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省會城市“卡位戰”:三城增速超 9%,合肥險勝濟南,“搶六”成懸念

2023-08-05 14:06:18來源:ZAKER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丁遠泓

各省份上半年 GDP 出爐后,它們的 " 中心 " ——省會城市,表現如何?

截至 8 月 4 日,已有 23 個省會城市均交出過去半年的經濟 " 成績單 "。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些省會城市致力于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朝高質量發展繼續前進;一提再提 " 穩就業 ",以增加居民收入;發布一輪接著一輪的 " 促消費 " 政策,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 " 強引擎 "。

而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體現。

從經濟體量來看,廣州繼續領跑省會城市,成都這個在去年步入 "2 萬億俱樂部 " 的城市,也首次在半年的時間節點突破萬億 GDP,杭州和武漢則緊隨其后。

從實際增速來看,今年上半年,共有 14 個省會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與全國經濟增速,長春、呼和浩特、西寧的增速更是在 9.0% 以上,遠遠 " 跑贏 " 大盤。

這些 " 成績 " 優秀的城市,具體寫下了什么 " 答案 "?

3 城實際增速超 9.0%

已經公布經濟運行情況的 23 個省會城市中,有 3 個城市以高經濟增速 " 突出重圍 ":長春、呼和浩特、西寧的實際增速均高于 9.0%。

雖然這 3 個城市均在今年上半年實現高速增長,但具體情況存在不同。

3 城中經濟總量最高的長春,在去年 2022 年 1-6 月 GDP 同比下降 9.9%。

也就是說,長春能在 2023 年上半年實現同比增長 9.1%,主要是基于 2022 年的負增長。甚至,長春 2023 年上半年 GDP 總量為 3359.97 億元,未能恢復至 2021 年同期水平(3435.5 億元)。

長春市內景象 圖源:圖蟲創意

而呼和浩特和西寧的高經濟增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 2 個城市的工業發展勢頭強勁。

以經濟增速最高的西寧為例,過去半年,其 GDP 達到 924.15 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 9.8%,高于全省 3.0 個百分點。

雖然第三產業的占比最高,但西寧的第二產業發展最快。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 15.00 億元,增長 4.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 341.36 億元,增長 17.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 567.79 億元,增長 6.1%。

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甚至達到 26.5%,增速高于全省 16.9 個百分點。主要貢獻地,是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西寧市統計局數據顯示,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 37.5%,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26.8 個百分點;而區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0.9%。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西寧傳統產業向 " 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一個創新高地 " 的重要 " 跳板 "," 三大產業集群 " 規上工業產值占開發區比重超過 90%。

這與西寧目前的發展目標相符:以光伏、鋰電、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 3 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為主導,低碳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全面更迭升級的現代產業體系。

西寧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已有所成效。

2023 年上半年,西寧市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同比下降 29.3%,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同比下降 15.1%,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 151.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 9.4%。

可以控制的智能車間 圖源:圖蟲創意

呼和浩特的工業生產同樣增勢強勁。

2023 年上半年,呼和浩特 GDP 達到 1769.2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 9.2%。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 616.2 億元,增長 14.3%,增速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

在此基礎上,呼和浩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達到 19.0%,全市在統的 28 個行業大類中有 22 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增長面達 78.6%。

與部分工業產業由國有企業主導的城市不同,在呼和浩特工業發展中,民營企業占據 " 大頭 "。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民營企業戶數占比能達到 73.7%。

今年 1-5 月,呼和浩特市工商聯通過幫助企業解決再投資困難、搭建企業與地區聯系平臺,收集到呼和浩特市民營企業擴大投資項目 8 個,推動、引進區外招商引資項目 4 個,其中落地建設項目 5 個,在談簽約項目 7 個。

呼和浩特市 2023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全面推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公共服務和公用事業領域,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潛能。

不僅如此,7 月份,國家層面發布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這意味著,呼和浩特的民營工業企業,還能有更多機會發展。

3 城排名上升

在尚未公布 " 成績 " 的 4 個省會城市中,鄭州和長沙的 " 搶 6" 大戰備受關注。去年上半年,兩城之間的差距還不到 30 億元。

相較于 2022 年同期,目前已經有 3 個省會城市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排名的上升:除了呼和浩特超過蘭州,排第 22 名外,還有合肥和沈陽。

GDP 增長 圖源:圖蟲創意

其實濟南、福州、合肥之間的排位之爭,一直都沒有 " 定數 "。

2022 年上半年,排名為濟南、福州、合肥,2022 年年底變為福州、濟南、合肥,而在今年上半年,合肥成為三者中 GDP 最高的城市,其次為濟南和福州。

這 3 個城市的排名 " 爭奪賽 " 仍在繼續,主要原因是他們的 GDP 體量相差不大:2023 年上半年,濟南與福州的差距為 59.54 億元,而合肥與濟南的 GDP 差距更是僅有 0.8 億元。

Co-Found 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合肥能夠超越濟南和福州的原因之一,是合肥在科技創新和前沿技術產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并成功打造了一批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帶動了經濟增長。

這也與合肥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相符。

2023 年上半年,合肥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7.7%,較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別加快 5 和 3.2 個百分點。從產業看,汽車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 133.2% 和 92.2%,合計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12.6 個百分點。

其實近幾年合肥一直在 " 創新 " 上努力。

2021 年,合肥出臺了《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從法制層面優化了科技資源配置。樹立 " 科技即產業 " 的發展理念,成立了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

2022 年,合肥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1834 戶,總數達 6412 戶、實現兩年翻番。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8200 余家、增長近七成。這一年,合肥躋身全球科技集群第 55 位、全球科研城市第 16 位,分別提升 18 位和 4 位。

不止是增加值,相關的投資也還在繼續增加。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經濟數字化轉型、能源綠色轉型的相關領域投資快速增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 71.4%,創近 25 個月新高;光伏及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投資分別增長 64.1% 和 15.7%。

研發人員在車間工作 圖源:圖蟲創意

相較于合肥以 " 微弱 " 的優勢超過濟南,沈陽對石家莊的超越則是 " 奪回 " 原本的位置。

在 2021 年,石家莊的經濟體量比沈陽少 139.4 億元,到了 2022 年上半年,石家莊超過沈陽 50.1 億元。

而在 2023 年上半年最新公布的數據中,沈陽 GDP 為 3725.8 億元,高出石家莊 10.4 億元,完成了 " 反超 "。

除了本身經濟體量不低,張新原指出,沈陽的 " 反超 ",還與這座城市正在謀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與重點建設沈陽都市圈有關。" 這兩項舉措,標志著沈陽已經進入全新的城市發展階段。"

2022 年,沈陽發布《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明確沈陽 " 一樞紐四中心 " 功能定位,即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

而在今年年初,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節目中透露,沈陽都市圈已正式獲批,成為全國第九個、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

這個都市圈在東北三省中的 " 地位 " 不容小覷。今年上半年,沈陽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 6566 億元,占東北三省比重 24.5%。

發展都市圈,不僅是協助周邊城市 " 同城化 " 發展,也能為沈陽帶來利好。

畢竟,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曾指出,沈陽都市圈建設的主要矛盾,就是要明確沈陽經濟的核心地位,要不斷擴大沈陽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成為東北經濟增長的策源地。

《沈陽市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 ( 2023 — 2025 年 ) 》也明確提出,2023 — 2025 年,沈陽將錨定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聚焦實現 " 三個一 " 的目標,即 GDP 突破 10000 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 1000 億元,人口規模突破 1000 萬人。

接下來的半年,各個省會城市還將繼續 " 拼經濟 "。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