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股票 > 正文

寺廟文旅賽道火爆,普通寺廟如何掌握商業密碼?

2023-08-14 15:06:55來源:ZAKER財經  

文|文化產業評論,作者|若水,編輯| 時光、半島

近年來,寺廟以黑馬之勢闖入大眾視野,并憑借熱度吸引資本市場關注,持續釋放發展勢能。站在時代風口下,一些相對普通的寺廟也想抓住機遇,扭轉其市場被動局面。普通寺廟對普及信眾佛法認知、庇佑一方百姓心靈有著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其生存狀態值得行業研究探索。普通寺廟做文旅,不管是對寺廟自身、資本主體,還是于信眾游客而言,都有其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資本市場的嗅覺最敏銳,反應也最實際。隨著寺廟游成為文旅界的熱門產品,文旅集團、景點開發企業、金融圈投資大佬等各路資本開始扎堆涌入。此情此景,寺廟旅游項目必是大有 " 錢圖 ",但恐怕只有掌握寺廟流量密碼和生意邏輯的投資者才有能力接住這波流量的紅利,且實現長紅。

本篇文章將從寺廟商業經營現狀、普通寺廟經營機會及其經營路徑等三個方面內容展開。

寺廟念起商業經

中國佛教協會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底,中國現存的 32600 座寺廟中有 20% 以上被商業化,主要集中在北上廣及河南、四川等佛教文化盛行的省市。

此前,大多數寺廟靠 " 佛法感召力 " 吸引游客,為其提供給燒香拜佛等傳統項目,通過門票、香火、捐款、國家撥款等收入來維持經營;如今,寺廟還開辟了寺廟文創、書畫售賣、寺廟培訓活動、短視頻 + 直播賣貨、對外商業合作、承包模式、集團化商業運作等多種方式實現營收,甚至有些寺廟開啟了上市之路①。

這邊廂,少林寺在抖音短視頻平臺圈粉無數,其中粉絲最多的 " 少林寺釋延高 " 擁有近 400 萬粉絲,置頂的一條視頻點贊 300 多萬,靠展示飛檐走壁、一飛沖天的真功夫讓粉絲直呼過癮。那邊廂,浙江普照禪寺的釋慧海靠著唯美的視頻畫面、古色古香的寺廟、空靈清幽的配樂等安撫無數粉絲滄桑的心靈,如今粉絲已經突破 1200 萬大關。他們一武一文、一動一靜,成了抖音號中數一數二的大 V,也順勢建了粉絲群、搭了商品鋪,并逐步念起商業經。△大火的寺廟抖音賬號擁有各自獨特的流量密碼

但可能有人會說,如今寺廟賽道好像已經過于擁擠,競爭非常激烈,一些相對普通的寺廟此時引資本入局,是不是沒有機會了?

普通寺廟還有機會嗎?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一方面,我國人多地廣,全國各地不同目的的人同時聚集在少數熱點寺廟祈福,會影響實際入寺體驗,也會對寺廟環境造成損壞,這一行為很難長期持續下去。況且寺院廣布必形成其地域性及不同的風格流派," 一方寺院保一方平安 ",仍有許多百姓,更愿意去當地的寺廟禮拜。如此看來,小眾寺廟在其分眾領域深耕細作,從流量聚集區中分流客群,不失為一種謀求長久之計的智慧做法。

另一方面,寺院祈福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年輕增量群體的傳播拓展,以及老年存量群體的需求深挖,讓寺廟及其投資者面臨長期發展機遇,這一點應充滿信心。年輕人去寺廟并非頭腦一熱,而是雙向奔赴," 遇事不決,先整玄學 ",已然是相當一部分當代青年的處世哲學,當然也有部分年輕人出于對寺廟建筑蘊含的深厚中華文化而向往之。與此同時,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2021 年底,我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 2.67 億。預計到 2035 年左右,全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 4 億。老年群體作為寺廟的存量受眾,從商業角度來看,是比較穩定持久的流量輸入。與其相關的寺廟產品開發遠遠不止于 " 燒香、拜佛、祈福 " 這一傳統方式,比如下文將提的寺廟養老。

那么,普通寺廟如何抓住機會去打造新的 " 黑馬 " 呢?

5 招打造下一個 " 黑馬 "?

