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新”馬甲下干著“舊”勾當 謹防“新服務”成為生活陷阱

2022-01-12 15:50:01來源:深圳特區報  

遛娃師、陪診員、汽車陪練、整理收納師……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精細化,一批生活服務業新工種蓬勃而起,不斷刷新“職業版圖”。然而,“新”既代表著空間廣闊、潛力無限,也可能意味著標準模糊、無規可依。有媒體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新職業在準入、服務、收費等方面存在漏洞,甚至掛羊頭賣狗肉,在“新”馬甲下干著“舊”勾當。

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從長遠演進走向看,“服務業”占比必然逐步擴大。這一趨勢與“消費主義”一拍即合、彼此催化,呈現出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服務類產品”劃分越來越細,“新服務”“新工種”層出不窮。比如“語音陪聊”“網游陪玩”“日租男友”等,還有剝蝦師、遛狗師等,不一而足。

此類現象的出現,在繁榮商業市場、拉動就業、刺激需求等方面多有助益。然而也必須承認,在其初期蠻荒發展階段,難免泥沙俱下、亂象叢生。比如有些新職業,就是偽概念,或者索性就是“新瓶裝舊酒、老行當新包裝”。像遛娃師、收納師等,這不就是原本的保姆家政嗎?那些對“新服務”抱有獵奇心理的消費者,難免會被當成韭菜收割一把。

“新服務”“新工種”,其存在的根本意義,是在于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成為生活的負擔,更不是成為生活中的“陷阱”。此類工作往往由于其“零工經濟”的本質屬性,與生俱來存在著一定缺陷,如服務合同不完善、服務內容不規范、服務品質不穩定等。更有甚者,其中很多從業者本身就是“半路出家”,習慣于“蹭熱點跨行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服務的標準化、延續性和售后維護,根本無從談起。

新的行業標準、新的監管框架,總是滯后于“新服務”“新工種”的形成,這是必然規律。盡可能縮短這種遲滯效應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固然需要職能部門盡早介入、及時作為,另一方面也要有賴于消費者憑借自身的理性“用腳投票”。兩股力量雙管齊下,各式各樣的“新服務”“新工種”,才會趨利避害,更好地服務社會、兌現價值。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