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長三角產業合作下好“先手棋”

2022-08-25 08:06:56來源:江蘇經濟報  

日前,2022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舉行。合力把長三角制造優勢、創新能力、開放高地的長板拉得更長,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促進經濟循環高效暢通,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升經濟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是大家的強烈共識。記者了解到,我省多地在長三角產業合作方面下好“先手棋”,產業跨界融合、企業互聯融通、集群高端發展,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產業協同賦能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有分工更有協作,互相包容密不可分,正是產業合作讓長三角三省一市緊密聯系在一起。今年抗擊疫情以來,保供保運保鏈是長三角區域合作的重要內容。在蘇浙滬跨省工作機制下,長三角集成電路產業鏈聯盟主動作為,協調浙江集成電路企業在上海、江蘇配套企業、倉庫的復工及物流運輸,其中上海企業156家、江蘇企業102家。4月下旬,一家國際消費電子公司的微小螺絲供應商耐落螺絲(昆山)有限公司面臨停產風險。上海市有關部門與蘇州、昆山方面溝通對接,協調耐落螺絲進入復工白名單,保障了該跨國公司在華供應鏈的穩定。

上個月,國產大飛機C919完成取證試飛。在這背后,長三角一體化提供了重要助力。一架大飛機有上百萬個零部件,圍繞大飛機,一個跨地域的民用航空產業鏈聯盟沿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逐步發展壯大。特一(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芳綸蜂窩被用于行李架、頂板等,為大飛機“瘦身”;合肥江航飛機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為大飛機提供機組和旅客的氧氣系統;蘇州市政府則與中國商飛簽約,在航空產業集聚和培育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與此同時,跨省產業園越來越多。上海臨港和蘇州工業園等品牌開發主體與長三角園區深化合作,提升合作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水平。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一批省際合作載體,深化以利益共享為基礎的跨區域園區合作模式,也正成為創新成果跨區域快速轉化、要素資源多向流動的創新熱土。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華源表示,在邁向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長三角通過加快構建協同創新體系,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寧滁攜手打造省際毗鄰產業合作樣板

“滁州緊抓‘產業’這個主引擎,堅持產業協同發展,聚焦南京江北新區兩城一中心發展定位和產業集聚及技術創新優勢,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產業領域緊密協同發展,建設成為南京產業的‘協作區’和‘承接地’。”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合作交流局局長張汶華告訴記者,滁州作為南京市的近鄰,堅持東向發展,推進與南京同城化,搶抓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建設發展的“近水樓臺”機遇,全方位、多領域推進與南京對接合作,一批重大項目、重要事項都取得了積極進展,結出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寧滁省際毗鄰地區建設納入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后,寧滁兩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戰略,以共建產業合作園區為抓手,加強產業分工與合作,探索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全力加快兩個示范區建設,著力打造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產業合作樣板區。

張汶華表示,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方面,滁州與南京已形成高低搭配、鏈條完整的生產協作體系,頂山-汊河新型功能區交通裝備產業園引進南京車輛零配件企業130多家,填補了安徽省該領域空白。

在共同完善產業鏈條方面,滁州市南譙區與南京市浦口區等共同簽署《加入深化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框架協議》,截至目前,共承接轉移總投資100億元的飛利浦高端智能家電、50億元的博晶半導體、12億元的華諾半導體、5億元的亞芯微晶圓封裝等億元以上項目7個。此外,根據“南譙浦口一體化發展合作共建園區”協議,在浦口-南譙新型功能區先行規劃1000畝“飛地”,采取共建、共招、共營、共享的模式打造產業合作園。目前,南浦合作產業園一期1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已建成使用,二期1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即將建成。

破除藩籬促進產業政策協同發展

如何讓產業合作水到渠成,真正實現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合作、共贏發展?對此,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院長宣燁教授認為,從深化產業合作載體建設、強化省際產業分工協作、完善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共享共用等方面將產業合作深入進行,真正將一體化深入實踐下去。

宣燁指出,應深化寧滁等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做大做強產業合作載體。如科學遴選省際產業合作園中的主導產業,學習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區等合作開發管理經驗,構建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建協商機制,采取股份合作、委托管理、“園中園”等模式推動跨省產業合作園共建。通過做大做強產業合作載體,促進產業合作深入進行。

與此同時,應立足地區比較優勢,強化省際產業分工協作。江蘇制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安徽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低廉且生態資源豐富。因此,在跨省產業合作中,要以市場需求和專業化分工協作為導向,立足各地區自身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選準跨省產業合作的重點領域,強化省際產業分工協作;完善跨省基礎設施建設,為深化產業合作提供保障;構建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機制,布局實施聯合攻關計劃;聯合共建重大創新平臺,共同承接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和科技重大專項。此外,通過構建科技創新要素的對接和流動機制、搭建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制度等方式,促進創新要素的跨省流動,實現產業合作中的省際創新資源共享共用。

宣燁強調,三省一市的產業合作要實現一體化戰略,需要在產業政策的“底層邏輯-頂層設計-具體實踐-執行保障”等方面協同合作,打破地域限制,破除政策藩籬,促進產業政策協同發展。統一各地區在標準、政策和規范等方面的差異;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提高政策透明度,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科學評估產業政策的適用領域,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增加市場的自主選擇權;明確各地區產業功能定位,避免產業雷同,減少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按照整體融合、功能互補等要求,共同編制產業一體化發展規劃及行動方案;重視各地區各層級規劃體系對接,成立領導小組,審議推動發展規劃、政策的跨地區、跨部門協調。

此外,還可以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戰略合作協議,構建“標準統一、異地受理、遠程辦理、協同聯動”的政務服務新模式,打通政務服務的“地區壁壘”,充分保障政府服務的互通互辦,保障產業政策的有效執行與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