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烏蘇村探訪記

2023-07-12 09:12:54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那曲河,在清代稱為“哈拉烏蘇”(出自蒙古語),意為黑色的河。那曲河發源于唐古拉山,流經那曲鎮朗木欽山時,在草原劃出一個半圓形。在河流正弧彎里,坐落著一個小牧村——烏蘇村。咦!“烏蘇河畔有烏蘇”,記者決定前往一探究竟。


(資料圖)

烏蘇村離那曲鎮不遠,只有29公里。但草原上的路交織錯雜,若是沒有人指路,兜兜轉轉半天也不一定到得了。還好,有色尼區文旅局的財旺俊美、那曲鎮干部朱加一路同行。

從那曲鎮出發,走一段柏油路便進入了坑洼泥濘的土路,翻過日果拉再到那曲河畔,進入烏蘇村,用了近1個小時。

“嘎亞地(辛苦了)!”扎西旺扎和確巧兄弟倆都從房屋里出來相迎。剛一落座,家里的女主人便倒滿酥油茶、盛上酸奶、拿出油炸果子,牧民的熱情從大門口到客廳一直充盈。

“我們這個村子一直叫烏蘇,所在溝谷叫烏蘇隆巴。”至于村名的由來,一家人也不太能說得上來。不過,扎西旺扎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附近有規模較大的墓葬群,“據說與準噶爾有關”。

清代康熙年間,準噶爾擾藏,清軍曾兩次用兵藏北“驅準保藏”,并在那曲鎮附近一帶發生過戰事,有力維護了西藏安寧,書寫了古代中央王朝有效治理西藏的一個歷史篇章。該事件在群眾中一直口口相傳,由此不少遺址都被群眾認為是準噶爾的廢墟。查閱這一時期的文獻,大多把“那曲”寫作“哈拉烏蘇”。

烏蘇河畔有烏蘇,烏蘇村邊有墓群。難道,烏蘇村就與這一歷史事件有關聯?記者繼續探訪。

來到村落附近的旁那山南麓,一座座墓地鱗次櫛比,墓丘頂部四周石塊裸露,呈現出方形或梯形,宛如破敗的房屋殘跡。由此,群眾稱其為“康興”,意為房屋廢墟。

“這個‘舊村’有81戶,向下到那曲河里取水有4公里,向上到山頂有守護村莊的看護人……”邊爬山邊聽介紹,這個“舊村”過去的居住面貌儼然呈現。

再放眼望去,偌大的古墓群仿佛穿越時空,場景復活,另有一波人群在那曲河畔恬靜地生活。他們追趕走散的牦牛群,他們坐在河邊馴馬,他們紡線看著孩子嬉笑玩耍……

歷史煙消云散,草原冬夏輪替,眼前的康興廢墟卻是個謎。 民間記憶里其大都與準噶爾有關,但專家一般認定為吐蕃時期遺址。這個謎雖然還未揭曉,但豐富的遺存已然揭示出那曲草原是特殊的歷史文化區域。

烏蘇村所在的山麓,視野開闊、大河蜿蜒,景色殊佳。河對面便是嘎爾德生態畜牧業公司牧場,但一河之隔,無路相通。村莊所在的區域是凱瑪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于2020年首批納入并進行試點。山腳下便是正在建設的網狀輸水管,牧民期待著早日建成滋潤草原。

烏蘇河畔有烏蘇,烏蘇村外是公園。“我們村的草場砂石較多,牧草貧瘠,每年都要租用別的村子的草場。”扎西旺扎一家有100頭牦牛、20只羊,租用草場,1頭牦牛一年要支出25至30元,加上額外購買草料,一年的花銷也不少。

牧區生產,人靠畜、畜靠草。“草場建設對牛有好處,對我們的生活也就有好處。”去年,扎西旺扎一家有4人參與草原項目建設,獲得了一筆收入。不過相比務工所得,他們更看重草場盡快豐茂起來,持續給予牧民以自然的饋贈。

一番探訪,烏蘇河畔的烏蘇村還真不簡單。久遠的古墓群埋藏著深厚的過往,國家草原自然公園激蕩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當歷史文化與生態保護融為一體,小地方也有大歷史的縱深、大文化的蘊藏、大生態的彰顯。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