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全國首家區縣級物業上市 數字化賦能物業行業加速奔跑

2022-09-23 08:14:58來源:江蘇經濟報   

近期,物業企業大動作頻出。8月24日,蘇州高新區企業蘇新美好生活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云敲鑼”形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全國首家區縣級國有物業上市企業。9月19日,港交所信息顯示,由萬科分拆的物業管理服務商萬物云發布全球發售公告,按照預期時間表,預期于9月29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前者表示,在其所募資金中,開發智慧城市及智慧物業服務系統,持續提高城市服務及物業服務的營運能力和整體實力是其中重要一項。后者亦表示,將把IPO所得款項用于擴大業務、實現規模效益及創造新收入機會,投入AIoT及BPaaS解決方案的開發等。這兩家企業上市動作的背后,不難發現其中共性,那就是物業行業正在數字化的賦能下加速奔跑,一個全新的物業時代漸行漸近。

新賽道開啟

智能安保巡邏機器人提供全天候巡邏、全方位監測、實時預警提醒;類似POS機的物業自助終端機可以辦理門禁、停車、登記、繳費等多種業務;通過手機APP就能一鍵預約小區書吧、健身房……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物業行業的面貌正發生著巨大改變。

“物業行業已進入‘大物業’時代,無論是橫向從傳統住宅社區、商業寫字樓到產業園,甚至城市管理等多元業態和服務場景的拓展,還是縱向服務能力從基礎物業服務到生活服務、資產管理等的延伸,在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都是與時俱進,以科技賦能。”南京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秘書長苗永強說,智慧物業大勢所趨,正迎來蓬勃發展的朝陽期。

在龍湖智創生活江蘇公司商寫及公建事業部負責人看來,傳統物業模式下,人力成本和信息流轉成本高昂,信息通過紙質記錄、電話溝通、人工檢查方式等線下流轉,又因多系統間數據未打通,效率低下、數據管理混亂,沒有形成可利用的大數據,諸如此類核心痛點,都使得智慧化成為物業行業的一條必經之路。

物業數字化建設的相關政策不斷出臺,更為行業發展亮起引航燈。2020年12月,住建部等部門發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線上線下生活服務的意見》;2021年1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銀保監會等十部委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在江蘇,《“十四五”物業服務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建設500個智慧物業管理服務項目,依托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運用APP和微信小程序等應用平臺,在各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逐步擴大全省物業服務企業和行業信息化平臺的覆蓋面,進而推動物業服務線上線下服務的全覆蓋。

數字故事落地

共識漸成。由克而瑞科創與物業CIO俱樂部發布的《2021—2022年度中國物業行業數字力白皮書》顯示,2021年,僅TOP50物企的數字化,年均投入規模就達1900萬元,年增速超過20%。

“物業已從簡單的勞動密集型,轉變成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服務產業。”南京棲霞物業公司總經理朱金寧說,在這場變革中,智慧物業的發展首先要明確的,就是必須以“提升客戶體驗”為核心。為此,棲霞物業自2015年啟動智慧物業以來,便確定了智慧服務+生活方式的思路,定制開發了星葉匯生活APP和星葉匯服務APP兩款軟件。前者主要用于業主的生活服務,業主通過軟件就可在家中完成繳費、報修、建議等日常生活需求。前者與后者互通,物業能夠及時處理業主訴求。同時,物業通過后者可實現日常辦公審批、員工考核、安防、設備設施的巡檢等。在此基礎上,今年公司又上線了生活服務類小程序,社區團購、二手房租售、家裝、家政、養老等一系列社區增值服務相繼推出。“我們已先后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但智慧物業在降本增效、提升客戶滿意度上的回報也是非常可觀的。”

大物業時代,有機融合了龍湖集團物業服務和商業管理兩大核心能力的龍湖智創生活有著更大的決心。自2014年正式布局智慧物業以來,龍湖數字化研發每年投入超過20億元,其不論是在社區還是城市更廣泛的空間,均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統化的智慧科技體系,一個“豐富的客戶服務功能+強大的業務管理平臺”的龍湖智能化管理服務體系“智慧引擎”已滲透進物業服務的方方面面。在龍湖智創生活管理的智慧小區里,居民們除了擁有龍湖U享家這個一站式居住服務平臺,可解決日常訴求之外,龍湖自研的設施設備管理系統和遠程樓宇設備自控系統,更筑牢了幸福生活的“保障墻”。這些智慧化系統的應用,實現了園區品質實時監控、各崗位巡檢任務智能推送、實時上傳反饋巡檢結果。更重要的是,在其助力下,早在業主報事前,系統就可將80%的問題通過自查發現和處理,并進行預防性維護。

隨著服務半徑的不斷擴大,如今的物業服務也早已走出社區、走向城市。在南京河西的龍湖天街,中控室的智慧監控屏畫面不斷更迭,多個管理系統數據不斷閃爍,不但可對電梯、消防、空調、照明等多個系統進行遠程控制,更可以通過標準化運行策略+現場數據的實時回傳,實現分區、分層精細化管理,為整個商業體的平穩有序運營提供了保障。以能源管理為例,通過對天街內每臺設備能耗的數據監測,結合業態差異、歷史數據等信息,對偏差進行自動預警,自動生成巡檢、維保工單,并推送至相關管理人員移動端,實現項目的預防性維保。“相較于常規對于商業綜合體設施設備的管理,我們開發和應用的重點放在節能環保領域。比如通過暖通空調技術、照明技術、水資源優化再利用技術等節能技術的創新應用,助力雙碳發展。”龍湖智創生活的相關負責人說。

公開資料顯示,萬物云近年來也不斷強調自身的科技屬性,試圖跳出物業這一單一概念范疇。招攬大量的科技、物聯網人才,落地數字化重構,并啟動“蝶城”戰略,積極搶占智慧城市風口。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萬物云實現營業收入143.5億元,其中,商企和城市空間綜合服務、AIoT及BPaaS解決方案服務收入已分別占總收入的35.6%、8.1%。

撥云方見日

一位從事物業20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從偏硬件升級的智能物業,到具有報警預警功能的前瞻功能,智慧物業最終服務于決策需求,適應時代所需,才算真正有了“智慧”。然而在大物業的背景下,從智慧物業到智慧社區再到智慧城市,很多物業企業仍處于迷茫狀態。“硬件設備互聯不兼容,物聯網的標準化不高,數據割裂;缺乏統一標準,物業企業、科技企業、政府等智慧物業建設各主體因利益需求不同,很多產品不能真正服務行業需求等問題突出。”

“目前來看,對智慧物業來說,頭部企業發展迅猛,但中小企業還是走得慢了一點。”苗永強也關注到,以南京為例,在南京2000余家物業企業中,能納入智慧系統管理的僅600余家。一些中小型物業企業仍面臨低額物業費等生存問題而無暇或者沒有余力競逐新賽道。“行業的大發展需要更多示范來引領帶動,同時也需要政府、企業等各方合力推動。”

朱金寧也建議,從政府層面建立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小區的標準化體系,將智慧小區的物業管理建設正式納入城市管理范疇,通過行政管理手段打通數據共享“最后一公里”,建立共享平臺。比如,可由政府牽頭投入安防系統、人防系統、投訴建議等公共軟件系統建設;由企業投入硬件設備如消防、配電、電梯、泵房、門禁等。同時,及時出臺物聯網統一政策標準,讓企業數字化建設更加有的放矢。

“布局數字化是一項長效、長期的工作。我們也希望與更多的當地政企伙伴通力合作,將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實踐的好經驗、好樣本進行復制、推廣,賦能行業發展。”上述龍湖智創生活的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