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復合型、跨界環境問題研究 科技要在污染防治集中攻堅中發揮更大作用
鞏固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用7年左右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十幾年甚至30多年的大氣治理歷程,科技對空氣質量改善起到巨大的支撐作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說,“十四五”時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轉變的關鍵在于“深入”,需牢牢把握“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這個總要求,把降碳擺在更加突出優先的位置,更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協同減排二氧化碳10億噸以上
為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術、居民健康防護等難題開展集中攻堅。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經過3年多努力,在成因機理、影響評估、精準治理、預測預報等方面實現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弄清了區域秋冬季大氣重污染成因,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汾渭平原開展“一市一策”技術幫扶等。
其中,在重污染天氣預報方面,通過科技攻關,預報準確率近100%,預報時長由3—7天擴展到10天。這使各地可提前采取應急管控措施,降低污染峰值等。
在節能減排技術支持下,我國進行減污降碳“同向發力”。比如通過熱電聯產替代,電、天然氣替代等,62萬臺燃煤鍋爐削減到不足10萬臺,重點地區完成2500萬戶的散煤替代;加大重點行業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力度,推動運輸“公轉鐵”;“十三五”期間,淘汰了1400萬輛機動車,新能源汽車大幅增長,電動公交車比例從20%提高到60%……據初步測算,這些措施共減少煤炭消費量達5億多噸,減排二氧化硫1100多萬噸、氮氧化物500多萬噸,協同減排二氧化碳10億噸以上。
加大復合型、跨界環境問題研究
“以往我們對傳統大氣污染問題做了很多研究,考慮到大氣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復雜性,‘十四五’應加大復合型、跨界環境影響機理與控制研究。”王金南說,“十四五”期間,還需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節能降耗的技術水平,針對重點行業和領域推進技術創新,比如在鋼鐵、建材、有色、煉油石化、煤化工等行業及能源、建筑、交通等領域,開發應用相對成熟的低碳和零碳工藝技術,加快各行業及領域的低碳化發展;加大新污染物對環境、健康影響的研究等。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消除重污染天氣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重點行業涉氣企業實施按照行業績效分級,分類施策。重污染天氣時,裝備水平高、技術先進的A級和引領企業可自主采取減排措施,反之,C級和D級企業實施更嚴格的減排措施。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提出了“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和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標準”的建議。
鄭月明說,各地在執行國家分級標準時,一些重點行業未能納入績效分級體系,比如甲醇制烯烴(MTO)、丙烷脫氫制烯烴(PDH)。
他建議,進一步梳理和細化適用范圍和績效分級標準,將重點行業尤其是MTO等新興產業納入績效分級體系;對重點企業減排實施動態監測,對排放達標尤其是超低排放的工業企業、國家認定的“綠色工廠”企業,給予更具激勵性的環保政策。
(李禾)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
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 我國北方及中部區域出現空氣重度污染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期間(除夕19時至正月初一6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和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
2021-02-14 -
星際飛船高空試飛或違規 SpaceX被FAA正式調查
2月1日消息,據外媒報道,SpaceX日前因為發射其Starship SN8違反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簡稱FAA)的測試...
202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