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長江中華鱘產卵場科考啟動 連續四年未測到自然繁殖

2021-11-12 15:36:11來源:楚天都市報  

“水溫21攝氏度,今天適合探測。”11月9日上午9時許,隨著“中漁科505”號科考船出港,2021年長江中華鱘產卵場科考調查在宜昌市漁政碼頭正式啟動。

未來的3個月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等四家科研機構聯手,將在江底繼續尋找他們心心念念的“黑珍珠”——中華鱘卵。

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推進,生態環境加速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不過,目前仍有不少長江珍稀旗艦物種境況堪憂,中華鱘正是其中代表。自2017年以來,科研機構已連續4年未在長江里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

放聲吶只為找“黑珍珠”

宜昌葛洲壩下游江段,是中華鱘核心自然保護區,也是目前已確認的唯一中華鱘自然繁殖產卵場。

中華鱘卵黑色,被形象稱為“黑珍珠”。

“中華鱘適宜的產卵水溫是21攝氏度至16攝氏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課題組成員楊俊琳說。11月9日8時30分許,楊俊琳和同事將一個聲吶魚探儀放入水中,并把上端固定在船頭。如果運行正常,這個魚探儀將和“中漁科505”號度過整個冬天。

出港后,科考船在江面上沿“之”字形線路曲折航行,當天上午行至葛洲壩下后順江而下進行探測,全天航程大約25公里。

楊俊琳介紹,本次考察主要江段是葛洲壩下至蘆家河淺灘,約80公里。

航行途中,科考船旁不時有大型船舶經過。

楊俊琳說,魚探儀主要為了探明中華鱘的分布區域和密度,“搞清楚哪個地方有中華鱘,有幾條中華鱘,進而為下一步的產卵場調查提供指導。比如在葛洲壩下,9日上午共探測到了兩尾疑似中華鱘親魚信號,那里是中華鱘產卵的適宜水域,水底有很多鵝卵石,中華鱘通常在鵝卵石上產卵。”

中華鱘產卵場調查監測手段主要有四種:食卵魚解剖、江底采卵、水下視頻、聲吶監測。

根據科考計劃,下一步,課題組將根據魚探儀獲得的數據,在相關水域采集部分中華鱘的魚卵和專門食用中華鱘魚卵的食卵魚。食卵魚主要是棲息在長江底層的魚類,每逢中華鱘產卵期,會尾隨中華鱘并吞食魚卵。通過食卵魚解剖所得數據,可以明確中華鱘是否有“自然繁殖”,進而推算出繁殖群體中華鱘的數量。

連續四年未測到自然繁殖

“形勢已經很嚴峻。”此次科考團隊負責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作為中華鱘核心保護區,宜昌水域已連續4年沒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

中華鱘產卵場調查始于1981年,至今已有40年。危起偉也在這里與中華鱘打了40年“交道”。1990年代,他還曾在這里救護過一尾奄奄一息的白鱘。遺憾的是,危起偉和同事們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留住“長江魚王”白鱘遠去的腳步。“那時科研技術還不成熟,在我們還沒了解白鱘的時候,它已經離我們而去。”2003年,最后一尾白鱘消失在人們的視野。2020年1月,白鱘被宣告滅絕。

“千斤臘子萬斤象。”長江漁民自古流傳這樣一句話,“臘子”是中華鱘,“象”就是白鱘。

上世紀80年代,隨著葛洲壩的修建,原本溯江上到金沙江產卵的中華鱘,只能留在壩下水域繁育后代。“三四十年前,每年都有幾千條成年中華鱘洄游到長江宜昌段繁殖。”危起偉站在科考船頭,言語間透出憂慮。他介紹,2003年以后上游水壩蓄水影響了自然水溫,而中華鱘產卵對水溫特別敏感,“以前10月1日后水溫就降到21攝氏度,到11月9日繁殖期基本結束,但如今11月9日還沒開始繁殖。繁殖期已推遲到11月上旬至第二年1月”。

也是自2003年以后,每年監測到洄游到壩下的成年中華鱘數量都只是上一年的一半。2020年,這里只監測到了13條成年中華鱘,且沒有自然繁殖。

危起偉說,2013年、2014年在宜昌沒有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2015年春天,上海長江口監測到了中華鱘幼魚,這表明中華鱘2014年在長江有自然繁育活動,但人們不知道繁育地在哪里,2015年又沒有自然繁殖。2016年冬季科考中,終于在宜昌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但從2017年起至今,已連續四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專家建議科學“保種”

目前,長江“十年禁漁”的效果已在顯現,不少久違的魚類歸來。如“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鱭,種群數量正在上升。今年6月,科研人員在長江嘉魚段監測到1尾刀鱭,這是30年來第2次監測到刀鱭上溯到長江的湖北段。

“十年禁漁,對四大家魚等魚類的保護是足夠的,因它們三四年就性成熟了,但中華鱘性成熟一般要18年,最早的也要14年。”危起偉說,2020年,宜昌江段僅發現十余條成年中華鱘,這達不到自然繁育狀態。通常情況下,100條左右性成熟的野生中華鱘,才是可延續的優質自然繁育基數,“有100條以上,它們才能找到合適對象,才能正常受精。而十幾條就難找到合適對象,最終會變成近親繁殖甚至不繁殖”。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增殖放流是包括中華鱘在內的長江珍稀旗艦物種保護的主要手段。近年來,有關部門、科研單位和企業持續發力,2015年,農業農村部出臺《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中華鱘人工繁殖成效明顯,但是,人工保種場地、人工、資金等投入大,保種困難。專家介紹,全國10齡中華鱘子一代2000尾,體格嚴重偏小、成熟比例不高,子三代以后畸形率升高,需要不斷補充野生育種資源。

目前的增殖放流規模并不能滿足需要。1983年以來,累計放流至長江中約700萬尾,其中有50%為剛孵出的幼苗,增殖效果有限。危起偉說,一年要放流符合要求的中華鱘數量應達300萬尾,這需要千萬元以上資金投入。他建議制定完善的中華鱘增殖放流和資源修復計劃。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水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建議,設立長江實驗室,進一步整合科研資源,為物種保護提供強大科學支撐。他建議,建立科學的“保種”計劃,以便適時重建它們的野外種群。科學研究已表明,中華鱘等物種對聲光敏感,目前唯一的中華鱘產卵場離城區太近,一方面要極力控制聲光污染,另一方面可采取措施開辟新的產卵場。

今年10月28日,“農業農村部荊州中華鱘保護基地”在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掛牌。農業農村部長江辦力爭通過3年時間,在這里建成高規格的中華鱘馴養繁育、野外馴化、增殖放流、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對外交流等六大基地。

對于今年冬天的產卵場科考,危起偉心中絕不放棄。“葛洲壩下游目前生存著一群江豚,已成為宜昌的一張名片。我們希望,中華鱘也能成為城市的名片,希望加強對中華鱘保護的重視和宣傳。”

危起偉還惦記著2003年那消失在視野的最后一尾白鱘。他希望,在自己和同事們的手中,留住中華鱘。(陳凌墨 趙貝)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