行宮、陳家大院、合善堂、財神廟等明清建筑。千年京杭大運河更是活著的遺產和流淌的文化。漫步京杭大運河,不僅能邂逅古典神韻,還有現代時尚帶來的歡樂體驗。精彩的民俗融入生活,皂河龍王廟會、駱馬湖漁火節、駱馬湖迎春燈會展現了獨特的文化風情。大型柳琴戲《古城拉魂》榮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三臺山衲田花海音樂季是一場音樂與美景交相融合的跨界狂歡;駱馬湖湖鮮美食節以“吃湖鮮到宿遷”為主題,充分展示了駱馬湖的湖鮮美食文化。文化和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作為核心引擎向周邊不斷賦能,為更多群眾提供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攜手更多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東臺市弶港鎮巴斗村位于東臺東部的黃海之濱,幾年前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漁村,近年來,該村充分挖掘漁村文化、紅帆文化,建成“老船長小屋”“巴斗泉驛站”等景點10多個,昔日的小漁村一下變成了“吃、住、游、玩、購”俱全的旅游村,建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旅游代替漁業成為主導產業,成為漁民收入支柱,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旅游直接間接收入突破億元大關。

南京市江寧區有1個中國傳統村落(湖熟前楊柳)、16個省級傳統村落(東山王家,湯山石地、郄坊,江寧黃龍峴、觀東,橫溪油坊橋、大呈、后石塘、前石塘、陶高、朱高,祿口山陰、銅山端,秣陵觀音殿,淳化上堰,湖熟夏莊)。該區在規劃建設中,對具有文化及生態價值的古宅、古樹、古井、古廟以及各類舊址實施最嚴格的保護措施,絕不允許拆舊建新、拆真建假。截至目前,江寧區完整保留了楊柳湖99間半、王家潘氏宗祠和古宅、橫山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油坊橋古廟、王氏宗祠、陶高知青舊居等一大批歷史遺存以及黃龍峴制茶工藝、王家村燒制石灰技術、后石塘竹編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項目,讓優秀鄉土文化得以傳承,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賦能作用。

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省現代農業科技產業研究會會長吳沛良認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代代守護,許多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鄉村農耕文化土壤中。活化發展是傳統村落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最好的打開方式,要重視鄉村農耕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創新、喚醒激發,將其運用到鄉村文化活動、鄉村景觀環境創設之中,構建兼具現代與傳統氣息的民俗文化活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

特色IP潮起潮涌

今年初,國內鄉村文旅投資運營企業鄉伴文旅集團,與國際創意工作室LINE FRIENDS達成在中國鄉建領域的獨家戰略合作,推動國際IP與中國鄉村的深度融合,實現相互賦能。圍繞風靡全球的LINE FRIENDS卡通形象和故事,在蘇州太倉創建首個國際卡通IP萌趣露營村,打造主題化、沉浸式、年輕族、國際范的田園旅居度假綜合體,為Z世代潮人和年輕人帶來創意休閑體驗。據悉,這是亞洲首家 LINE FRIENDS 主題度假村。鄉伴文旅集團野鄰花園CEO曹曉艷表示:“文化產業的創新融合將進一步挑高中國新文旅消費的天花板,賦能鄉村振興。”

“到蘆葦蕩里感受一次自然風光,去淮劇小鎮聽一首古典戲曲。”鹽城建湖是淮劇的主要發源地,當地正著力打造淮劇藝術小鎮,淮劇文化符號深度融入鄉村振興發展肌理中。

“看薰衣草去法國普羅旺斯太遠,就來江寧谷里大塘金。”南京江寧區大塘金村種植數百畝“梯田式薰衣草”的獨特景觀,打造以愛為主題的婚尚文化、休閑度假綜合性景區。

“賞溱湖風光,品溱湖籪蟹。”泰州市姜堰區三水街道小楊村依托溱湖濕地自然資源,打造籪蟹流通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北籪”“小楊人家”“祥泰小楊”“溱小蟹”“四阿姐”等農副產品品牌,助力當地農民致富。如今該村已創建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江寧區秣陵街道“菜塘田園”,入選省、市兩級農業主管部門評出的2021年省、市主題創意農園名單。該農園以鄉村文創品牌“菜小塘”包裝設計,將文創與食品融合,通過品牌化運作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讓“文創經濟”賦能農產品區域品牌,帶動一個橫跨文創、農副、美食、研學等領域的鄉村“新星”冉冉升起。

以IP賦能鄉村旅游,強化品牌文化創意。一批批特色IP,正在江蘇鄉村不斷涌現。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