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汽車 > 正文

大眾ID.系列價格大跳水,為何跟CEO說的不一致?

2023-07-08 10:47:08來源:12缸汽車  

被譽為大眾轉身純電最具誠意之作的ID.3,再次亮出了更具吸引力的價格。

低配車型直接現金優惠3.7萬元,只需要12.59萬即可提走。這樣的價格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極具誘惑力。

除了上汽大眾的降價外,一汽-大眾也宣布了ID.系列全面官方降價的消息。具體來看,ID.4 CROZZ降價后僅售15.59萬起,而ID.6 CROZZ車型,最高的降幅達到了8.7萬,降價后的起售價為19.59萬。


(相關資料圖)

通過本輪降價,大眾ID.家族已經殺進了10-20萬自主純電品牌的價格腹地,明擺著拉開架勢準備與自主品牌“刺刀見紅”。

可值得一提的是,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貝瑞德不久前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價格戰愈演愈烈,有些電動車折扣甚至高達 60%。許多車企被迫以大幅折扣出售產品,可持續發展正在被摧毀,而大眾不會為了實現短期的交付量增長而參與不健康的市場競爭”。

換句話說,大眾并不想參與到價格戰上,并且認為這種內卷行為弊大于利。但ID.系列的價格跳水,顯然讓大家覺得貝瑞德“自打嘴巴”。

為何銷量在中國長期霸榜的大眾,竟然要不斷深入價格戰挖掘市場?

顯然,是大眾對于電動化現狀的不安。

從合資純電的賽道來看,ID.系列的確在銷量已經遙遙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共交付新能源車18.06萬輛,其中ID.家族車型占比近八成。

但相比于大眾在中國的銷量占比,還是有不少挖掘空間。大眾汽車品牌2022年在中國的整體銷量為239.71萬輛,新能源車銷量占比僅有7.5%。

即便日系品牌純電發力滯后,大眾在合資純電賽道上勢頭正佳,但也深深感受到自主品牌在純電賽道上緊追不舍所帶來的壓力。

由業內人士認為,大眾對ID.系列價格的“搖擺不定”,同樣有機會在未來迎來反噬。這樣的做法不但不能讓潛在消費者吃下“定心丸”,反而讓此前信賴大眾的消費者反感。

但缸哥認為,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大眾顯然有更深層次的考量。學懂居安思危,是大眾一直領跑中國市場的“密匙”,而這次調價,顯然也是刻意為之。

7月6日,在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攜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中國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長城、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特斯拉等企業高層,現場聯合簽署《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

這份承諾書最大的亮點就在于要求大家不打價格戰,維持車市的健康發展。但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這份“君子協定”只不過是走一走“形式主義”,畢竟對于車企來說,銷量永遠是主旋律。

但沒人想到的是,一汽與上汽的翻臉來得那么快。

誠然,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法則在汽車界內同樣適用。隨著汽車圈轉向電動化的當下,這套法則更是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即便是簽署了承諾書,但也不能保證上述這些自主車企在下半年不會出現降價行為。

要知道的是,近兩個月來我國汽車庫存輛依然在不斷上漲。4月份全國庫存量為325萬輛,而到了5月份已經上漲到了339萬輛。在供過于求的大環境下,若車企不加緊出手,那么生產出來的車輛只能成為“廢鐵”。

在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大環境下,合資車企也感受到了寒氣。但大部分合資車企依然擁有強大的底氣,即便價格戰持續白熱化,合資車企只需要用曾經賺回來的資本度過這段“寒冬期”。

正如此前起亞高管楊洪梅所言:“等(部分)中國車企燒死再來搶市場,掙的錢貼的起中國市場”。雖然言論略微激進,但也體現了不少合資車企出眾實力。

傳統造車思維固化的合資車企,想要實現大象轉身,需要思考的問題始終比新勢力們要更多。合資車企的“底氣”就在于其此前的原始資本累積。在看不清市場環境的陣痛期當中,能夠通過不斷試錯來獲市場的真實需求。

若車型價格居高,銷量爬升緩慢,換不到可觀的保有量,對于合資車企來說更是難受。以大眾與豐田為例,在中國市場之所以銷量一直長虹,靠的是優秀的市場口碑與品牌美譽度。而在純電賽道上,這些東西基本被抹平。無論是大眾還是豐田,都需要與新勢力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而如果車輛因為價格導致占率變少,必然會讓其市場口碑得不到有效保障。

電動化轉型前期是一個極度“燒錢”的階段,而一線的合資車企有得是資本。反正要燒,不如燒的更旺一些。

畢竟,“要臉”與“要銷量”只能選其一,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而對于大眾這樣有“鈔能力”的車企來說,短期甚至中期的價格戰都能夠輕松駕馭,本次的價格下調也不過是順勢而為。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