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長江禁捕成效顯現 江豚重現武漢活動區域明顯擴大

2022-01-29 15:21:05來源:湖北日報  

“在長江湖北段,我們欣喜地看到,江豚在多個江段嬉戲暢游,分布范圍更廣了。”1月28日,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陳再達介紹。這是湖北首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取得的初步成果。

去年上半年,為盡快摸清底數、找出更多瀕危物種,湖北啟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首批試點選取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的神農架林區、丹江口市、恩施(巴東縣)、宜昌市(點軍區)、荊州(石首市)、蔡甸區、黃梅縣七地,涵蓋陸生高等植物、陸生脊椎動物、魚類、鳥類等10種生物物種、生態系統類型和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

剛結束野外調查的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梅志剛認為,江豚活動區域已明顯擴大。“90年代前,長江全線都有江豚分布,此后長江武漢段極少發現江豚,2020年后,不斷有江豚出現。”梅志剛說,在去年考察期間,武漢段共發現江豚4次、14頭次,最大的一群約8頭江豚,曾出現于天興洲夾江中;去年12月,漢江東西湖區江段,曾監測到4頭江豚的身影。

部分江段生活的江豚,數量呈增加趨勢。2017年科考數據顯示,宜昌葛洲壩下,穩定生活著一群8頭至10頭的江豚群體;去年監測發現,群體擴大。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克雄,致力于長江江豚的研究與保護長達30余年。他認為,長江十年禁漁、入河排污口治理、岸線生態修復、小散亂碼頭整治等保護措施,是江豚分布變廣的主要原因。

“特別是長江禁捕后,漁業干擾變小,魚類資源豐富,江豚覓食、嬉戲的通道被打通,分布區域變大,因此逐漸出現在武漢段,如白沙洲、天興洲水域,甚至進入支流漢江。”王克雄說,江豚皮膚細嫩,對水質要求較高,渾濁水域下難以生存,這也證明了禁捕等保護措施,對長江水質改善效果明顯。

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介紹,湖北境內有監利何王廟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等4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涉及長江干流241.4公里,占長江湖北段的22.39%。隨著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和“6+4”攻堅提升行動打響,全省長江干線取締非法碼頭1211個,騰退岸線149.8公里,生態復綠856萬平方米;長江湖北段12480個入河排污口,截至去年底,立行立改整治5186個,長江干流湖北段已連續2年全線穩定Ⅱ類水質。

“期待在接下來的調查中,還有更多令人驚喜的發現。”省環科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張旭介紹,湖北首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持續至2023年4月,屆時將建立湖北生物多樣性數據庫。(記者胡弦、通訊員李斌)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