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智能 > 正文

中國在南極發現“海上糧倉”,能養活 14 億人?

2023-08-31 17:19:06來源:ZAKER科技  

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近,我國的南極科考隊在南極洲的邊緣海域,意外發現了一個蘊藏著豐富海洋生物資源的海域。

資源之豐富,被稱為 " 海上糧倉 "。

" 海上糧倉 " 的發現有何重大意義?

有評論稱,能養活 14 億人,這種說法可信嗎?

一、糧倉

據報道,這片海域中生存著至少 10 種以上的魚類、2 種鳥類,以及若干種海豹和鯨類。

其中,南極磷蝦的儲量尤其豐富,估計高達 10 億噸。

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聊一聊南極磷蝦。

南極磷蝦主要生長在南極海域,是一種無脊椎浮游生物。

因其和蝦很像,且體內的生物螢光器官每隔兩三秒就會發出一種類似磷光的黃綠色光,故而得名南極磷蝦。

這種生物,有四個特點:

其一,數量多。

南極磷蝦,平均體長 4 厘米,體重僅有約 2 克。

別看個頭小,但人家數量多。

每立方米的海水中,最多容納高達 30000 只磷蝦。

相關科學調查表明,南極磷蝦蘊藏量約為 10 億 ~20 億噸。

這也讓它成為全球生物量最大的單一物種,這個體量,養活 14 億人也并非天方夜譚。

其二,繁殖快。

磷蝦是南極洲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

作為海中體型最巨大的動物,藍鯨每天需要吃大約 360 萬只磷蝦。

海豹們每年也能吃掉 6300 萬到 13000 萬噸磷蝦。

按這么個吃法,南極磷蝦豈不是要被吃光了?

還真不是。

南極磷蝦的繁殖能力極強,一只雌性的南極磷蝦一次最高可產下 1 萬枚卵。

新生的遠比被吃掉的多。

其三,生命力強。

南極的生存環境惡劣,卻難不倒南極磷蝦。

磷蝦卵產出后,會下沉到 2000 米的海底進行孵化。

這里沒有天敵,可以安全生長成年。

即便是沒有食物,磷蝦也能夠堅持 200 天不進食。

磷蝦會把舊殼脫掉,在新殼尚未硬化之前讓身體迅速縮小,以減少維持身體漂浮所需要的能量。

這項絕技,讓磷蝦能夠撐過嚴酷且漫長的冬天,成為最具生命力的物種。

其四,營養價值高。

世界衛生組織曾對南極磷蝦、對蝦、牛乳、牛肉評定過賴氨酸的綜合營養價值:磷蝦 100、對蝦 71、牛乳 91 和牛肉 96 的評分結果,說明磷蝦的蛋白質質量優于對蝦、牛乳和牛肉。

此外,南極磷蝦礦物質含量高、含多種活性物質,如蛋白消化酶、類胞菌素氨基酸等。

正因為生物量大、營養價值高,南極磷蝦擁有 " 海上金礦 " 的美譽,被看作是人類緩解資源危機的 " 未來糧倉 "。

二、難點

既然如此,人類為什么不大規模捕撈南極磷蝦呢?

其實,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時,蘇聯就開始在南極捕撈。

后來,日本、挪威等國逐漸參與進來。

不過,每個國家的捕撈量都不大。

挪威是捕撈量最大的國家,一年的捕撈量大約 20 萬噸。

全球整體捕撈量,也不過 50 萬噸左右,簡直是南極磷蝦總量的九牛一毛。

1973~2020 年世界南極磷蝦年捕撈產量

人類的捕撈量如此之少,有幾個原因:

一是捕撈難度大。

去南極捕獵,是有門檻的。

中國于 2007 年加入《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才取得開發利用南極海洋資源的資格,開啟了南極磷蝦產業開發之路。

南極海域,路途遙遠,氣候惡劣,對捕撈船和捕撈人員的要求更高。

更為關鍵的是,南極磷蝦這種無脊椎浮游生物,與普通的蝦不同,具有低溫自溶的特性,很容易分解。

一旦捕獲后不能及時有效進行加工處理,其營養物質活性就會大打折扣。

這又對捕撈、保藏、運輸等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深加工才能食用。

捕撈回來的南極磷蝦,是不能直接食用的。

一方面,直接吃腥味很重;另一方面,甲殼內氟化物水平很高,直接吃還可能導致氟中毒,造成生命危險。

人們需要把磷蝦加工成磷蝦油膠囊來食用。

下游的深加工能力有限,傳導至上游,最終影響捕撈量。

綜合來看,南極磷蝦的全球捕撈量,還是比較小的。

就中國而言,我國首次捕撈是在 2009 年,目前一年的捕撈量為 11.8 萬噸,僅次于挪威,位居世界第二位。

2010~2020 年中國南極磷蝦年捕撈產量

但從整體實力上看,中國與挪威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南極磷蝦的產業鏈很長,中國正在從關鍵節點奮力追趕。

第一是捕撈。

要想提高捕撈量,捕撈船是關鍵。

鑒于磷蝦的特點,捕撈船除了能捕撈,還要有加工能力。

中國最新投用的 " 深藍號 ",結合了先進的連續泵吸捕撈技術和全自動生產流水線,捕撈加工同時進行,捕撈產能可達 10 萬 ~20 萬噸,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目前,山東、福建、遼寧等地都在建設專業型南極磷蝦捕撈加工船。

中國捕撈船有望迎來新一輪大爆發。

第二是加工。

早在 2011 年,我國啟動了 863 計劃項目 " 南極磷蝦快速分離與深加工關鍵技術 ",完成了船上整形蝦肉加工示范線和蝦油小試生產線的建設,在蝦糜和功能肽制備、自溶酶分離純化、冷凍保鮮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還研發了多種磷蝦蛋白源制品和風味產品,并對磷蝦油的功能進行了相關研究。

目前,以遼漁集團、海大博遠為龍頭的中國企業已初步建成了深加工產業鏈。

還要看到,由于缺乏對磷蝦長期深入的研究,中國在技術上面臨著很多的瓶頸。

特別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磷蝦粉加工設備,加工工藝落后,蝦粉質量低,影響了產品的銷售,進而影響了漁業的經濟效益。

從市場規模上看,全球南極磷蝦的市場規模已經突破 2000 億,中國產品所占份額還不到 20 億。

這說明我國在南極磷蝦的開發上跟國外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未來

到這里,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中國在南極發現 " 海上糧倉 ",能養活 14 億人嗎?

答案是不能。

上文分析,南極磷蝦供給人類的形式,大多是要制作成膠囊。

靠吃膠囊,顯然是吃不飽的。

對于中國人來說,飯碗,還是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既不能指望對外貿易,也不能奢望南極水產。

在《" 航母 " 養魚:中國在深海,悄悄干了一件大事》一文中,正解局介紹,中國利用深海封閉式養殖工船在深海養魚。(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21 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 6690.29 萬噸,養殖產量 5394.41 萬噸,占比 80%。

中國水產養殖行業產量統計

近海、深海養殖,才是中國人可以仰仗的 " 海上糧倉 "。

那么,今天我們討論南極磷蝦,還有意義嗎?

當然有。

在全球漁業資源衰退的大背景下,南極磷蝦的巨大資源量本身就值得關注。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日本一意孤行排放核污水,對海洋的危害難以估量。

這讓南極這片凈土更顯珍貴。

因此,對于包括磷蝦在內的南極漁業資源,應該以保護為主,有序捕撈。

如果過度捕撈,那么可能會導致資源匱乏,危及南極其他動物的生存,并給南極脆弱的生態系統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南極,屬于未來。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