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江蘇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 織牢織密“一老一幼”保障網

2022-10-11 08:54:27來源:江蘇經濟報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承載著億萬家庭的期待,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黨的十九大以來,江蘇聚焦“一老一幼”民生領域,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兜底線、增供給、提質量,一次次資金政策的完善,一項項惠民舉措的落實,一個個民心工程的實施,“急難愁盼”轉化為了“幸福賬單”,不斷織牢織密的“一老一幼”保障網,不僅讓公共服務體系得以健全,更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孩子擁有了穩穩的幸福。

更大力度投入

普惠“紅利”兜牢“底線”

在人口老齡化和三孩生育政策實施的背景下,“一老一幼”渴望獲得更多保障。

省財政廳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江蘇克服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穩步推進并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基金收入穩步提升,基金結余更充裕。2017年至2021年,基金收入年均增長9.8%,目前基金備付期到17個月。日益豐厚的基金“家底”為江蘇連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提供了保障。2017年以來,連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從每人每月125元提高到192元,年均增長9%。基礎養老金由財政全額承擔。近5年來,各級財政安排資金1730億元,確保全省1100萬城鄉老年居民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為支持提高優生優育水平,從2020年起,省財政每年都安排4500萬元,已累計對23家完成“所轉院”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驗收合格后給予獎補。不僅如此,近5年來,省財政累計安排3.7億元,實現全省孕婦產前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全覆蓋。

婚檢中心、產前門診、產后康復中心、兒童保健門診、兒童早期發展中心……“所轉院”后的射陽縣婦幼保健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院院長周輝介紹說,自2017年12月啟動“所轉院”建設以來,在省財政900萬元獎補資金的支持下,人才隊伍建設、智能化建設、臨床保健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近期,我們將重點加強保健特色專科建設,為婦幼提供集預防保健和常見病診治為一體的一站式、連續性、個體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務。”

同時,從完善生育相關社會保險制度的角度,江蘇給相關人群減負,從而推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今年,省財政廳會同省人社廳出臺政策,女職工生育二孩、三孩的,對企業在其產假期間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分別給予50%、80%的補貼,期限6個月,分擔女職工產假期間企業用工成本。

呵護特殊群體

完善人口服務體系

老人和孩子本身就是社會最柔軟的群體,而在他們中間,還有一些更加特殊的群體需要被看到、被關照。

一項暖心的政策是,在2014年,江蘇率先推出困境兒童分類保障政策。近5年,省財政統籌中央資金累計下達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5.04億元,支持各地將1.85萬名孤棄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政策保障。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社會散居孤兒平均保障標準分別從2017年年底每人每月1978元、1280元提高到2623元、1980元。

一個暖心的事例是,先天手足畸形的超超(化名)在福利機構的幫助下,已成長為一名能跑能跳的翩翩少年。出生僅兩個月,超超就被送入南京市社會兒童福利院。2007年起,超超又進入寄養家庭生活。在超超的成長過程中,福利院按照政策標準保障他的衣食住行和醫療、教育等支出。“正在讀初三,他很優秀,從學校捧回了一張又一張的獎狀。”南京市兒童福利院辦公室主任李甜甜很欣慰。目前,該院有580余名困境兒童在不斷完善的養育保障中茁壯成長。

精心培育下一代,讓“少年的你”遠離霸凌,身心健康,“一幼”成長中的每個細節都被財政資金周全地考慮到。省財政廳社保處負責人介紹,從去年起,省級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各地建設的“示范性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提供課后輔導、文體娛樂、心理疏導等關愛服務。

同樣,讓陽光更多照耀“一老”中的重點人群,江蘇建立實施特困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城鄉特困供養基本生活平均保障標準分別從2017年年末每人每年15041元、10140元提高到20141、13516元。建立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對低保家庭中60周歲以上的失能老年人,按不低于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給予護理、服務補貼;低保家庭和分散供養特困對象中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60周歲以上的失獨老年人,按不低于每人每月60元的標準給予護理、服務補貼。

政府靠前發力

社會力量積極參與

順應百姓期待,更好滿足“一老一幼”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服務需求,政府靠前發力,成為引導和撬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其中的有形之手,并有望培育出后勁十足的經濟新動能。

省財政廳教科文處負責人表示,為推進江蘇學前教育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進一步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于樂的學前教育課程要求,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2000萬元支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喜悅不僅掛在孩子們的臉上,也融入了老人們的心中。去年,家住無錫市梁溪區揚名街道的69歲獨居老人許靜偉收獲了大大的驚喜,原本裝修老舊的家煥然一新:浴缸改為了淋浴,地面鋪貼防滑地磚,浴椅、智能馬桶、呼叫報警器等一應俱全。改造總共約花費1.89萬元,政府補貼了近一半。

“我們從2019年開始進入適老化改造市場,承接了許多改造項目。政策引導效應顯現,市場需求爆發式增長。”福康通無錫分公司項目經理白偉銘說。

為了讓更多老人受益,近年來,省財政通過下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引領作用,通過重點項目補貼、床位建設補貼、日常運營補貼、護理人員入職補貼等方式,支持各地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全省共建成養老機構2200多家,養老床位74.3萬張;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近2萬個,290萬老年人接受專業化居家上門服務。今年,為幫助養老機構應對疫情沖擊,江蘇率先實施民營養老機構紓困補貼政策,向1505家民營養老機構發放紓困補貼1.37億元,為養老服務業發展注入“強心劑”。

市場主體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十三五”以來,江蘇省級財政累計安排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42.2億元,帶動市縣財政投入超過13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240億元,同時,社會力量舉辦或經營的養老床位占比達到70%。

“老齡社會問題的本質是‘做蛋糕’的發展問題,老年人問題的本質是‘分蛋糕’的民生問題。” 省民政廳負責人說,應對銀發浪潮,江蘇正在積極打造供給高質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質的“蘇適養老”,既把蛋糕做好,又把蛋糕分好。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提高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效率,增加養老服務供給。圍繞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醫等需要和健康生活、積極參與、快樂變老的期待,豐富老年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促進養老服務事業產業融合發展,讓老年人擁有健康快樂的幸福晚年,讓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經濟社會擁有澎湃的發展活力。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