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南京“限塑令”執行調查:大型商超限塑漸入佳境 外賣平臺成“重災區”

2022-02-25 07:52:38來源:江蘇經濟報  

編者按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到2020年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0年8月,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實施意見》,對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提出明確要求:到2020年底,南京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南京的商業流通領域對于以上新版“限塑令”的執行情況又如何呢?從2021年12月起,本報記者和實習生用了近3個月的時間,對南京市主城區的各大超市、農貿市場以及生鮮自提點進行了細致的采訪。

大型超市商場限塑漸入佳境

記者和實習生走訪了分別位于南京市鼓樓區、建鄴區、玄武區和秦淮區的blt精品超市、七鮮、蘇果以及華聯等大型超市。大型商超的物品琳瑯滿目,擺放整齊舒適,分類打包售賣,塑料制品為商品銷售提供便捷服務。記者在位于環宇城負一樓的blt精品超市發現,中午店內客流量一般。通過詢問店員李女士,記者得知該超市不提供塑料袋,只在收銀臺提供無紡布的環保袋,售價為9.9元,因為售價較高,顧客們一般都會選擇自備購物袋。七鮮與盒馬類似,都是全渠道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的新零售超市,在店內收銀處提供1元至1.5元一個的可降解塑料袋。記者來到位于河西吾悅廣場負一樓的七鮮超市,現場客流量較多,線上訂購的訂單也不少。店內消費者大多數自備環保袋或使用之前購入的超市塑料袋。記者現場采訪了七鮮店內的一位顧客張女士得知,她選擇自己帶塑料袋也是為了響應環保政策,減少污染。其他消費者也表示,盒馬的可降解塑料袋容易破損,還是自備環保袋或者其他商店質量較好的紙袋更適用。這三家中高端超市的生鮮都是提前用塑料薄膜、塑料盒或封口塑料袋打包,這種提前包裝節省了采購時間、規范售賣流程,但因此產生的塑料用量也不容小覷。

記者也走訪了扎根居民密集區的蘇果超市與華聯超市,明顯能夠發現新商超與舊商超的區別。記者在位于秦淮區苜蓿園大街的北京華聯生活超市中觀察到,大型老商超的生鮮、熟食等物品都是需要顧客自己取用卷筒的手撕塑料袋稱重的。雖然這兩個超市的管理者都強調,店內提供的手撕袋都是由可降解塑料制成的,但是這種由消費者自主決定塑料袋使用量的方式,已經成為“限塑令”下的政策執行難點之一。記者在現場發現,有些顧客會一次性抽取較多的手撕塑料袋,用于包裝購買的其他物品,省去需要額外購買的環保塑料袋,或者帶回家用于其他用途。在這個過程中,多數工作人員看到也不會阻攔,消費者也自然而然地將塑料袋放到購物車中。撕幾個手撕袋“順”回家中的事情每天都在超市上演,使得手撕塑料袋使用量過大,久而久之,這種“替代效應”也讓“限塑令”在執行過程中按下葫蘆浮起瓢。

塑料吸管、發泡塑料餐具基本絕跡

記者走訪了南京數家奶茶店、咖啡店、便利店和快餐店,發現一次性塑料吸管已逐漸被紙質吸管代替,曾經被稱為“白色污染”的發泡塑料餐具已經完全被可降解和循環使用新材質餐具代替。記者在肯德基夫子廟地鐵站餐廳發現,顧客購買飲品時,從吸管盒里取出的都是一次性紙質吸管,遇到需要打包外帶的顧客,顧客需要自己在手機點餐程序里選擇購買可降解塑料袋,否則外帶餐品將不會同以前一樣附贈塑料袋。在主營中式快餐的新四方羅廊巷店,記者發現,顧客選擇打包帶走時,店員提供的也是可降解塑料餐盒,但包裝這些餐盒的塑料袋卻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袋。店員對此的解釋是:這批普通塑料袋是總店以前大批量定制下發的,用完之后將全部換成可降解的新型塑料袋。

在網巾市便利蜂便利店,記者注意到該店已經把店內用餐時使用的塑料勺子換成了木質勺子,而在類似COCO、一點點等大型連鎖奶茶店、酸奶店中,紙質吸管已經完全代替了一次性塑料吸管,甚至大部分品牌奶茶店打包帶走的袋子干脆換成了環保的紙袋。但是在部分中小型奶茶、酸奶店中,一次性塑料吸管雖基本絕跡,但打包袋還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袋。店員對此的解釋是,可降解的新型塑料袋不但成本高,而且特別容易破,容易遭到送貨小哥的抵制。

農貿市場限塑依舊困難重重

與走訪大型商超看到的限塑政策執行情況較好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遍布社區和街巷的零散商戶,對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袋的使用基本上一切照舊,農貿市場仍然是傳統一次性塑料制品泛濫的“重災區”。在玄武區的香鋪營農貿市場記者觀察到,攤位上擺放著各色塑料袋,顧客買菜時,攤主會主動套袋,有的顧客擔心袋子太薄,還讓攤主多套一個。記者從商販鄭奶奶處得知,為節省成本,商販所備塑料袋,超薄的占多數,上面沒有任何標識,就是“限塑令”明令禁止的普通的塑料制品。據記者簡單統計,一個蔬菜攤平均一個星期就要用掉500多個普通的白色塑料袋,一個顧客會在蔬菜攤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品種的蔬菜,每種蔬菜至少用掉一個白色塑料袋。

調查發現,和香鋪營農貿市場的情況類似,南京幾乎所有農貿市場內的消費者手上都拎著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即使帶著環保袋或者是購物小推車里,也依舊是裝滿了塑料袋包裝的蔬菜。由此可以得知,農貿市場塑料袋的使用量是巨大的,農貿市場依然是塑料袋使用的“重災區”。

