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互聯網這個行業,從來就不存在簡單粗暴的規律

2023-08-28 12:05:07來源:ZAKER科技  

來自:視覺中國


(資料圖)

我們先來看一個假設。

你是一位科技評論員,你從蘋果公司誕生那一天起就密切關注著硅谷大公司的競爭與興衰,你目睹了蘋果的 Apple II、Macintosh 如何在一開始贏得消費者的歡迎。

而更重要的是,你同時也見證了向多家硬件廠商開放授權的 Windows 如何摧枯拉朽地戰勝了封閉的蘋果,讓設計、體驗、品位、口碑都不錯的 Mac 系統一敗涂地,蘋果這家公司因此也幾乎陷入了絕境。

這時候時間來到 2010 年,彼時 iPhone 的 iOS 已經嶄露頭角,風頭正勁,口碑、體驗都非常好。

此外,堅持封閉不向其他廠商授權的 iOS 更是復制了原來 macOS 熟悉的味道,同時堅決不支持 Flash 插件也讓你感嘆那個原汁原味的喬布斯回來了。

這時候你一看數據,發現 2009 年市場份額才 1.9% 的新興操作系統 Android 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奇跡般地占領了 17.2% 市場,一舉超越了 iOS14.7% 的份額。

其上升速度如火箭般勢如破竹,而它向各大手機廠商開放的策略和當年 Windows 的打法如出一轍。

2010 年 Q2 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份額

一切是那樣的熟悉:一邊是孤芳自賞的封閉系統,一邊是聯合天下諸侯的開放系統。

這時候,問題來了:你在彼時有多大的勇氣預測。這個封閉的系統不但不會被打敗,還會繼續高歌猛進、越挫越勇,以至于會賺走比行業內其他各家聯合起來的總利潤還要多的錢,并且成為一家接近 3 萬美元的公司?

是滴,當時的硅谷許多從業者都認為封閉 iOS 最終會被開放的 Android 趕出市場,畢竟當年 Windows 戰勝蘋果的那一仗實在是太過經典、太過漂亮。

彼時之前的歷史,操作系統唯一的結果就是壟斷。

當時評論家普遍的觀點

你看,這就是真實商業世界有趣的地方。從來就不存在什么簡單粗暴的規律。

沒錯,一般認為:開放的操作系統會打敗封閉的系統,但 iOS 的繁榮給行業上了一課;

一般認為:有跨邊網絡效應的公司市場份額會強者愈強,但打車市場的后起之秀高德給滴滴上了一課;

一般認為:有一定規模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應該在騰訊和阿里之間尋找一個靠山,但字節跳動給行業上了一課;

一般認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獨特競爭力很難取得全球性的成功,但 Tik Tok 給行業上了一課;

一般認為:中國做不出真正的 3A 游戲大作,但《黑神話:悟空》大概率會給行業上一課;

在互聯網這個領域,每一個 " 一般認為 " 背后都能找出為數不少的 Bug,正是這些打破認知的 Bug 讓這個行業變得跌宕起伏而精彩紛呈。

在互聯網領域中,網絡效應是行業內經常提到的一個高頻詞匯。

它可以用 " 梅特卡夫定律 " 的公式 V=K×N2 來描述,其中 V 代表一個網絡的價值,N 代表這個網絡的節點數,K 代表價值系數。

這個定律的簡單表述就是: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這個網絡接入節點數的平方。

根據這個定律,擁有網絡效應的行業中,一旦一個產品在數量和規模上占據了上風,就很容易對另一個產品形成碾壓的狀態,從而達到接近壟斷的格局。

在互聯網的不同垂直細分行業中,即時通訊是在邏輯上最接近純粹網絡效應的行業。

然而,無論中國市場還是美國市場,在即時通訊這個行業其實都出現了兩個或多個產品長期共存的現象,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并不明顯。

中國市場微信在規模上成為王者,根據騰訊財報 2023 年 Q1 微信的合并月活數高達 13.27 億,但同屬騰訊系的 QQ 月活數也有 5.71 億,同樣積累了不俗的活躍數據。

