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再次回歸的“北京1979”冰球隊:“花甲少年”再上場

2022-02-04 06:15:07來源:新京報  

頭盔掩蓋了花白的頭發和汗水,這仍舊是一場速度與對抗的較量。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什剎海體校冰球班的那幫孩子,已經成了年過六十的北京大爺。

1979年初,開班近十年的什剎海體校冰球班解散,隊員們冰球夢破,從此四散。四十年倏忽而過,每個人都奔向各自的人生新賽道,卻少有人再碰冰球。

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成功,機緣巧合下,當年冰球班中的幾人決定重新把大家組織起來。四五年的時間里,二十多名冰球班隊員回歸,一起組成“北京1979”冰球隊。

衰老帶來了冰上速度的減退,身體也不再能承受激烈的對抗,但在“北京1979”隊員心中,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還有勇氣重新上場。”

2022年1月15日晚,奧眾冰場,“北京1979”冰球隊打了一場比賽。 新京報記者 孫霖婧 攝

少年冰球班

1970年,中國第一座人工室內冰場在首都體育館落成,冰雪項目得到了更多關注。也是在這一年,北京市業余體育運動學校(什剎海體校)開辦冰球班。

1969年末,冬季的什剎海冰場,教練早已準備好選拔隊員。夜晚,大燈打在冰面上,12歲的吳林正在冰上跑,教練走過去,問他愿不愿意打冰球,吳林想著,不用花錢,還發冰球裝備,就痛痛快快答應了。

吳林從小看著大院里大孩子們打冰球,風馳電掣的速度和力量對抗是他一直所向往的,他覺得“那是一件非常男子漢的事情”,而現在,他也有機會打冰球了。

除了“海選”,冰球班也接受北京學校的推薦,陸續補進來一批少年隊員。一個班二十人左右,上午上課,下午放學后去練冰球。

1972年年底,周云杰加入其中,11歲的他又高又瘦、靈活性好,被教練指定為守門員。他成了隊里“挨打”最多的一個人:20多人的球隊,分成兩組,一個挨一個地射門,他每天要被打七八百下。

李鴻海笑稱自己是“被教練撿來”的隊員。1974年夏天,12歲的李鴻海在學校門口與同學打鬧時,被教練看中對抗性強的特點招來。那時他還不會滑冰,也不知道冰球是什么,但教練跟他保證,只要按照教練教的方法來,保證他冬天就能上冰。

入學后,李鴻海就開始了各種陸地訓練,舉重練力量、短跑練速度、長跑練耐力,此外,還要練撥球、打門、滑跳等專項訓練。

條件艱苦,球桿、護具、冰鞋都是師兄們替換下來的。沒有冰的時候,學校就把兩個游泳池的水放干,小隊員們穿上自制的旱冰鞋,在里面練擊球傳球。

什剎海體校冰球班的孩子們。 受訪者供圖

另一條賽道

1974年,這支少年冰球隊迎來了第一次賽場的考驗。在1974年首屆全國青少年冰球聯賽上,什剎海體校冰球班試圖證明自己,但是面對來自東北的勁敵,這支北京的隊伍“被打得慘不忍睹”。

至于失敗的原因,隊員吳林多年后回憶說,“北京冰期短,我們冰上訓練時間不夠,沖撞也沒有東北隊那么強。”1975年開始,冰球班開始吸取教訓,賽前提前到吉林集訓。

1979年,這支業余冰球隊終于迎來了在全國聯賽上的光輝時刻,他們戰平多支隊伍,在不具主場優勢的情況下,取得第六名的成績,讓許多人感到震驚。

然而,參加完全國青少年聯賽返回北京后不久,什剎海體校突然宣布解散冰球隊。

李鴻海印象里,當時沒有解散的儀式,少年們并不知道解散的原因,但冰球班的解散,意味著隊里大多數人要向冰球告別。

他們開始轉向另一個與冰球無關的人生賽場:考大學、當兵入伍、成家、立業、辭職下海……隊員中的大部分,也因為通訊限制,斷了聯系。

這段經歷也成了許多人無法提起的隱秘心事。此后三十多年,許多人沒再碰過冰球。

周云杰覺得,隊伍解散后,許多隊友的訓練荒廢了,他也沒再向他人提起自己打冰球的事;吉銚宗的冰鞋跟隨他去了很多地方,最后被塞到山東老家的倉庫里;而有點賭氣的李鴻海,被教練認為身體條件到達極限之后,也沒打過比賽。

什剎海體校冰球班的部分少年球員。 受訪者供圖

重新上場推廣冰雪運動

時間來到2014年年底,冰球班最后一任隊長梅春暉和外號“團長”的黃毅軍,商量著再把大家聚在一起。

李鴻海是第9個歸隊的,到2021年底,有二十多位隊員陸續回歸,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年過六十。

隊員回來了,隊名、隊服、隊徽也確定下來。每周的周三、周六晚上,他們會在周云杰的奧眾冰場里打上一場冰球。

吉銚宗是最晚歸隊的隊員。2020年秋天,他回到闊別十多年的北京生活。2021年12月初,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吉銚宗從車載廣播里聽到“北京1979冰球隊”的消息,輾轉聯系到當年的隊友。

大家為他從頭到腳湊齊了一身護具,回到“組織”的吉銚宗,沒有想過還能有一天再站在冰上、拿起球桿。

2022年1月15日晚,“北京1979”冰球隊分為黑白兩隊進行比賽。 新京報記者 孫霖婧 攝

重新開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吉銚宗膝蓋受過傷,每周都要去醫院理療,第一次穿上冰鞋上冰時,他還是摔了一跤,把眉角磕破了。更大的阻礙是心理上的。剛上冰時,李鴻海是害怕的,“心里一點底兒沒有,這么多年沒上冰,萬一滑不了怎么辦?”

變老是不可回避的。滑行的速度沒有年輕人快了;規則也和當年不太一樣了;摔倒后得緩一會兒再爬起來……

周云杰不再是“杰子”,成了老周。周云杰的胸前、胳膊、大腿上,還留著四十年前被疾馳的冰球打出的硬包。叉腿擋球的動作他已經做不出來,但老周還是隊里的守門員,他依舊拼盡全力阻擋打過來的球。

離開冰球隊的40多年了,周云杰也成了一家公司的老總。他嗅到了發展冰球產業的機會,2017年開始,他將世界頂尖冰球賽事NHL引入中國,建冰場,開俱樂部,辦大學生冰球聯賽等。

“北京1979”冰球隊慢慢被更多人知道。2022年1月25日,“北京1979”冰球隊獲得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授予的“冰雪推廣示范集體”稱號,以表彰他們在推廣冰雪運動、推進大眾參與冰雪等方面做出的貢獻。

李鴻海說:“冬奧來了,我們這幫老冰球人也得做點事兒。能再組成冰球隊,證明我們起碼愛過冰球,而且我們還在堅持。”

2022年1月15日晚,“北京1979”冰球隊比賽中,隊員席上正在休息的隊員們。 新京報記者 孫霖婧 攝

新京報記者 趙敏

校對 李立軍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