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 正文

今熱點:“新包頭 新青年”作品展播|燜面與包頭

2023-06-11 10:48:37來源:包頭新聞網  


(資料圖)

(點擊圖片查看征文啟事)

今年已經是我在外漂泊的第八年了,依舊沒找到哪家館子能做出好吃的燜面。

我是土生土長的包頭人,在包頭的時候總以為燜面這等美食,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料在外求學第一年竟走遍街巷沒有找到一家燜面館子,我才知道原來燜面是包頭的墻里花。在北京倒是也吃過幾次,雖都叫燜面,味道和家里的相去甚遠。單說面這一項,有的太細、有的太油、有的太黏,總之大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不過有趣的是在每個燜面店總能遇上幾個老鄉,進門之后豎起耳朵聽,獨特的包頭方言不出兩三句,就能過去結識一二,互相吐槽著這家燜面的不地道,也算是他鄉遇故知了。

燜面相傳起源于宋朝,發源地眾說紛紜也無從考究,其中一種說法是發源于包頭。在包頭,燜面基本是家家都做,人人都愛。連鮮少下廚的父親做起燜面來也是拿手,他說年輕的時候來包頭打工,想學些手藝,那時候學手藝要拜師傅,做了學徒要和一幫師兄弟住在一起,吃飯也是輪流做。每次輪到他做飯的時候,就做上一鍋豆角燜面,出鍋時加上幾滴素油和蔥花,一眾師兄弟們都贊不絕口,連一向嚴厲的師傅也會夸獎幾句。

父親確實沒有吹牛,他給我做的也是軟硬剛剛好。他說燜面最重要的是把握加水的量,水加多了燜面會坨在一起沒有了嚼勁,水加少了燜面又太干,硬得像鐵絲一樣難以下咽。可惜的是他的手藝我沒學到,在自己的蝸居里嘗試了幾次,幾乎都以失敗告終。由此,我得出了燜面還得回包頭吃的結論,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點上一鍋燜面才盡興。

父親也樂得顯擺,總是一邊做,一邊講著做燜面的要點,試圖教會我這個饞貓。他說做燜面配菜也有講究,豆角要長豆角才好吃,扁豆則次之。但我覺得最精華的其實是土豆,最好是當年的新土豆,肉質沙滑,切成條下鍋。燜煮之后吸上湯汁,土豆條開始變得粘稠,最好能入口即化。好的燜面一定是豆角翠綠,土豆金黃,面條一根是一根的立整,醬油也得不多不少,才能色香味俱全。

吃燜面的時候,總得先剝上幾瓣蒜,蒜的辣味正好有面的香軟來搭配。家里如果有熗好的托縣辣椒再來上一勺,加上兩滴包頭呱呱叫的蜂蜜醋,端起碗來就能吃個淋漓痛快。我總是要吃上兩大碗還意猶未盡,最后還要用我的獨創吃法來上半碗,撈一筷子燜面再加熱水,吃剩下的方便面調料倒進去半袋,做出一碗“燜面湯”。這湯里加了調料味的土豆更是一絕。父親說我這湯喝下去怕是把肚子里的縫隙也填滿了。

胃里填滿了,心里也被愛填滿了,吃了燜面好像又有了精氣神,又能帶著滿身力氣去闖蕩世界。

寫著燜面,想著包頭,如今身在異鄉,故土難回,謹以此文聊以慰藉。

(作者:侯彥君;編輯:張飛;校對:王振偉;審核:賈星慧)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