位于新街口的網紅店——生機勃勃水果店每天都會排起長隊。店員張女士告訴記者,他們一個星期就要用掉近15千克的普通塑料袋。資料顯示,1千克的塑料袋大概有320個,那么15千克的塑料袋達到了5000個左右。記者在現場采訪了店里的一位顧客劉女士得知,劉女士是該水果店的常客,每周來店消費四到五次,每次購買兩三個品種的水果,每次購買都會提三四個塑料袋回家。

水果店和蔬菜攤一樣,每個品類裝一個塑料袋。蔬菜水果大多單獨包裝,避免不同品種之間的擠壓,影響新鮮程度。而且在農貿市場和水果店大范圍普及可降解塑料袋也是不太容易實現的想法。首先可降解塑料袋成本高進價貴,消費者并不容易接受原本免費提供的塑料袋還需要多加錢支付的情況。其次,可降解塑料袋容易破損,承重有限。由此可見,農貿市場等街巷零散商鋪塑料袋的使用情況仍舊是“限塑令”最難攻克的關卡。

生鮮電商塑料包裝使用量“異軍突起”

隨著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高消費能力群體不斷加入網購大軍,再加上近兩年的疫情也使得大家對線上采購需求增加,因而刺激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暴增,而龐大的網絡訂單量背后是塑料包裝材料使用量的“異軍突起”。

記者走訪了建鄴區與鼓樓區的電商和實體店合一的叮咚買菜、每日優鮮以及盒馬鮮生,了解到外送過程中這些塑料袋是不收錢的,在這些平臺采購的生鮮商品都是提前用塑料薄膜和塑料盒打包好的。在配送過程中會使用網套保護蔬果不受擠壓,并且會按照肉類、蔬果、海鮮和零食類分開用大的塑料袋包裝,外送的塑料包裝都是每個訂單免費提供的,每個訂單使用中大型塑料袋都不止一個。

記者走訪了位于鼓樓區虎踞北路的每日優鮮,門店負責人李先生告訴記者,可降解環保塑料袋與普通塑料袋交替使用,日常使用普通塑料袋較多。該站點一個月塑料袋使用量要達到一千多個。在位于莫愁路上的叮咚買菜前置倉,記者觀察到,每個訂單都需要3-4個塑料袋,其中還有提醒配送員輕拿輕放的紅色塑料袋。這些塑料袋都是普通的塑料袋,袋子底部印有提醒循環使用的標識。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南京市有70個左右這樣的前置倉,一個站點一個配送員一天要送70-80單,僅僅是外用的大塑料袋的使用量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盒馬鮮生使用的都是可降解的環保塑料袋,一單大概使用2個左右塑料袋,相比門店收費,在線上下單塑料袋是免費提供的。記者在集慶門大街采訪到盒馬配送員陳先生。他告訴記者,他們一天配送40-50單,該門店一共有70多名配送員,每位配送員車上都掛著塑料袋,一天需要使用80多個塑料袋。

外賣電商平臺成為又一塑料袋使用大戶,受疫情影響,外賣也在不斷創新。某視頻平臺爆火的一家烤肉外賣售價實惠,但在其視頻中也可以看出,一單雙人餐烤肉外賣有8份蔬菜和肉類,需要用10個塑料盒把每一份蔬菜和肉類單獨裝盒后再包裝成一個大包裹,每天銷售量達到千單以上,還獲得了眾多好評。相比之下,社區電商平臺的塑料使用情況稍有減量。記者走訪了位于珠江路的美團優選買菜自提點、鼓樓區的多多買菜自提點以及建鄴區的多多與美團自提點。這些自提點只有珠江路的自提點有平臺提供的免費塑料袋,其他的自提點都不提供。珠江路美團優選自提點的負責人錢女士告訴記者,只有在社群里參與拼團活動才可以獲得由平臺提供的塑料袋。據了解,銷售量比較好的自提點才能夠獲得免費塑料袋。在銷售過程中,自提點會事先在社群中提醒用戶自備環保袋,他們考慮的因素除了環保外還有塑料袋帶來的成本問題。因社區團購的價格限制,生鮮商品也沒有過度包裝,基本都是使用一個小塑料袋包裝,沒有用多余的盒子或者其他包裝,減少了一部分塑料垃圾的產生。

源頭治理、堵疏結合是不二法門

新版“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否認的,但令大多數人沒想到的是,在實體的農貿市場塑料袋使用還沒管住的情況下,網絡電商平臺的過度包裝又讓塑料制品用量呈幾何式增長。“限塑”十余年,塑料制品用量為何仍居高不下?替代品價格高是一個主要原因。據了解,可降解塑料袋的價格是普通塑料袋的兩到三倍,到達消費場所價格又會翻一番。普通的塑料袋都是免費提供,商超的可降解塑料袋都要達到1元左右的價格。這對于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他們更愿意選擇免費塑料袋,這對商戶的選擇是一大影響。

新版“限塑令”推廣初期,塑料袋的使用量也是呈下降趨勢的,但遺憾的是替代塑料袋的物品并沒能趁熱打鐵有效推廣。所以雖然有各種加強版的“限塑令”,但公眾的消費習慣并沒有被徹底改變。而且,塑料制品的生產端也是不容忽視的環節,源源不斷涌向市場的廉價普通塑料袋更是讓“限塑令”形同虛設。所以,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生產消費兩端的嚴格執法缺一不可,新版“限塑令”除了減量化要求,也從設計、生產制造、流通、消費、回收、再生等方面進行了細化,在落地環節中需要嚴格執法,認真把控每一環節,堵疏結合才是不二法門。

(朱海璐 李曉妍 尹 穎)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