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人才短缺是制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關鍵因素

2021-03-13 17:25:18來源: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隨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如何形成有序的就醫格局,讓常見病患者在家門口能看病、看好病,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由于城鄉、區域間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狀況仍然存在,人才短缺成為基層醫療的短板之一。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補人才短板,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提案。

人才隊伍青黃不接

在山東濟南濟陽區的一個農村衛生室,當地的村醫從赤腳醫生做起,已經工作了四十余年。但在幾十年的工作過程中,這名村醫卻很少有機會走出農村,得到職業培訓和學習的機會。由于收入水平不高,缺乏養老保障,66歲的他在做鄉村醫生的同時,還要做兩份其他的工作才能維持生活。

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盧林在調研中遇到的一個案例。他在走訪山東多個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后發現,受條件所限,村醫們很難有一個培訓和加強學習的機會。而且鄉村醫生年齡普遍偏高,年輕的村醫數量較少,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在現有體制下,村醫的待遇保障不足,村醫只能想辦法靠其他工作增收維持生活,年輕的醫學生也很難會到鄉村服務。農村的醫療服務能力還是非常脆弱的。”盧林對中國商報記者說。

盧林反映的情況并非個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有97.1萬個,其中鄉鎮衛生院3.6萬個、村衛生室61萬個。在這近百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療資源不足、服務能力不強、人才緊缺成為共性問題。

注入新鮮血液

人才短缺是制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關鍵因素。新鮮血液注入不足,難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在基層醫療人才隊伍中,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全科醫生往往承擔著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和預防保健服務,基層醫療機構對全科醫生需求較大。盧林告訴記者,目前大量全科醫學生的培養并非定向培養,在接受教育后,這些全科醫學人才自由流動,受職業發展和待遇影響,這些醫學生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和大醫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通過定向人才培養、改善基層醫療機構條件,引導更多優秀醫學人才扎根基層衛生服務事業。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2018年起,每年有4000名以上經規范化培訓合格的本科定向醫學生持續不斷地補充到農村基層并逐年遞增。截至2019年,全國已有23個省份開展農村高職(專科)定向醫學生培養工作,為村衛生室和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

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提升基層醫療衛生行業職業吸引力,逐步擴大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規模。在招生培養方面,自2021年起我國開展全科醫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擴大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推動醫學院校普遍成立全科醫學教學組織機構,建設100個左右國家全科醫學實踐教學示范基地,加強師資培訓。

筑牢基層醫療根基

在鼓勵醫學生深入基層,為基層醫療人才隊伍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如何提高現有鄉村醫生醫療服務水平,提高鄉村醫生身份待遇,也是筑牢基層醫療根基的關鍵。

作為農村居民健康的守護者,鄉村醫生的身份和待遇問題一直受到關注。記者了解到,當前大量鄉村醫生待遇水平低,沒有相應的編制,發展空間較小。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全國多地也在探索“縣管鄉用”“鄉聘村用”的用人機制,改善鄉村醫生執業環境,提高村醫待遇。例如,安徽通過擴大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等方式進行接續培養,對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護士等資格的鄉村醫生,優先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管理,提升鄉村醫生的職業發展前景,增強村醫崗位的吸引力。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市長許繼偉認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醫療設施相對滯后,應加強政策傾斜。建議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津貼補貼標準,逐步實現縣、鄉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同職稱同待遇,穩定村醫隊伍。

除提高基層醫療人才待遇保障外,盧林認為,對鄉村醫生而言,加強學習培訓,對提高基層醫療人才自身業務素質也尤為重要。盧林建議,要繼續加強對現有鄉村醫生的培訓,重點培訓高血壓、糖尿病、兒科常見疾病和中醫適宜技術。通過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鄉村醫生的業務素質和衛生服務水平,才能將患者留在基層,讓患者不必跑腿,在家門口就能看病、看好病,踐行我國分級診療體系的建設。(李孟)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