同時另一個事實是:微信和 QQ 二者長期共存超過了 12 年時間。

美國的即時通訊市場則更加分散,整個市場被 WhatsApp、iMessage、Facebook Message、Snapchat、Telegram 等多個 App 瓜分,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并沒有如理論預測的出現。

所以,任何簡單粗暴的單一規律來解釋一個具體行業其實會離真實的商業極其遙遠,我曾經在 2020 年寫過一篇《為什么在微信的陰影下 QQ 依然是中國第二大 APP?》解釋過其中的復雜性。

沒錯,簡單歸因解釋不了復雜現實。

一般認為:構建生態等于修筑護城河。

在國內互聯網圈,對 " 生態 " 的迷戀已經成為了一種顯學," 生態 " 這個詞也成為大廠高層口中最常被提及的高頻詞匯。

" 憾產品易,憾生態難 " 是眾多互聯網掌門信奉的教條,他們認為一旦形成了生態,那么就構建了足夠深的護城河。

必須承認,良性的生態的確會比單一的產品更具抗風險能力,但有了生態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曾經阿里是中國電商的代名詞,馬云曾說阿里拿著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

沒有人會否認阿里電商曾經形成過枝繁葉茂的電商生態。份額超過 80% 的電商交易額、優秀的商品評價體系、成熟的支付及誠信擔保系統、打通數據的物流盟主、高效的數據及變現工具、規模巨大的多元賣家群體 .........

用阿里的話術:" 這是一個商業操作系統 "。

" 阿里的使命就是培養更多的京東。"

馬云曾經的豪言就是在表達對阿里電商生態最強烈的自信。

然而,曾經草長鶯飛的阿里生態終究沒能抵住各路奇兵的蠶食。拼多多的砍一刀、京東的當日達和抖音、快手的直播間、微信的朋友圈和小程序等半路殺出的玩家讓阿里從曾經的獨角戲變成了今天群魔共舞。

競爭的邏輯變了。在新的戰場上,場景、時間、關系以及增量,并沒有站在阿里生態這一邊。

生態,它不應該是一個追求的目標,而更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生態倡導者小米,從智能手機到智能電視、從智能音箱到米家 IoT、從小米有品到開放平臺,小米意圖打造一個科技消費產品的生態。

然而,當智能手機這個主航道整體進入低迷的時候,小米無論是營收還是市值都無法依賴其構建的生態獲得超出其業績的額外加成。

不能說生態不重要,但迷戀生態并不安全。

畢竟,上一個將 " 生態化反 " 掛在嘴邊的從業者還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沒有回國。

在互聯網圈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是。" 對上一個時代適應的越好的企業,在下一個時代就越脆弱。"

的確,功能機時代的王者諾基亞在智能機時代份額盡失,在 PC 時代叱咤風云的聯想和戴爾在移動時代毫無建樹,在桌面處理器市場一馬當先的英特爾到了移動處理器市場份額居然是 0。

似乎每一個大公司都敗給了時代,一旦出現先進生產力,就一定會革掉上一代企業的命。

然而,這并非行業的真相,用簡單的 " 落后生產力 " 和 " 先進生產力 " 對公司的競爭進行粗暴的二元劃分并不符合現代商業的現實。

比如曾經代表互聯網強勁新生力量的網景也被視為先進生產力,它顯然比微軟更懂互聯網,結果依然被微軟捆綁銷售的 IE 瀏覽器屠得片甲不留。

當年 Snapchat 崛起的時候也被業界普遍描述為社交領域強大的先進生產力,但 Facebook 將其 Story 模式一抄,它崛起的勢頭就被曾經的王者牢牢遏制住。

再比如,當大家馬后炮地斷定。諾基亞作為上一個時代的龐然大物注定無法輕盈地向下一個時代轉型時,業界往往會有意無意忽視和諾基亞同時代的另一個功能機巨頭。三星。

要知道三星也是和諾基亞同屬功能機時代的翹楚,它就沒有被時代打敗,反而華麗轉身成為智能機時代的銷量王者。

沒錯,科技行業有趣的地方在于并沒有什么必然,一切都取決于行業內每一家公司具體的稟賦、競爭以及科技樹開枝散葉的速度。

所以,盡管作為一個新勢力車主,但我并不認可很多業內人士對汽車行業的宿命論:觀察到汽車新勢力勢如破竹,大部分傳統車企疲于應付,就斷定每一家傳統車企都必然無法向智能化轉型成功。

