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開發商,開始拋棄自己的總部
來自:視覺中國
(資料圖)
如今這場地產游戲,玩家的規則變得無比簡單。就是活下去,說實話這三個字相信各位已經快聽膩了,但確實又是企業的真實困境。
前段時間我們寫過房企賣樓盤、賣頂級公寓的各種文章。這樣的文章出現不是偶然,變賣資產,降低負債,獲得一些喘息空間,很多房企就是這么堅持到今天的。但最近我們發現,簡單的變賣資產已經不足以解燃眉之急了。
越來越多的房企,正在拋棄自己的總部,甚至顧不上姿態有多狼狽,對房企來說,總部無疑相當于一個大腦的角色不僅要制定頂層戰略,還要向下分配資源,甚至把控所有的業務活動。
撤掉總部,也意味著房企自身出現了極大變故。
背后暴露的是行業邏輯巨變下,企業的規模收縮、資源不足等等各種現實問題,但其實,放棄總部對房企來說,也是為了活下去的另一種選擇。
這兩年很少聽到聲音的融創,最近也重新站上了臺前。因為要撤離北京總部,這意味著,融創運行了 6 年的天津 + 北京雙總部模式,也要正式結束了這條全國化擴張之路,此前大部分房企都將總部選在了上海。
融創,是為數不多北上進京的一個 2017 年融創將總部從天津搬往北京,入駐當時的望京融科中心再后來,搬進東直門使館壹號院,占據二環內最好的地塊之一。
可見其野心與自信,盡管這幾年京派房企逐漸沉寂,但當年的京圈多難擠路人皆知資源、門檻、條條框框諸多限制下,很多房企都選擇了環境更友好的滬深等城市,偏偏融創一轉頭直接入京。
這也很好理解對融創來說,北方一直是主陣地,北京更是孫宏斌在順馳時期就跌倒過的地方百度地圖顯示,融創大本營天津距離北京只有 134 公里,2 小時就到了。
來源:百度地圖地緣的親近,地域的情結,讓融創在北京一待就是 6 年。當年進京前后,恰好是融創最為巔峰的幾年也是地產規模化呼聲最高的幾年,2015 年融創銷售額 735 億,到了 2017 年,業績直接突破 3620 億 。
3 年時間,完成了近 5 倍增長,這個獨有的狼性銷售模式,讓融創手里似乎永遠有用不完的錢。于是那兩年,行業內只要出現錢的危機,就會有融創救火的身影 632 億拯救萬達,也留下了世紀并購的壯舉,還有 150 億收購樂視、138 億收購聯想資產包、40 億入股金科 ......幾乎到處撒錢,大量巨資接盤的行為,也讓融創的規模在短期內迅速擴大,身位迅速爬升到行業前排。
此時的融創風光無限,滿懷理想,但這樣的榮光,在 2022 年戛然而止。
近兩年,銷售、融資渠道的雙重緊縮,讓很多房企陷入急速擴張后的深層困局。去年 5 月,融創也宣布暴雷,到年底終于發布了前一年的年報,總負債 1.05 萬億。
如今,又出現在公眾視野,竟然就是撤離北京總部的消息完全不見當年的意氣風發,目前融創總部剩下不到 200 人,這批員工中有一部分人大概率無法留在北京,因為除了品牌、融資和投發等幾個部門,其余大部分職能條線,都很可能在今年國慶后搬回老家天津。
這次搬總部,估計又會流失一部分員工。這三年,從小的單月業績切面來看,融創的銷售神話也完全破滅了 。
今年 8 月 18 日,融創發布盈利警告,上半年虧損額約為 150 億~160 億人民幣,而當年大額收并購打下的家產,如今為了還債,也開始連續大甩賣。有意思的是,7 月 3 日的重慶文旅城項目,就是當年收購的萬達文旅城。其實,融創的進京與離京,不僅僅是自身發展的現實軌跡。背后也恰好代表著地產的兩個時代,而這樣大撤離的房企,融創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
當年和融創一樣進京的民企也有不少,只是目前總部還在京的外來規模民企,我統計了下,已經沒剩多少了。
這里面,前 10 強的民營房企只有龍湖一個,這次融創的撤離,也讓本就不多的在京民企隊伍,更加單薄了。不只融創,這些年很多房企都在撤離自己的總部。這要從當初風靡一時的雙總部模式開始說起,2017 年,剛剛當上行業老大的恒大集團,就迫不及待地將總部廣州搬至深圳南山區卓越后海中心,形成廣州 + 深圳雙總部架構。
