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創新帶動協調發展 江蘇區域均衡發展水平領先全國

2022-07-14 08:16:39來源:江蘇經濟報  

如何看待十年來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經驗與模式?未來,江蘇的進一步均衡發展還需破除哪些觀念桎梏,突破哪些體制機制的瓶頸?記者就此采訪了省社會科學院的專家。

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分析,江蘇區域均衡發展水平領先全國,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不同區域板塊發展定位、增長動能差異互補、協調共進,成為江蘇勇當全國宏觀經濟重要壓艙石的戰略依托。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區域協調發展之所以成效斐然,與以下三方面的經濟結構調整密切相關:

一是全省各地產業發展的空間結構更加均衡。蘇南地區創新性引領性發展勢頭強勁,進入都市圈引領全域一體化發展新階段;沿江板塊重化工業向沿海地區轉移取得實質性進展;沿海地區經過長期力量蓄積進入規模化開發建設階段,正從昔日經濟洼地崛起為發展隆起帶。

二是創新能力整體提升。蘇南地區在獲享“農轉共”“內轉外”兩波重大紅利后,率先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階段,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品牌影響力持續攀高,環太湖科創圈等重大創新平臺規劃布局,優勢產業集群開始向創新集群蝶變。蘇中蘇北積極補齊創新短板,增強中心城區、重點板塊的創新策源與服務功能,顯著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全域創新正成為江蘇經濟發展一個新的鮮明特征。

三是蘇北現代制造業快速發展。蘇北地區擁有稀缺性的空間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在交通瓶頸等關鍵制約因素被打破之后,其巨大后發優勢加速顯現,已成為長三角最具吸引力的新興制造業高地。徐州機械工程、鹽城新能源、連云港石化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兼具規模性與領先性,成為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地標產業。在現代制造業的推動下,沭陽等一批千億級縣域經濟體持續涌現。

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認為,當前需厘清幾種認識:一是區域協同發展并不是完全消除區域差距。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歷史發展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區域發展出現差距或差異是不可避免的。江蘇省內區域性的差距將會長期存在,必須面對這種現實差距,同時從充分發揮各地區特色與優勢的角度,推動優勢互補。二是區域的協調發展不是簡單的對接幫扶,而應該從戰略的高度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目前,蘇中、蘇北處于國家多種重大戰略的疊加之中,如“一帶一路”、沿海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這些戰略為蘇中、蘇北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這些重大戰略的推動下,蘇南產業經濟發展優勢與蘇北、蘇中的環境資源優勢等有效結合,勢必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呂永剛也表示,江蘇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仍然突出,區域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目標。在經濟體量、城市能級、產業競爭力、城鄉一體化水平等關鍵指標上,蘇北與蘇南差距巨大。須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正確的方向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逐步形成與“強富美高”現代化新江蘇相匹配的區域發展格局。(王峻峰)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