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主題基金規模增長乏力 業績分化突出
隨著近日公募基金一季報的披露完畢,曾經備受市場關注的科創主題基金今年一季度的最新情況也浮出水面。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數據可統計的54只名稱中帶有“科技創新”或“科創板”的科創主題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下同)累計規模接近900億元,雖然較發行總規模有一定增長,但與首批7只產品共計1200億元的火爆認購仍相去甚遠。除規模外,科創主題基金的業績也分化突出,在管理人投研策略、投資能力的區別下,首尾差超120個百分點,可謂天壤之別。
規模增長乏力
回顧此前,2019年4月,首批7只科創主題基金“四兩撥千斤”的畫面令人記憶猶新。彼時,7只產品憑借累計70億元的募集上限,博得了全市場超1200億元的瘋狂買入,并創造出了至今難以打破的“史低”配售比例3.62%。
僅僅兩年之后,在科創主題基金由7只增至54只,且納入80%以上權益投資布局科創板標的的“真·科創板”基金的背景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科創主題基金的總規模仍不足900億元,距離首批產品的“吸金”規模仍有較大的一段距離。
整體而言,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數據可統計的54只科創主題基金的累計規模約為895.52億元,較2020年末的889.79億元,環比小幅增長0.64%。如果拉長時間至成立以來,相較于發行總規模的730.7億元,科創主題基金也僅增長了近16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若剔除4只被動跟蹤指數的科創板50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外,其余多數主動管理型科創主題基金的規模更增長有限。公開信息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以181.31億元牢牢占據同類規模首位。與此同時,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華泰柏瑞上證科創板50ETF、工銀上證科創板50ETF 3只基金也分別憑借60.27億元、40.71億元和37.21億元排在第二至第四位。也就是說,4只科創板50ETF目前霸榜科創主題基金規模前四名。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4只科創板50ETF成立于2020年9月,成立時首募規模總計約209.7億元。綜合上述數據不難算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誕生至今半年有余的科創板50ETF成立以來已累計增長109.8億元,而成立時間相對較久的主動管理型科創主題基金則僅增長約55.02億元。
業績分化突出
除規模增長不溫不火外,受制于各家基金管理人投研策略、管理能力等因素影響,科創主題基金成立至今的業績表現也分化明顯。以2019年成立、至今運作已超一年的21只產品(份額分開計算,下同)為例,首尾業績相差超120個百分點。
Wind數據顯示,首批成立于2019年4月和5月的9只基金,成立至今近兩年時間,累計凈值增長率悉數突破110%,可謂“全線告捷”。其中,最高的南方科技創新混合A為136.93%,最低的匯添富科技創新混合C也達到了113.79%。
然而,在2019年6月、7月相繼成立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共13只科創主題基金中,成立至今的凈值增長率則高至136.38%,低至15.67%,分別為富國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和華安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對比上述數據不難看出,2019年成立至今的科創主題基金的首尾業績差值已達到121.26個百分點。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指出,科創板主題基金出現業績分化,很大程度上與資產配置因素有關,不同基金管理的水平不同,且科創板股票的選擇更考驗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與資產配置的水平,不同基金經理管理的情況不同,所造成的凈值表現也會有差異。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市場部人士也直言,隨著當前科創板發展步入常態化,上市標的越來越多,加上滬深兩市主板同樣有眾多偏科技創新類標的上市,也越發考驗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除投資能力外,部分產品投資策略上的不同,也造就了其業績備受矚目。以上述提及的華安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為例,據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基金持有股票資產占基金總資產的9.03%,較2020年末的11.26%下降了2.23個百分點。同期,債券占比高達83.13%,但也環比減少了9.25個百分點。而回顧此前各個季度末的持倉情況不難發現,該基金成立至今,股票持倉占比多在10%左右,債券持倉占比則在90%左右。
以科創為主題,卻主要配置固收類資產,也令這只成立近兩年、收益率尚不足20%的產品引發了基民的爭議。對于長期保持低權益倉位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采訪華安基金,但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
不過,此前華安基金方面曾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基金采用“科創主題戰略配售+網下打新+中高等級債券投資”的投資策略,股票資產投資比例為基金資產的0-100%;投資于科創主題相關證券的比例不低于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科創主題相關證券”并非特指科創板股票,對于基金科創主題的界定在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中有詳細說明,而“證券”也包括股票與債券。
熱情后的理性
雖然當前科創主題基金正在經歷相對低谷期,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隨著科技板塊崛起,有望帶動相關主題基金的二次火爆。
滬上某公募內部人士坦言,當前科技板塊的部分細分領域,我國已做到了在全球市場具備競爭力,整體仍待進一步發展。科技板塊過去兩年經歷了一輪較長的周期,當前處于相對平穩發展的階段,因此,投資者的布局熱情或短期內并不如前,需要等待科技板塊的再次火起來,而且長期發展仍然可期。
前述公募市場部人士則認為,行業的關注度也成為相關主題基金規模能否增長的關鍵點。“首批科創主題基金發行時,多數投資者的目光聚焦在科創板開板這件事上,但隨著2020年以來市場熱點輪動加快,基金破圈后知名度也在提升,但是多數投資者主要是根據熱門行業概念買基金,或者是申購明星基金經理的產品。大家好像對科創這個大主題關注少了,更多是討論里面的細分產業,比如近期的智能駕駛、新能源車等。”
此外,該市場部人士補充表示,科創主題產品在誕生時就伴隨著一些尷尬的局面。如,投資者起初認為只有科創主題基金能投科創板,后來發現其他基金也都能投,其獨特性也一度遭遇打壓。“當前科創主題基金規模增長乏力,不能簡單理解為投資者對科創板的關注度不高,而是投資者更加理性了,即不簡單炒‘科創板’這個概念,轉向關注其中有投資價值的個股和行業。”
展望后市,郭施亮表示,長期來看,科創主題基金值得關注,但因科創板的估值定價比較復雜,部分未盈利企業的定價方式不同,市場的分歧自然有所區別。從投資者角度看,需要市場提升對科創板投資的宣傳,或引進更具影響力的科創板企業,從而增強投資者對科創板企業的投資信心與認可度。(孟凡霞 劉宇陽)
責任編輯: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