那幾年行業發展迅猛,很多有野心的開發商都選擇了全國化擴張,這種雙總部模式也一發不可收拾,盤點一下,基本都在 2016~2020 年間。
(數據整理自網絡)而在一線城市的選擇上,很明顯,大部分房企都更傾向金融中心:上海。
擁有強資金和人才優勢的上海,曾是房地產行業最受歡迎的總部城市之一,房企們選擇的總部地址也很一致,大虹橋。
無論閩系、川系、浙系,大虹橋都曾是他們的必爭之地。
除了萬科、瑞安、萬通、龍湖等這些在虹橋開發之初就駐扎于此的房企外,大部分房企都是在 2015 年,尤其 2016 年后,逐步遷入大虹橋。
在 2017 年到 2019 年這三年期間遷入到大虹橋的房企最多,有的是原本在上海的其他板塊,比如旭輝,有的則直接從外地遷入。2019 年,剛剛踏入千億陣營的黑馬房企祥生控股,也迅速入駐了大虹橋,開啟杭州大本營 + 上海雙總部戰略。
同年擠進大虹橋的,還有從成都老家趕來的藍光發展,形成上海 + 成都的雙總部格局,到了 2020 年后,在大虹橋,大大小小的房企數量超過了 30 家。
但是這兩年,這種雙總部模式,幾乎都在被開發商舍棄。
還是恒大,在搬入深圳四年多之后,2022 年 1 月,有消息稱,恒大集團在后海的總部正在拆除招牌,只剩一個 " 恒 " 字在風中飄零。
據物業透露,恒大已經在 2021 年 12 月從這個大樓退租,將總部搬回廣州。
不僅如此,恒大在 2017 年拿下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地塊,原本計劃打造成為恒大的超級總部,最終的命運也是走向被拋售。
恒大不僅賣深圳總部,2023 年,恒大香港總部大樓也被迅速出清,更名為萬通保險中心。還有起步于廊坊的華夏幸福,一度在全國形成了北京 + 深圳的南北雙總部模式。剛搬到北京時,正是華夏幸福憑借產業園模式在京津冀底氣十足的時候,當年的華夏幸福勇猛到什么地步呢,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平均薪資超出了行業 1.5 倍,普通中層上百萬、高層上千萬。
據說憑一己之力,養活了一大批獵頭公司。
如今再看,最早一批暴雷的華夏幸福這幾年一直在還債,即使債務重組后到去年 5 月負債也超過 400 億,北京總部也因為租金太貴早就退租,搬到了附近租金更低的佳程廣場。
人員流失嚴重,尤其 2 萬人的銷售團隊,到 2021 年底的財報數字上,只剩 476 人,深圳的南方總部也在去年 12 月打包賣給了華潤置地,回籠資金 124 億。
不只這兩個,更多的房企也加入了這場大甩賣,說起來各位應該也很熟悉了,就是上海虹橋的房企總部大撤退。當年有多擠破頭想進入上海的房企,這幾年集體撤離的就有多迅速,在上海,大虹橋地產總部基地,超過 15 家房企如今都已轉移陣地。這兩年,我們目睹了不少房企離開大虹橋的真實畫面,背后其實就是房地產企業,結束雙總部時代的真實見證。
比如 2022 年中,離開大虹橋的浙系房企祥生,當時祥生已經將上海總部大樓退租,人員將陸續全部撤回杭州辦公,我們還遇到了正在打包離開的工作人員。
還有人去樓空的藍光、弘陽、三巽、恒泰、融信、正榮,以及將自己的總部大樓擺上貨架的旭輝和中駿。
昔日不管是行業領頭羊,還是殺出來的黑馬房企,都抱著自己的野心和行李,一同打包好,各回各家了。不管是深圳上海,還是北京,那些撤掉雙總部模式的房企,見證了房地產時代追求全國化擴張,到如今的收縮發展。
到底,還是時代變了。我們可以先來回顧下,為什么在此之前,如此多的房企迷戀雙總部模式,說白了還是當年房地產行情帶來的自信。
很多房企都在 2017 年前后選擇了全國化的擴張布局,規模論似乎是發展唯一的解藥。所以,房企只要大擴張,就一定會向一線城市搬遷。不管是北京、上海、還是深圳,背后有幾大不可或缺的優勢。
