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IT資訊 > 正文

環球快看點丨饒毅“炮轟”尹燁:科普應經得起科學審視

2022-07-26 08:32:27來源:新京報  

■ 觀察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們期待這一場爭論能夠成為科學知識的普及,成為理性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朋友圈轉發“尹哥聊基因”“生命認知學”視頻號內容,直指上市公司華大基因(300676)CEO尹燁所言是“偽科學”且“愚蠢無比”。7月24日,尹燁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出四個大字“謝謝指教”作為回應。7月25日早晨,饒毅再次發文,質疑尹燁的博士學位含金量。

尹燁是這兩年社交媒體上流量頗高的科普作者,面對尖銳的批評,他沒有選擇惡語相向,發動粉絲展開一場對罵,這種姿態不無可取之處。但需知,尹燁在社交媒體上做的是科普工作,做科普,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其前提都是嚴謹的科學態度,且內容要經得起科學共同體的檢驗。

饒毅是成就卓著的生物學家,在尹燁致力于科普的基因等問題上,饒毅無疑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因而,盡管他的批評尖銳甚至有些刺耳,但對一個真正的科普內容生產者來說,它比粉絲的頌揚之聲更值得傾聽。

當代社會,以普通大眾為對象,對科學技術知識進行通俗化的闡釋,以向普通大眾傳播科學知識和概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科學是現代生活方式的基礎,普通大眾對科學知識具有迫切而廣泛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人出于商業利益或其他原因,有意無意散布各種似是而非,極具誤導性的觀點,如不能及時澄清,社會危害性不言而喻。

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普工作是科學共同體的重要責任,它需要對科學知識進行通俗化闡釋,并形成生動有趣的表達。

在科學共同體內部,不同的專家有各自擅長的領域。有的科學工作者致力于知識創新,但同樣要重視科普工作者對科學知識通俗化闡釋的努力;有的科學工作者則致力于科普,便更要尊重科學的基本原理。

我注意到,有位網友在媒體報道饒毅與尹燁之爭后評論道:“通篇我沒有看到饒毅針對具體觀點的反駁,并拿出有力的證據。”應該說,這位網友的觀點,不無道理。

當下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似是而非的知識性內容,尤其是在健康養生等備受公眾關注的領域,真假參半的內容更比比皆是。一些相關的科普內容,對專業對口的科學家來說,真假一辨便明。但對普通大眾來說,便需要更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解釋和說明。因此,這也給科普工作者提了個醒:面向大眾的科普,不妨更通俗、更明了。

科普工作需要科學共同體的共同努力,這種努力的過程中,應該有充滿理性的探討與對話,批評可以是尖銳的,但語言表達也需要藝術。

其實,不管是支持饒毅教授還是擁護尹燁先生,我們期待這一場爭論能夠成為科學知識的普及,成為理性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唯有如此,方對得起“科學”兩個字。

□王天定(高校教師)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