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生態修復成果初顯 沉湖成鳥類“稀客”網紅打卡地

2021-11-23 16:04:43來源:楚天都市報  

卷羽鵜鶘、大紅鸛、黑鸛和青頭潛鴨等珍禽相繼飛抵沉湖。時值候鳥大遷徙,作為國際重要濕地的武漢蔡甸沉湖迎來一大波驚喜,也給正在進行的“生態湖北·最美濕地”攝影大賽添彩。

沉湖生態修復看重自然二字。這,也是近幾年來修復成果初顯的例證之一。

珍禽相繼看上沉湖

“你看,這只大紅鸛還在鴨垸湖中,仍是孤身一人。”昨日下午,蔡甸區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透過視頻監控欣喜發現,月初到訪的大紅鸛還在。

“零的突破!這是大紅鸛首次到訪沉湖。”武漢市觀鳥協會會長顏軍說,以前曾在府河見過大紅鸛的身影。大紅鸛主要分布在歐洲、中東、南亞和非洲,可能是偏離路線到我國,所以在我國野外蠻少見,屬迷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雖不是首次來沉湖,也是稀客,足以讓大家興奮。“10月底發現2只,上周五我們同事發現增至5只,可能是那對卷羽鵜鶘覺得沉湖風景不錯,告訴了同伴。”馮江說,上次卷羽鵜鶘來沉湖是在6年前。

還有青頭潛鴨和黑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團隊,11月份發現22只黑鸛,“這是本世紀以來沉湖有記錄的最大黑鸛群體。”馮江說,候鳥遷徙才剛剛開始,就驚喜連連。

順應自然為修復原則

“沉湖退養還湖和生態修復,很有成效。”顏軍說,卷羽鵜鶘、大紅鸛等珍禽來此就是例證。

退養還湖后,栽植很多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這是青頭潛鴨和棉鳧等鳥類非常喜歡的。”顏軍介紹,順勢修建一些生態島,也是緩坡入水,這也是鸻鷸類很喜歡的。

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方瑛介紹,沉湖近年來大力實施退養還湖(還濕),拆除原有魚塘藕塘的圍埂,讓整個水系連通活起來,因地制宜將圍埂順勢堆起來,營造不同生境的生態島,生態島滿足不同動物的需求,比如白琵鷺等涉禽喜歡在淺灘上找食物,夏季豐水期時,蛇、甲魚和小麂可以在島上避水。

恢復植被,順應自然,人工栽植,點狀分布,有利自然繁衍。“選擇的是本地原有的蘆葦、野蓮、野菱和苔草。”方瑛說,本土植物更適宜生長,有利于恢復其自然氣質,不會破壞原有生態平衡。

沉湖大堤上,每隔一段距離,你會發現一根高高的白桿,上面安裝著視頻監控設備。方瑛說,沿湖共有13個,發現大紅鸛就是視頻監控提供的線索。

明年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就將在武漢舉辦。沉湖還要繼續進行生態修復。(陳希 趙輝)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