首先是資金,不管是上市還是融資,房企們必然要選擇一個金融定位更高的城市作為跳板,其次是人才,房企擴張,需要團隊吸納大量人才。甚至挖角同行,去哪里更方便,當然是總部聚集的地方,大虹橋當年各大房企高管之間跳來跳去也是眾所周知。
如今,地產發展的節奏變慢了伴隨高周轉的落幕,房企們從向外擴張反而開始向內收縮,需要處理的是大部分債務與資產問題,總部留在北京,更多只能增加企業成本。
曾經的地產雙總部時代,是行業高速前進的象征,如今行情減退,或深陷債務泥潭,或落得退市終局的房企們。
連債都還不上了,還要什么雙總部呢。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
越來越多開發商,開始拋棄自己的總部
來自:視覺中國如今這場地產游戲,玩家的規則變得無比簡單。就是活下去
-
微軟 Win11/10 更新 8 月補丁導致部分電腦藍屏
IT之家8月24日消息,微軟近日面向Windows11和Windows10用戶推送了2023
-
拼上 24 條染色體最后一塊拼圖,人類 Y 染色體完全測序
IT之家8月24日消息,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近日發表了兩篇遺傳學論文,
-
印度“月船三號”成功登月,Youtube 直播觀看人數創下新紀錄
IT之家8月24日消息,昨日印度月船三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南極區域實現軟
-
OPPO Watch 4 Pro 官宣配備精鋼表殼 采用寰宇曲面設計
【CNMO新聞】OPPO目前已經確認旗下新款智能手表OPPOWatch4Pro將于8月29
-
市場等到暗區,騰訊拿出新王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游戲價值論8月16日,騰訊發布2023年Q2財報,這一
-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A 股水產、鹽業上市公司“淡定”,原因是……
追蹤市場熱點,歡迎關注中新經緯《董秘請回答》欄目中新經緯8月24日電(
-
趨勢不變 上漲不停!英偉達業績會還有哪些亮點?
財聯社8月24日訊(編輯馬蘭)北京時間周四清晨,英偉達公布Q2財報之后
-
從概念到落地:元宇宙賽道,誰出圈誰出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MetaPost真要打起來了?高端的商戰,往往樸實無華
-
多平臺食用鹽顯示缺貨
8月24日中午,記者查看生鮮電商平臺發現,多個平臺的低鈉鹽、無碘鹽顯
-
正癸醇(C10醇)商品報價動態(2023-08-24)
交易商品牌 產地交貨地最新報價正癸醇(C10醇) 含量99 5%,170公斤
-
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獲邀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新華社)
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獲邀加入金磚國家
-
大都會重大疾病保險好不好?具體保障有哪些?
還可以。 首先,它可以為人們提供全面的保障,包括多種重大疾病的保險
-
什么是重大疾病保險?具體保障都有哪些?
重大疾病保險是一種保險產品,旨在提供針對特定的重大疾病風險的保障。
-
重疾險門診費用報銷嗎?報銷的比例是多少?
一般情況下,重疾險不會直接報銷門診費用。 重疾險是一種保險產品,旨
-
45歲女性買重疾險要大概多少錢?怎么買?
對于45歲的女性來說,購買重疾險的保費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
-
現在買重疾險有必要嗎?購買方式有哪些?