從目前最熱門的寺廟來看,九成以上都是國家 5A 或 4A 級景區,如位于杭州西湖畔的靈隱寺、河南嵩山少林寺不僅是 5A 景區,在世界范圍內亦享有勝譽;寒山寺、白馬寺、懸空寺、雍和宮等 4A 景區,也是其所在城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春季最受年輕人關注的寺廟 TOP10(來源:馬蜂窩)

那么,沒有背靠一二線城市、佛教名城等地域優勢、或擁有 5A、4A 景區光環的寺廟,要怎么做才能贏得資本青睞?縱觀國內外運營較為成功的寺廟案例,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五點,才有可能從一眾寺廟中脫穎而出,爭得一席之地:

一要有清晰定位,形成受眾差異認知

從根本上說,寺廟能收獲一批批年輕游客,在于其作為文化遺產和信仰場所,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成功的寺廟能夠依托其文化優勢,結合時代化的解讀,明確諸天神佛各司其職的差異化特征,打造出具有獨立識別性、廣泛知名性和極強衍生性的差異化文化 IP ②。

如當前的熱門寺廟基本都基于目標用戶擁有了精準定位,如 " 求事業去雍和宮 "、" 求婚姻去紅螺寺 "、" 求財富去杭州靈順寺 "、" 求學業去五臺山 " 等等。一般寺廟也應基于自身文化內涵、核心特色,鎖定垂直細分領域客群的煩惱、焦慮等需求,塑造鮮明的形象吸引目標消費者,形成獨特的受眾認知。

△游客去寺廟各有所求(來源:小紅書)

二要有爆款產品,顛覆傳統消費市場

在體驗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寺院為了提升 " 自養 " 能力,迎合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喜好,去開發兼具好看、好購、好吃、好玩、好游、好住等屬性,滿足信仰價值、情緒價值外乃至實用價值的寺院產品,這種趨向已成為一種必然。

從建筑設計到手串、香囊、福紙、福卡等文創周邊,從網紅餐飲到聽經、浴佛、食齋、同住等沉浸參禪,寺廟通過不斷創新審美、設計、表達及體驗,將其打造成為年輕人最愿意種草、打卡并分享的文化旅游產品。

未來,寺廟在研學、親子、露營、養老等方面,也將大有可為。如中國首家 " 寺院養老院 " ——福建省三明市吉祥寺養老院具有時代擔當和超前眼光,早在 1999 年就開始探索寺院創辦養老院的社會化之路,2000 年正式接收第一批孤寡老人,采用寺廟護法(信眾)捐助供養護法義工長期護理照料、入住老人互幫互助、按常住僧尼進行日常管理等方式,為老人提供安身之所。

院內生活娛樂設施一應俱全,設有醫務室(可治療傷風感冒等小病),入住老人不用花一分錢,即可安享晚年。養老院的資金一直以來主要通過法師化緣、信眾捐資、港商捐贈等方式維持,如今已引起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關注。

按照 2013 年開始實施的《福建省非營利性民辦養老機構省級專項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吉祥寺有 120 張床位,一次性獲得 120 萬元開辦費補助。從 2015 年開始,吉祥寺按年均入住人數獲得每張床位每年 2000 元的補助。2016 年年初,吉祥寺因此獲得了 82 萬元補助。

在養老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下,這種全新的寺廟養老方式值得關注。寺廟巧妙借用自身禪寺資源,對接傳統文化,將閑置房屋重新裝修改造成適老化住宅對外運營,為老人們養老提供一方好去處的同時,更是在打造一個寺院、僧眾、義工、老人和子女親屬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的養老共同體,讓佛門清凈地成為心安之處。

這是各方共同樂見的事情。

對于備受關注的資金問題,其中一條解決途徑是,寺廟通過去民政部申辦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而后申請政府補助來緩解,上文提到的吉祥寺為何一直到 2015 年才獲得專項補助資金,主要原因就在于其養老院無證運營歷史長達 15 年。由此,擁有合規的養老資質是政府扶持的必要前提,這條彎路是不必再走的。

三要有出圈營銷,緊扣大眾情緒價值

品牌營銷的終極戰場,永遠是爭奪用戶心智認知。僅以寺廟咖啡為例,之所以能迅速出圈,一是激起了消費者強烈探索欲望的 " 反差營銷 "。早在 2012 年星巴克就入駐了靈隱寺,但直到去年永福寺的 " 慈杯 " 憑借 " 和尚賣咖啡 " 的反差標簽在社交媒體大熱,才令多地寺廟效仿。西方文化出現在東方佛學場景,東方和尚賣西方咖啡,期待值瞬間拉滿。

