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全球汽車業智能化浪潮不斷推進 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信心幾何

2021-06-02 09:13:56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隨著全球汽車行業智能化浪潮不斷向前推進,自動駕駛技術正逐漸從科幻走進現實,但頻發的意外事故和維權事件,也使得公眾對自動駕駛技術存在一定疑慮。近日,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和《環球時報》聯合發布了“2021年中國消費者自動駕駛信心指數調查”,重點研究了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認知、評價和預期。那么,這項調查究竟釋放了哪些重要信息?

♦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接受度較高

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信心指數為50分,而美國只有36分,較美國高出39%,這說明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更高,對自動駕駛的信心更強。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包含多個階段,從輔助駕駛向著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完全自動駕駛逐步邁進。自動駕駛的最高階段是完全自動駕駛,即無人駕駛。當前消費者對無人駕駛的最大顧慮,莫過于技術故障和被黑客攻擊,也就是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中美消費者對此都很關注。不過,在自動駕駛引發的事故責任、行人/騎車人安全、放棄駕駛控制權、喪失駕駛樂趣、可能導致交通擁堵加劇等方面,美國消費者的顧慮要遠高于中國消費者。

為何中國消費者更容易接受自動駕駛?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曾指出,這是由于我國數字經濟在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各大獨角獸公司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布局和積累。同時,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目標受眾日益年輕化,90后、00后人群將成為購車主力,年輕人群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更高。此外,中國人口密度高、人口規模大的特點適合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這也是中國發展自動駕駛的先天有利條件。

麥肯錫未來出行研究中心也給出過類似結論,其指出,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興趣濃厚,愿意為購買自動駕駛汽車支付高達4600美元的溢價,而美國和德國分別為3900美元和2900美元。麥肯錫認為,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

♦自動泊車和高速公路場景或最先應用

恐懼源于未知,這句話放在自動駕駛領域也恰如其分。調查發現,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功能使用越多,認知程度越高,購買信心越強。數據顯示,86%的消費者從未體驗過自動駕駛功能,因此認知程度較低,這影響了他們對自動駕駛的信心。

盡管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在部分領域、特定場景下進行了小規模試水,但真正的無人駕駛短時間內仍難以實現。展望未來,半數以上消費者認為物流運輸車輛最有可能率先實現無人駕駛,其次是公交車/長短途大巴;相比之下,選擇“私家車、出租車/網約車”的人較少。對于無人駕駛汽車上市,消費者普遍預計在5年以后。其中,消費者預計無人駕駛物流運輸車輛上市時間最早,約在2026年;上市最晚的或是無人駕駛私家車,普遍預計在2029年以后。可見,無人駕駛的普及有可能是從貨運車輛、公共交通車輛向私家車發展的順序。消費者認為,無人駕駛汽車要上市,還需面臨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技術可行性、法律法規完善、消費者購買力、產品制造成本等方面的挑戰。

此外,消費者認為無人駕駛技術可以最先落地的場景是停車過程(車輛自動找車位停車)和高速道路,這也是當前車企重點關注的自動駕駛體驗場景,已有不少車企在加緊研發,并推出相關車型。例如,威馬與百度合作實現了特定場景下的自動代客泊車(AVP)功能;極狐阿爾法S采用華為的自動駕駛方案,可實現自動代客泊車與遠程召喚功能;博世與戴姆勒此前獲德國有關部門批準,可在梅賽德斯-奔馳博物館停車場使用雙方共同研發的自動代客泊車系統。高速公路亦是車企最先落地無人駕駛技術的常見場景之一,長安汽車、本田等多家車企都公布了實現高速公路自動駕駛的時間表。我國交通運輸部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河北雄安新區交通運輸規劃建設的相關情況,其中提到,京雄高速路將開設支持自動駕駛的智能駕駛專用車道,且部分路段嘗試使用無人駕駛機械設備進行施工。

♦國內科技公司更受中國消費者信任

當前,自動駕駛領域競爭日趨白熱化,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公司等紛紛涌入。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國內科技公司(例如華為、百度等)的自動駕駛技術信任程度最高,其次是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廠商。考慮到之前的自動駕駛事故和中國路況的復雜性,中國消費者對國外汽車廠商(例如特斯拉等)和國外科技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信任度較低。

在自動駕駛技術提供方的知名度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華為、特斯拉和百度。其中,華為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先進技術形象最為領先;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推進方面較為積極,但頻發的事故為其招致不少非議;百度則依靠阿波羅自動駕駛平臺擴大“朋友圈”。

不過,雖然無人駕駛已開始在國內示范運營,但調查發現,當前消費者對乘坐無人駕駛私家車的信心指數依然相對較低,購買無人駕駛車輛的信心指數更是處于最低水平。當被問及哪種場景下的無人駕駛信心指數最高時,大部分消費者的答案是“自己手動駕駛,而周圍都是無人駕駛車輛”,可見消費者仍對自己掌控駕駛主動權更為放心。當被問及是否會購買無人駕駛汽車時,表示“觀望一段時間后再考慮”的消費者占半數以上,表示“完全不考慮購買”的消費者占12%,“非常愿意購買”的僅為1%。另外,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希望降低自動駕駛功能使用門檻,通過更靈活的方式享受自動駕駛功能,包月以及按使用里程、按使用時長付費都是消費者考慮的付費方式。

“即使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成熟,從車輛上市到消費者大量購買還會經過一段觀望期。從提高消費者認知,到建立消費者信心,再到促成消費者購買,將是非常有挑戰的過程。”J.D.Power方面表示。(張冬梅)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