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德國科學家首次演示新型有機雙極晶體管 有望在醫療領域大顯身手

2022-06-27 10:00:06來源:科技日報  

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成功演示了一款高效的有機雙極晶體管,其關鍵是使用高度有序的纖薄有機層。新晶體管的運行速度遠超此前的有機晶體管,為有機電子學開辟了全新的前景,有望在醫療等領域“大顯身手”。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威廉·肖克利、約翰·巴丁和華特·布萊頓發明了晶體管,開創了微電子時代,并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隨后,首個所謂的雙極晶體管問世,其中正負載荷子有助于電流傳輸;接下來,單極場效應晶體管研制成功。

晶體管的性能與日俱增,極大加快了數據的處理速度。但這些晶體管比較堅硬,不太適用于研制新型柔性電子元件,如可折疊的電視顯示屏或醫療領域使用的儀器等。對于此類應用,由有機材料或碳基半導體制成的晶體管近年來備受關注。早在1986年,科學家們就發明了有機場效應晶體管,但其性能仍遠遠落后于硅元件。

現在,由德累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演示了一種有機、高效的雙極晶體管,其關鍵是使用高度有序的薄有機層。新晶體管的運行速度比以前的有機晶體管快很多倍,元件的工作頻率首次達到千兆赫茲(即每秒超過十億次開關操作)。

研究人員解釋說,研制出首塊有機雙極晶體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必須創建質量非常高的新層和新結構。經過20年努力研制而成的這種新型有機雙極晶體管,為有機電子學開辟了全新的前景,有望提升數據處理和傳輸效率,在多個領域大顯身手。“例如,可以設想的未來應用是配備傳感器的智能貼片,其能處理傳感器內的數據并與外部無線通信。”

總編輯圈點:

隨著集成電路發展到納米尺度,傳統晶體管技術已觸碰“天花板”,下一個出口在哪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近年來一直在不斷探索和追尋。集成電路領域有句話叫“一代材料,一代器件”,用新型材料替代傳統硅基材料是不錯的思路。一種方案是利用二維材料的獨特優勢,使電子元器件的性能實現質的飛躍,從而打破摩爾定律的限制;另一種方案則是利用有機材料,或者將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混合起來,相得益彰。無論哪種思路都可以說明,晶體管的“天花板”是暫時的,終將在迭代升級中被打破。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