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今年氣溫為何出現“大起大落”?極端天氣給“人類世”響警鐘

2022-08-29 08:09:04來源:揚子晚報  

夏秋之交,各地驟降的溫度讓人仿佛忘卻了“熱到爆表”的經歷。氣溫為什么會出現“大起大落”?記者采訪了江蘇省首席科技傳播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智協飛教授。專家告訴記者,冷暖交替原本就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然而,因為人類活動的干預,地球的冷暖變化逐漸“跑偏”。現如今,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按照當下的氣溫變化走勢,地球平均氣溫升高10℃只要1000年。 

沒有人類活動之前——

地球的冷暖變化只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

在沒有人類活動出現之前,地球上的溫度變化靠的全是“自然的力量”。智協飛介紹,在氣候研究中,專門有一類“古氣候學”,探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正是地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會吸收太陽的能量,但地球不是板板正正繞著太陽在轉動的,它的運動軌道是一個橢圓形,地球自轉軸自身也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于是,影響地球溫度變化的參數應運而生。”

智協飛解釋,這三個參數分別為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地球自轉的自轉軸傾角以及歲差。專家表示,這三個軌道參數變化的時間尺度分別約是10萬年、4萬年和2萬年,地球上的冷暖交替也因此按照一定的規律在發生著變化。當地球地軸角度變小的時候,冰期就會降臨,一旦冰期降臨之后地球表面被冰川覆蓋,進一步反射太陽光,讓氣溫下降得更多。在大約2萬年前,地球的平均氣溫只有7.8攝氏度。而目前地球平均氣溫為13.9攝氏度。

6500萬年前氣溫驟降10℃,“凍”死過恐龍

冷暖交替原本就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冷暖交替事件。智協飛拿讀者們很熟悉的恐龍舉了個例子。“恐龍的滅絕有多種假設,有一種說法是天外小行星的墜落,還有一種就是火山爆發引起的氣溫驟降。”智協飛告訴記者,在恐龍生存的白堊紀,地球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出10℃。然而,在距今6500萬年的白堊紀末期,德干暗色巖火山爆發,灰塵與二氧化硫大量噴出,地表的日照量下降,氣溫驟降;火山爆發噴出的灰塵和二氧化硫氣體,讓許多植物死亡,植食性恐龍因沒有食物而滅亡,后來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那時鳥類長出了羽毛,但對于靠著自然孵化而出生的恐龍來說,氣溫驟降無疑是“滅頂之災”。

人類活動“進場”后——

影響氣候變化,平均氣溫升高10℃只要1000年

從白堊紀末到現在,地球靠著強大的自身修復功能,花了6500萬年將這10℃的溫差給“補”了回來。然而,到了工業革命之后,地球的升溫速度就開始逐漸“偏離軌道”。工業革命以后人類活動導致的碳排放,使得地球平均氣溫增加了1.2℃,所花的之間只有100年。也就是說,有了人類活動的參與,按照現在的升溫速度,地球平均氣溫升高10℃只需要1000年。“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影響非常顯著和快速。這其中,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是主要影響因子。”智協飛說。

智協飛列出一組數據:根據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預估,一旦全球升溫突破2℃,則在1850年至1900年間10年一遇的高溫事件,將變成每10年發生5.6次,強度提升2.6℃;50年一遇的高溫,將發展為每50年發生13.9次,強度提升2.7℃。

◎高溫

英國今夏氣溫首次突破40攝氏度。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多地氣溫創紀錄,山火頻發。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2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夏季席卷歐洲的創紀錄高溫天氣到2035年可能成為歐洲夏季“常態”。

◎干旱

2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二地區發生干旱或面臨干旱風險,歐洲47%的地區處于干旱預警狀態;17%地區處于干旱警報狀態,即已陷入干旱,高于7月份的11%地區。干旱已影響到內河航運、水力發電和農業收成。

◎山洪

6月中旬以來,受強季風降雨影響,巴基斯坦多個省份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截至8月26日,洪災已造成982人死亡、1456人受傷。一些官員認為,今年洪災嚴重程度堪比2010年洪災。那一年,巴基斯坦超過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被淹。

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來臨,我們能做些什么?

工業化以來人類活動造成的巨大影響,在許多科學家看來,已經讓地球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人類世”。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下屬的“人類世工作組”指出,這個概念強調了“工業化以來顯著加劇的人類影響”,相關現象包括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

極端天氣給“人類世”響警鐘

歷次聯合國氣候大會傳遞的信息表明,如果不加強減排等行動,在“人類世”等待我們的將是一次又一次像前面那樣或更加惡劣的氣候災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4月通過第六次綜合報告中第三工作組報告時說,世界處于一個“機不可失”的十字路口,如果采取行動,仍有可能到2030年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并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將全球升溫水平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力爭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

該委員會計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發布第六次綜合報告。上一次在2014年完成的第五次綜合報告,有力促進了國際社會在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正如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里·塔拉斯日前談到7月熱浪時所說:“我希望這是能喚醒各政府的警鐘。”

多用清潔能源 減少火電使用

智協飛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將變得更加頻繁,高溫熱浪持續時間更長,極端高溫值變得更高,還有更加嚴重的洪澇、干旱,更強的臺風等等。

因此,為了減緩全球變暖,我們要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具體來說,就是生產、生活中多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和水電、核電,減少使用火電。此外,種樹這種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是普通人對于地球最大的貢獻。“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關系到氣候變化。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揮巨大的碳匯功能。因此,多造碳匯林也是我們可以作的貢獻。個人多使用公共交通,少開車。”智協飛說。

延伸閱讀

中國5000年氣溫變化一條曲線畫出來

在氣象學里,著名的“竺可楨曲線”蜚聲全球。它是關于中國最近5000年氣溫變化定量水平的一個經典模型,是竺可楨先生通過研究歷史上海量的古代文獻和資料整理得出來的一條曲線。通過這種方式,竺可楨畫出了五千年來中國氣溫下降的曲線圖及下降的幅度。

竺可楨將5000年的中國氣候變遷大勢分為四個階段:考古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物候時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1400年);方志時期(公元1400~1900年);儀器觀測時期(公元1900年至今)。通過讀圖不難發現,在中國歷史上幾個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如秦漢、唐宋等,都處在氣溫上升期。而北宋的滅亡,元人的南下,則處在低溫期,少數民族的南下,加劇了朝代的更迭。

歐洲科學家為了獲取全球氣候變暖數據,在格陵蘭島冰層中抽取冰芯,并將不同冰層的氣溫變化制作成曲線圖表,簡稱為格陵蘭曲線,結果發現格陵蘭曲線圖與竺可楨曲線圖基本吻合。(楊甜子)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