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強調房住不炒和租購并舉 房地產面臨系統性定價重構

2022-10-27 08:09:56來源:城市金融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房住不炒和租購并舉的背后,是對經濟社會變遷的深刻理解,投資者需做好不動產定價重估的積極準備,各地應把握住政策激勵的頭寸,避免過猶不及的誘多,扼殺當地經濟的活力和透支長期的增長潛能。

隨著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的勝利閉幕,經濟社會步入行則將至的實干時期。

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開始落實到人們觸目可及的經濟社會日常。唯有如此,個體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才能匯聚進時代的歷史長河。

這其中較為引人關注的就是房地產。最新數據顯示,大連等十多個大中城市的首套房貸利率跌破4%,如大連首套房貸利率降至3.95%,石家莊等降至3.8%,清遠等地則最低觸及3.7%。

9月底,央行、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階段性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通知提出,對今年6~8月新建商品住房售價環比、同比均連續下降的城市,可自主決定在2022年底前階段性維持、下調或取消當地新發放住房貸款利率下限。

若在過往,如此低的融資成本,可能一石擊浪,不過,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下,如其他風險資產一樣,房地產面臨著一場顯見的風險定價重估和投資邏輯重塑。這不僅因為二十大報告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闡述了房地產發展方向,“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更主要是因為社會結構和整體風險偏好,都出現新的調整,住房的居住屬性已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個途徑得到強化,金融屬性則開始褪卻。

這首先緣于中國人口數量和質量結構的調整。日益老齡化少子化的人口數量結構,預示著不動產在時間序列軸線上呈現出總量過剩、結構優化特征;從人口質量結構上,接受高教育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顯著增加,這些接受高教育的群體,在全國的自由遷徙上具有更多的優勢,這將加速適齡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匹配崗位的機會。

可見,人口質量和數量的變化,會逐漸改變人們對住房的認知,住房自有率將不再是一個一致性的需求目標。

區域發展不均衡和區域競爭,在加速人口流動的同時,使人們開始調整對住房內生價值評價指標,即住房內生價值愈發基于房租(或虛擬房租)的貼現,而非基于房價上漲預期。由于貼現率圍繞自然利率或國債收益率曲線擺動,這將逐漸褪卻掉住房的金融屬性,使其回歸到實用價值的居住屬性。而隨著股市等權益市場在制度、風險定價、交易和管控等上的日益完善,權益市場將會逐漸成為居民部門價值儲存的主要配置市場,這也使逐漸剝離金融屬性的房地產面臨系統性定價重構。

社保福利體系的日益完善,也將帶來房地產的定價重估。在社保體系覆蓋度不夠的情況下,人們用養兒防老來進行代際交易,因此購置房產定居就成為了根深蒂固的傳統,因為自有住宅的安居是孝道傳統文化的經濟基礎,沒有自有住宅的加持,孝道的維系成本就很高。隨著職工社保、城鄉居民養老體系等的完善和覆蓋度的提升,孝道逐漸從經濟的跨期交易中解脫出來,這將從傳統文化和信念方面,改變人們對住房的定價邏輯。

此外,目前基于金融屬性估值的住房,其高房價抬升了經濟社會運行成本,壓低市場的投資邊際收益率,加劇房市的有效需求不足,使高房價很難維持,房地產這一風險資產出現重估定價是遲早的事,且價值重估越早對經濟社會的傷害和拖累越小。

二十大報告強調房住不炒和租購并舉的背后,是對經濟社會變遷的深刻理解,投資者需做好不動產定價重估的積極準備,各地應把握住政策激勵的頭寸,避免過猶不及的誘多,扼殺當地經濟的活力和透支長期的增長潛能。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