二是提供了大眾需要的情緒價值。剝開寺廟咖啡火爆的 " 外殼 ",可以發現,情緒生意才是能抓住大眾的 " 流量密碼 "。時代在變,大眾情緒需求也在變,而情緒消費的風口并不穩定,穩定的是持續高漲的焦慮情緒、及消費者對快樂、美好、健康、平安等正向情緒價值的需求。從 " 腦白金 " 到 " 王老吉 ",從 " 秋天奶茶 " 到 " 寺廟咖啡 ",背后的運營者因時而變,才能在不同階段、不同人群中拿捏住大眾情緒,實現其商業價值。

可能最初被寺廟咖啡吸引是由于東西文化的反差感,但寺廟每一種咖啡暗藏的禪語、禪機,都在告訴大家," 在這里,喝的不是咖啡,是‘心誠則靈’的信仰 ",提供的是他們想要舒緩壓力、放松身心的情緒出口。

△各式寺廟網紅咖啡的禪語(來源:小紅書)

四要有智能管理,提供便捷體驗價值

如今,各行各業都深諳數字技術的普惠價值,寺廟也不例外。疫情期間,寺院遠程辦公、在線弘法、線上祈福等需求快速增加,寺廟與大眾都已適應這種現代化模式,以數字化方式去推動宗教事務管理體制建設的轉型升級,彰顯出古寺的一種新的入世智慧。

智慧寺廟通過建設智能導覽系統、虛擬云寺廟、法物流通商城、寺廟事務管理系統、信眾預約系統等軟件系統,及智能排位、智能祈福燈、智能功德箱、智能蠟燭臺、智能機器人巡查、智能電子觸摸屏等硬件系統,通過數字賦能和佛法加持的疊加,讓年輕人覺得更潮流時尚,讓老年人覺得更便捷安心,讓寺廟內的禪音、法事、佛理,更接煙火氣、撫慰凡人心,逐漸完成神格化向人格化的轉變。

△智慧寺院事務管理系統和智能祈福燈

五要有文化內涵, 滿足大眾精神價值

寺廟作為人文勝景,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潺潺溪流、幽幽綠竹、郁郁松柏、青青芳草,生態美的寺廟展現了其遠離喧鬧市井的幽靜、詳和的療愈功效。但再好的名山勝水,都需要文化內涵的加持,不然就是 " 美則美矣,未盡善焉 "。

寺院在建筑、綠化、意境之美外,還應有其蘊含的精神內核。如 2021 年,蘇州一個冷門景點斜塘土地廟突然走紅,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作為一座宋代殿宇遺存,古廟規模小,不甚起眼,但廟址基底、屋面梁架及建筑風格依然完好保存,在政府重視、專家指導下,通過原樣修復,面貌煥然一新,古廟也開始憑借其 " 小而美 " 的形象獲得媒體關注。

但真正讓其走進大眾視野的原因在于,古廟通過對王墓村在地文化的挖掘,凝取了鄉愁的內生價值,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以獨特的建筑展示出來,使斜塘土地廟成為當地百姓的重要精神寄托,這也是它能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自 2002 年以來,在大規模的城市現代化建設中,斜塘土地廟這座古老地標成為村民們的歷史記憶和心靈家園,承載起城市中的鄉愁。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和歷史,也有屬于其人民的生活日常。寺廟如能在其發展中,結合當代觀眾訴求,找尋專屬于其所在城市的文化記憶,定能借由文化氣質讓寺廟煥發新的活力。

結語

寺廟是一個神圣的凈土,一座寺廟對社會的貢獻:在于其使多少人提升了體驗生命情感,擁有了精神家園和生命情感的寄托。因此,不管是通過清晰的定位、爆款的產品、出圈的營銷、智能的管理等方式,在激烈的同行競爭中實現 " 自養 ",還是通過提升文化內涵、塑造獨特文化氣質,實現傳統文化的持久傳承,都有其值得實踐的道理。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寺廟不再糾結于商業化,不再疲于追求收支無憂,而是有更多空間來發揮社會功能,讓古老的寺廟釋放出更多想象力。

參考文章:

1. 極論創業:拆解寺廟經營模式 | 毛利率可達 60%,寺廟靠什么賺錢?

2. 奇創旅游集團:上香青年 當 " 慈杯 " 為懷 | 如何用好情緒價值推動寺廟旅游經濟?

3. 翼旅游:數字賦能,佛法加持,打造 " 互聯網 + 智慧寺院 " 新模式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