事實上,現在國內新能源銷量王者比亞迪就是從傳統車企轉型過來的。

是滴,固然大部分傳統車企大概率會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壓,但我依然相信在重圍中會有極少數傳統車企將在時代的烈火中涅槃,重獲新生。

在偶然和必然之間,還有很多的灰度。

互聯網行業天然對模式創新者非常推崇。

比如最先提出 " 砍一刀 " 模式的拼多多成功后發制人,首推算法推薦的今日頭條在資訊行業所向披靡,最先推出 " 和老板直接談 " 的 Boss 直聘在激烈的招聘行業迅速崛起,首先采用免費模式的 360 殺毒將所有對手殺得片甲不留。

一般認為,如果一個公司能開創一種新模式并形成較大的領先規模,那么它極有可能成為這個行業的顛覆者。

然而,互聯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任何一般的規律總能找到一些例外。

在移動互聯網不長的歷史中,有一家公司甚至在行業內開創了兩個新型的模式但最終逃不開被市場淘汰的命運,這家公司就是趣頭條。

盛大出身的譚思亮在行業內首創了 " 下沉市場現金補貼 " 的模式,這直接而強悍的新打法一度讓趣頭條同時獲得 BAT 三家集體投資并創下了 18 個月登陸納斯達克的空前神話。

不僅如此,趣頭條試圖打造第二曲線的米讀小說也開創了國內免費小說閱讀市場的先河,在沉悶許久的閱讀市場掀起了一次模式變革,一度成為行業增長極快的黑馬,讓當時這個市場的龍頭閱文集團夜不能寐。

然而,市場對于創新者的獎賞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字節跳動飽和攻擊下,趣頭條自己開辟新模式的兩條戰線都被無情碾壓,在無情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落敗下來。

先驅終究成為了先烈。

是滴,經過漫長的實踐,國內一些曾經對模式創新非常推崇早期創投基金,如今也開始冷靜下來,開始更加關注公司長期的價值曲線和包括底層技術在內的真正競爭力。

基因論在互聯網行業被人廣泛接受。

基因論認為一個公司通常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這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公司的基因,一家公司只有做自己基因擅長的事才更容易成功,而拋開自己的基因去做不擅長的事情,往往會導致失敗。

的確,很多例子似乎都能證明基因論的正確性。

谷歌沒有社交基因,因此 Google+ 失敗了;微軟沒有硬件基因,因此 HoloLens 和 Surface 都不算成功;

騰訊有社交基因但沒有媒體基因,因此微信成了,而騰訊微博則失敗了;阿里沒有社交基因,所以來往失敗了;

字節沒有社區基因,所以微頭條、悟空問答都沒做起來 ...... 這樣的例子我們能舉出一大堆。

然而,只要我們視野稍微廣闊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基因論在很多情況下是站不住腳的。

做電商出身的亞馬遜一開始并沒有硬件基因,但 Kindle 電子書和 Echo 智能音箱兩塊硬件業務做的風聲水起。

同樣一開始也沒有 To B 基因的亞馬遜還把業務邏輯和電商相去甚遠的云服務 AWS 做到了行業第一;

做新聞出身的網易有游戲和電商基因嗎?