購買重疾險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面臨各種潛在風險和醫療費用不斷上
-
國民新旅游市場持續擴容,同程旅行精修內功優化供給
在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化等因素推動下,2023年開年以
-
生長激素受集采沖擊,“利潤奶牛”增長停滯,長春高新上半年凈利微增1.91%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得益于二季度經營狀況的改善,“東北藥茅”長春高新
-
Stellantis考慮與零跑展開合作?官方:不予置評
Stellantis考慮與零跑展開合作?官方:不予置評8月24日,有外媒報道稱
-
起亞發布新款入門級電動汽車Ray EV,2.05萬美元起售
起亞發布新款入門級電動汽車RayEV,2 05萬美元起售新車支持150千瓦快充
-
龍力生物投資者索賠案繼續向濟南中院提交立案
近日,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許峰律師代理的龍力生物投資者索賠案繼續向濟
-
天天收評:創業板指反彈漲1.26% 下跌個股2658只
今日37股漲停,主要集中在傳媒、農林牧漁等行業。
-
出圈 37 天后,妙鴨相機如何逃出「爆款詛咒」?
「核心提示」一個多月前,阿里大文娛推出的妙鴨相機引爆朋友圈,成為國
-
牙醫年薪過百萬,3 年營收超 12 億,這家高端口腔連鎖診所沖刺 IPO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vb動脈網又一口腔龍頭企業開始沖刺IPO!繼年初正
-
比亞迪入股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創業項目 為機器人公司
【CNMO新聞】8月24日,CNMO注意到,智元機器人關聯公司上海智元新創技
-
華為搞元宇宙到底行不行?三大優勢一個短板
8月20日,華為云與百聯集團攜手發布了《大型商業零售電商平臺云轉型最
-
獨家:華為手機或將于 9 月全球首發消費級“衛星通話”
手機、汽車直連衛星,誰能搶到6G門票?作者/IT時報記者孫妍編輯/王昕
-
創業板注冊制三周年:上市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 25%,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效應顯現
財聯社8月24日訊(記者林堅)今天,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已迎來三周年。三
-
半年凈賺 254 億!平安銀行上半年營收下滑盈利反增 15% 未來息差下行壓力仍將持續
財聯社8月24日訊(記者史思同)今日上午,平安銀行召開了2023年中期業
精彩推薦
閱讀排行
精彩推送
- 一年向老外賣百萬件手機殼,Cust...
- 《中國好聲音》的傲慢與擺爛
- 有紀錄以來第二次!SWIFT:7 月...
- 蚌埠西大慶黃金時代三部曲之《往...
- 太平洋金福合家歡重疾險優缺點是...
- 重大疾病保險買哪種好?怎么買?
- 新華健康無憂青少年重大疾病保險...
- 百融云創交出史上最強中報 凈利...
- 無憂人生2023重疾險投保規則如何...
- 寶萊特集團合作伙伴答謝暨新品發...
- 武漢重疾險怎么買?要多少錢?
- 大成基金鄒建:把握底部區間優質...
- 創業板注冊制三周年:把選擇權交...
- “宮斗”導致人事變動?沃爾沃高...
- 何小鵬親自送吳新宙去英偉達“報...
- GR86/BRZ Cup 2023 第4站,SU...
- 一次逾期對征信的影響
- ?六維標桿深度解析軍隊文職筆試...
- 中銀證券:給予文燦股份買入評級
- 多地加速集中供冷,未來發展趨勢...
- 海關總署:24日起全面暫停進口原...
- 阿爾法分子科技完成A輪融資 上...
- 騎到 AI 的背上去!釘釘全面擁...
- 三星版 ChatGPT 要來了?9 月...
- 真我 GT5 真機全球首曝!主打...
- 自動跳過開屏廣告 App 作者遭...
- 華為或將推出一種新形態的翻蓋內...
- 重疾險先給老公還是老婆買?價格...
- 小淘氣1號重疾險缺點是什么?值...
- 重疾險可以拖延多久再交?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