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80.33%的低效用地敲定新項目 南京溧水“改革之刃”來了

2022-10-17 10:14:51來源:新華日報   

閑置多年的地塊重新盤整,引入社會資本建起高標準載體;破敗凌亂的廠房升級改造,優質項目紛至沓來;瀕臨倒閉的企業以土地入股重組,東山再起指日可待……在南京市溧水區,土地要素配置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低效用地集約節約利用,有了新的解題思路。

今年以來,溧水將探索產業用地高質量利用作為南京市“一區一特色”改革課題,通過優化政策體系,引導社會資本靈活運用股權轉讓、合作開發等方式,提升低效用地二次利用效率,同步把好項目準入關,提升土地“畝產量”。截至目前,溧水區今年計劃盤活的61個共2507畝低效用地,已全部落實改造主體和模式,社會資本參與率達81.32%,80.33%的地塊已敲定新項目。

在土地供應和地方財政都要過“緊日子”的背景下,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由政府收儲向市場盤活轉變,既是溧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需求,也為破解面上難題找到了另一種可能。

借“改革之刃” 除“久積之弊”

得到南京東江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土地分割手續全部辦完的消息,溧水區東屏街道企服中心唐余松了一口氣。

如釋重負,是因為這個項目“難度系數”太高。企業的三個股東中,東屏當地的志騰交通以12畝閑置土地入股,新研機構東奇研究院負責出技術,一家港資企業出資金,三方都有強烈的合作意愿,但項目“卡”在了土地權證上。10多年前志騰交通拿地時,58畝土地只辦了一張證,新公司要用地,產權必須分割。

“路徑是通的,只是溧水從來沒人走過。”唐余說,最近這半年,街道和規資、工信、審批等部門一起“摸著石頭過河”,最終打通了所有環節。目前,項目已開始辦理規劃許可證。

為12畝地吃半年的辛苦,唐余認為值,因為低效用地再開發,已是基層經濟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粗放型供地模式下,大量土地供而未建、建而未用、用而低效,處置這些土地,過去都以政府收儲為主,社會資本由于一、二級土地價差,明顯對低效用地熱情不高。但隨著空間約束趨緊,地方財政壓力加大,“老辦法”愈發不可持續。一邊是好項目拿不到地,一邊是大量低效用地閑置,土地供需矛盾成為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對于以制造業立區的溧水來說,打贏這場硬仗,必須借助市場之手。破題,從“倒逼”開始。為了讓低效企業動起來、活起來,溧水區逐個上門動員挖潛,幫著牽線搭橋,同時深化實施績效評價差別化政策,低效企業在招拍掛、改擴建、水電氣價和獎補資金等方面都受到限制。此外,“僵尸”企業效益下滑就坐等拆遷這條路,現在也走不通了。今年,溧水區盤活的61個地塊僅11宗由政府收儲,且都為往年結轉。溧水區工信局副局長胡飛解釋說:“降低收儲量,就是要告訴想‘躺平’的企業,趕緊放棄幻想,自謀出路。”

既有反向倒逼,也有正向激勵。根據《溧水區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實施方案》,低效用地上建設的高標準廠房,除配套建筑外可全部轉讓,不受50%以上自持比例限制;以不改變原有用途為前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不另外征收土地價款;項目周邊涉及的存量國有建設用地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可按協議出讓方式納入整體再開發……多重政策刺激下,市場需求快速釋放,以東屏街道為例,今年列入計劃的11個地塊已全部盤活,其中8個落進了新項目。

堵住退路,打開思路,資本的積極性被調動,基層也看到了解開“死結”的希望,“上門打聽政策的企業越來越多。”

下“對癥之藥” 解“轉型之難”

作為南京唯一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溧水承擔著為全市探路的重任,而要素保障,是繞不過去的“天王山”。讓“寸土”生“寸金”,既要向低效土地“亮劍”,也要做足閑置載體的“文章”。

在溧水經濟開發區,南京騰海汽車的廠房里焊花四濺,機械臂快速舞動,沖壓機床傳來“砰砰”巨響,整齊堆放的零部件很快就將被送到長安新能源整車制造基地——新車型LUMIN“糯玉米”上,有80組零件來自這里。