很顯然沒有,但網易游戲常年占據了國內游戲市場榜眼的位置,而網易嚴選和網易考拉也在國內電商的細分市場找到了獨特的生態位。

很典型的還有華為,從根深蒂固的 To B 運營商業務硬是發展出打法、邏輯完全不同的 To C 手機業務,并且在 To C 市場做到了遙遙領先;

是滴,做 QQ 出身并沒有游戲基因的騰訊做成了游戲;做新聞出身并沒有社區基因的新浪做成了微博;做 PC 軟件出身并沒有硬件基因的雷軍做成了小米;

做校內、海內、飯否出身的王興沒有線下基因,也做成了美團;從酷訊、飯否到九九房,并沒有算法推薦基因的張一鳴做成了字節跳動。

甚至張一鳴坦言,公司第一版推薦系統是自己和技術團隊照著一本書現學的,他甚至開玩笑說這本書比計劃晚出版了半年,耽誤了他們公司搭建推薦系統的進程。

所以,基因或許是影響互聯網公司業務發展的一個因素,甚至是一個重要因素。

但毫無疑問,它絕非決定性因素,甚至都不是核心因素,互聯網真實業務的復雜程度,絕非一兩個簡單的變量可以解釋。

對于 " 單一因素解釋力很弱 " 這個論斷,一個典型的問題是。為什么國外互聯網巨頭無一例外都敗走中國市場?

有人說,是因為國外公司不適應中國的監管。

沒錯,谷歌的確是因為這個原因,Facebook、Netflix 進不來也是因為監管,領英退出也勉強能歸因于此。

但剩下的其他公司很顯然并非由于監管。eBay 輸給淘寶是監管的原因?MSN 輸給 QQ 是監管原因?Kindle 敗走大陸是監管原因?Uber 干不過滴滴是監管原因?Airbnb 黯然收場是監管原因?

很顯然不是。

有人說,這是因為國外公司天高皇帝遠,決策鏈條長,行動緩慢,本土化運營差。

沒錯,這些情況或許可能的確存在,但這個結論顯然解釋不了美國互聯網公司在歐洲、澳洲、印度同樣取得了成功,難道在那些市場它們決策鏈條瞬間變短、行動立馬敏捷、本土化做的飛起?

很顯然并沒有。

有人說,那是因為東方和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層面的差異,歐洲、澳洲和美國在文化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印度人的英文普及率也非常高。

這么說好像很有道理,但這依然解釋不了為什么不少美國互聯網公司在同樣是東亞文化的日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人說,那是因為中國互聯網公司更拼、更內卷、更擅長耍各種手段,中國人用勤奮、聰明、敏捷和狡猾卷死了國外公司。

沒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確很拼,各種 " 增長黑客 " 手段的確也玩得飛起,但如果我們的競爭力如此強,別人都卷不過我們,那為什么互聯網出海從 2008 年百度進軍日本算起那么多年,也只有 Tik Tok、Shein 算是比較成功呢?

所以,任何用單一因素去籠統地解釋和概括一系列現象大概率不會成功。

以上的這些原因全部都沒道理嗎?

當然也不是,這個問題本身的原因是復雜的,在我看來除了上述幾條之外,還有一條是有一定解釋力的,那就是。

中國和美國一樣,是世界上唯二單一的、規模超大的統一市場,這樣的市場天然讓更懂本土用戶的本國互聯網公司容易獲得網絡效應、規模效應和先發優勢。

那么這個解釋就是正確而完美的嗎?

并不是,因為如果這就是唯一的全部原因,那么由此推理,中國公司到美國也應該全部被它的本土企業打敗才符合現實。

但很顯然 Tik Tok 和 Shein 的成功讓這個解釋也不能完全站住腳。

因此,對于 " 國外互聯網公司全部敗走中國 " 這個問題,其每一家失敗背后原因是多元的、復雜的、具體的,任何用單一的因素去籠統解釋其實都是思維上的懶惰和判斷上的耍流氓。

結語

我曾經是學經濟學的,但我回顧經濟學的百年的歷史發現。

盡管互聯網顛覆了很多經濟學的假設,比如,經濟學研究的是關于稀缺的學科,但互聯網信息的供給根本就不存在稀缺。

然而,互聯網誕生后,經濟學并沒有由此發展并誕生一些可以載入經濟學殿堂教科書以至于大眾也能耳熟能詳的經典理論。

竊以為,這背后源于互聯網這個年輕且急劇膨脹的行業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歸因,任何籠統的提煉都可能出現諸多的例外,從而增加經濟學家理論抽象的可能。

這,其實也是互聯網最迷人的地方。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