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征信系統不存在“征信修復”概念 信用豈能用錢買

2022-01-12 15:28:24來源:楚天都市報  

一部分機構或個人在商業利益驅使下,利用銀行與征信報告主體的信息差,以“征信洗白”“征信修復”為噱頭,在網上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不乏有人上當受騙。(據1月10日極目新聞)

聲音

《北京日報》:征信報告,是社會生活另一張通行證。征信系統不存在“征信修復”的概念,任何人都無權隨意更改或刪除個人征信上的不良記錄。試圖作弊、花錢修復,無疑是在增加信用污點,后果只能是寸步難行。

什么樣的人需要修復征信?當然是征信報告上有污點的人,網貸逾期、信用卡不還,或者是有別的不文明、不誠信行為,導致產生了不良信用記錄,等到需要貸款、買房、融資的時候,才發現個人征信出了問題,于是又著急忙慌地找人“修復”搞定,這樣的動機和行為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矛盾:如果失信行為花錢就能洗白,那么征信系統還有何信用可言?

所謂“征信修復”,都是赤裸裸的騙局,花言巧語誆人轉賬之后立刻拉黑的比比皆是。就算是有些收了錢之后成功了,也基本上都是通過材料造假、偽造證明、惡意投訴等方式,欺騙金融機構,這本身就是違法違規的行為,嚴重的還可能觸及刑法,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其實,修復信用污點并不是沒有合法合理的途徑,輕度的信用污點只要及時還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一段時間之后不良信用記錄就會被覆蓋,而且一般也不會影響后續貸款。而一些因銀行系統原因或其他誤解產生的信用污點,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信息主體認為征信機構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很多所謂的“征信修復”機構,就是走的這條路子,當事人理直氣壯的話,完全可以申訴,還不用花錢。但如果自己心虛想走捷徑,或是被虛假廣告蒙騙,就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將好好的路子走成了歪門邪道。

相關法規早有規定,無論是征信機構還是商業銀行等信息提供者,都無權隨意更改、刪除信用報告中正確展示的信用信息。“征信修復”這一說法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所有自稱是合法的、收費的“征信修復”全都是騙局,不是騙信息主體,就是騙銀行,靠“騙”得來的信用,能靠譜嗎?要知道,真正的信用,是錢買不來的。

完善個人征信系統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本身就是為了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讓守信者行遍天下,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如果說征信系統都能弄虛作假,那么不但會導致個人征信報告失去公信力,增加金融機構個人貸款的風險,也是挖了整個社會誠信建設的墻腳,擾亂國家經濟發展環境。所以,對待“征信修復”這樣的違法違規行為,千萬不能手軟,必須嚴加監管,嚴厲處罰,以示警戒。

而不少人會相信“征信修復”這樣的鬼話,也說明很多征信報告主體對于征信系統一知半解,對于相關法律法規并不熟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違法的事情,反而讓信用記錄“雪上加霜”。所以,要進一步加強征信宣傳教育,讓更多人明白征信的重要性、真實性和獨立性。珍惜和守護自己的信用,從了解自己的信用,了解征信系統起步。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