就在大半年前,騰海汽車負責人謝鋼還在為找不到車間犯愁。產線對廠房的層高和空間都有要求,重型設備進場還得有行車。開發區企服人員直接把他領到一個空廠房,謝鋼當場拍板,“就是這里了!”原來,這家廠房此前也生產汽車配件,因為效益不好而停產,但硬件條件完全匹配。

騰海汽車找到了合適的廠房,產權單位每年有30萬元租金進賬,而溧水不僅引進了投資過億的新項目,閑置載體的稅收更是翻了幾番。這筆“三贏”的生意,是溧水對癥下藥,以“一地一策”騰挪發展空間、推動產業轉型的鮮活實踐。

去年底,溧水區出臺制造業“騰籠換鳳、筑巢引鳳、鳳凰涅槃”三年行動計劃,以低效用地和存量載體二次開發為突破口,引導市場主體淘汰落后產能、建設高標準廠房、招引優質項目。地方政府、原產權人、社會資本結為利益共同體,探索增容技改、股權轉讓、合作開發、片區整體改造等十種盤活路徑,讓低效空間產生黃金價值。

“三鳳”和鳴,一批冒著熱氣的“藥方”接連開出。在洪藍街道,瞪羚企業南京依友空調配件收購了東恒電力器材的股權,將老廠房改造升級;在東屏街道,鑫瑞包裝在閑置多年的20畝土地上建起新廠房,上馬新能源電池防爆包裝項目;在石湫街道,溧新冶金設備整體供地給激埃特光學儀器,一期鋼砼廠房已封頂。

既有自拆自建,也有出租出售,既有點狀突破,也有成片更新,盤活存量空間,溧水不拘泥于形式,真正把資源配置的主導權交給市場,為每個低效地塊探索“最優解”。

引“源頭之水” 增“畝均之效”

“糧食吃了不少,就看這只‘老母雞’能下多少蛋。”看著已經開始內裝的4棟新樓,南京梓誠電子項目現場負責人高興充滿了期待。

去年,梓誠電子投資一億多元,將之前的3棟單層廠房推倒,原址重建了3棟近5萬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和附屬用房,同步還配套了4850平方米地下停車場,容積率一下從原來的0.6提高到2.28。高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引進幾個龍頭項目,“以前的載體品質不高,來的都是低端產業,現在鳥槍換炮,要好好挑一挑。”

無論是喚醒“沉睡”的土地,還是激活閑置的載體,最終的指向都是招引有市場前景、有科技含量的好項目。但社會資本參與低效用地盤活,容易因為追求回報率而盲目招商,導致地塊“生而復死”。溧水區定下規矩——突出以“用”定“盤”,守牢“準入關”,杜絕低效用地再生成。

為避免資源錯配,溧水區組織部門、屬地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對項目技術與工藝水平、市場潛力、人才團隊、稅收等關鍵指標逐個核實把關。所有新上項目全部按最新標準簽訂《投資發展監管協議》,明確畝均投資強度和產出、退出等約束條件,將地塊“返貧”的風險降到最低。截至目前,26個項目已按最新標準簽訂《投資發展監管協議》。

梳理溧水的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不難發現,投資主體多為本地企業。探索實踐中,一條規律逐漸清晰——企服、招商、項目推進等部門間,信息透明度越高,地塊盤活成效越好。“某種程度上,土地盤整和項目招引是互為供需。”在胡飛看來,只有各項工作高度協同,才能釋放“耦合效應”,讓最優質的項目落進最適合的載體。

既要盤好地,也要招好商,更要落得快。立項備案“限時辦結”、準入評估“集約審核”、產業項目“聯合踏勘”……溧水打開“改革工具箱”,為低效產業用地盤活創造高效系統性保障,最大限度壓縮流程,為投資主體節省時間成本和政策成本。

產業用地高質量利用,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以改革破解要素瓶頸,向存量要空間、向集約要效益。”溧水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錨定三年盤活不低于6000畝土地、新增40萬平方米高標準載體的目標,向更深層探索,往更難處攻堅,為建設“先進制造業集聚區”提供更強支撐。(朱泉 劉秀)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