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從“鎬鋤鐮犁”到“數字農具” 數字化為江蘇現代農業插上“智慧翅膀”

2022-06-01 08:40:03來源:江蘇經濟報  

“科技為農業賦能,數字化的滲透讓汗滴入土的農業改變原本的模式,農業生產正實現提質增效……”這是不少人對當前江蘇數字農業的概括。的確,在數字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數字科技正成為信息時代江蘇助農興農的新利器,通過建立數字農業智慧平臺、智能物聯網平臺等,江蘇突破了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實用的數字農業技術產品,建立了網絡化數字農業技術平臺,肥沃的江蘇土壤被激發出無限潛能,全省有20個縣(市、區)被評為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64項成果入選全國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數量均居全國第二。

從“鎬鋤鐮犁”到“數字農具”的蝶變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在儀征新集鎮花園村時,村里的金泉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金泉也開始了當日的麥田巡視。“高科技‘上崗’后,你看,莖稈粗壯,麥穗大,又是個糧食豐收年。”金泉指著麥田樂開了花。

家庭農場里,一排排無人駕駛的大拖拉機、遙控飛行的植保機以及人工智能的插秧機等涉及種植全過程的新農具整齊排列,這些便是金泉提到的 “高科技”。金泉介紹,依托互聯網新技術,這些可自主作業的智能裝備不僅在田間耕作用上“智能算法”,插秧時也配上了“智慧大腦”,即使在糧食收割階段,也能通過數字芯片實時圖傳控制實現遠程無人化。

從“鎬鋤鐮犁”到“數字農具”的巨變,農場種植實現了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精準施肥以及精確收獲,金泉對種糧的發展前景也更有信心了。他算了筆賬,自建立了 “物聯網+農機”管理中心后,農場耕作效率和質量更高了,經濟效益也實現了穩步提升。僅在植保這一環節,由于可根據病蟲害和田塊土壤肥料的需求進行精準植保和精準施肥,可減少農藥使用24.5%,減少肥料使用4.8%,增產近12.4%,此外一架無人植保飛機作業效率為50畝/時,約為人工效率的30倍。

當然,數字科技帶來的種植業的改變,不單單體現在糧食種植方面。初夏的南京湯山翠谷現代農業示范園里果蔬飄香,尤其是那順著蔓藤生長的番茄,一串串紅的嬌艷欲滴,黃的晶瑩剔透,紫的猶如瑪瑙,格外引人注目。除了顏色不尋常外,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多個品種的番茄生長環境也不一般。寬敞的玻璃溫室里配備了傳感器、攝像頭、灌溉系統等智能設施。氣溫高了,溫室里的窗戶將準時打開通風,土壤干了滴灌系統會自動澆水,傳感器還會傳遞莖葉粗細、果子大小的實時信息。

省農科院信息中心王寶佳介紹,目前設施蔬菜種植面臨著用工緊張、水肥環境精準調控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等問題。2021年省農科院受湯山翠谷委托,圍繞設施蔬菜智能化生產需求提供技術服務。他們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精準地對番茄生長過程和狀況進行立體化、全方位的感知、分析,實時判斷異常并預警預報,破解了種植難題,使其轉型發展為智慧農業生產基地,打造了“湯山翠谷”智慧番茄品牌,并逐步開展休閑采摘、科普教育等營銷活動,帶動番茄銷售供不應求,實現了高品質的設施番茄年畝產2萬斤,畝利潤超5000元。

“黑科技”加持,漁業走上轉型升級路

當農業插上數字的翅膀,“數字”魚塘會是怎樣的景象?每天清晨,泗洪縣金水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劉陽都會走進智能農業控制中心,通過大屏幕查看育種池的水質參數,隨后,將生產過程中所有實時更新的信息進行整合,精準掌握現場情況。傍晚是水產養殖投餌最忙碌的時間,他帶著飼料來到池塘前,裝入自動投餌設備里,點擊按鈕后, 如同模型般的黃色自動投餌船緩緩駛向池塘中央,均勻地投放飼料,10分鐘后自動投餌船完成了平時5名工人的工作量重新駛回岸邊,劉陽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氧操作。

泗洪水產養殖總面積約27萬畝,年產各類水產品9萬噸,因此,對于當地的水產養殖人員而言,“數字”養魚已不再是新鮮事。通過應用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坐在辦公室操作電腦或手機APP,就能實時監控魚塘水體,并開展移動巡查、增氧聯控、魚情分析等,既便捷又節省人力成本。不僅如此,通過智慧平臺的建設,當地還突破了傳統養殖管理方式難以長期準確反饋養殖基數以及責任追溯困難等監管短板,打造養殖、種植、監管、流通、溯源一體化的智能養殖解決方案,帶動產業鏈往更深處延伸、往更寬處拓展。

在洪澤湖畔的泗陽水產養殖人員一致認為有了數字“黑科技”的加持,水產品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產量顯著增加,經濟效益大幅提升時,固城湖邊的螃蟹養殖戶也在慶幸,通過發展“農業+數字化”新業態,養殖瓶頸實現了突破,螃蟹品質不斷提升。

螃蟹養殖是南京市高淳區的重要富民產業,全區養殖面積超20萬畝,總產值20億元,從事與螃蟹相關產業農戶有10萬多戶。近年來因歷史圍墾導致湖泊面積萎縮、蓄水能力降低,區域水質面臨多重考驗,固城湖螃蟹的優勢不再明顯。伴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深入,高淳嘗試“農業+數字化”業態,探索螃蟹養殖新路徑,不僅建設自動投喂系統、水質監控、增氧、視頻監控等智能管理系統,還建成了集水質環境參數在線采集、智能組網、遠程與自動控制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水產數據中心及物聯網監控系統。

現在,高淳的蟹農只需打開手機終端,就可隨時隨地了解養殖塘內溫度、水質等指標參數,一旦發現某區域溶氧指標預警,只需點擊“開啟增氧器”,就可實現遠程操控,不僅養殖技術更科學,養殖成本也不斷減少,還有效提升了養殖生態環境。“去年,高淳螃蟹不僅產量高,而且規格大,螃蟹平均規格達到4兩以上,部分養殖企業的畝產達到300斤以上,半斤以上的螃蟹占到60%。”當地的養殖戶欣喜地向前來咨詢的同行介紹著自己的數字養殖經驗。

精細化“放牧”樹立養殖業新標桿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賦能,數字化的滲透不僅影響著種植業、漁業,也成了畜牧養殖精細化管理的必然途經。

不必人工每日精準定量投喂,不必人工監測雞舍的溫度,不用人工鏟除糞便,只需技術工人輕輕一點按鈕,自動化設備立即啟動,喂料線緩緩運行,調制好的飼料便被自動“送”進食槽里。通過設定好的程序,飼料從中央料線直接輸送到雞舍,實現自動化喂料;雞糞也可以通過機器控制,實現一鍵輸送到有機肥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這一幕不是影視里虛構的家禽養殖最新場景,真實的存在于連云港啟迪禽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高智能數字化蛋雞舍里。“以前散養蛋雞自然產蛋率不高,只有40%左右的產蛋率。實施數字化改造后,產蛋率最高可達97%,90%以上的產蛋高峰甚至可以持續6至8個月。”提起數字化養殖給企業帶來的變化,連云港啟迪禽業發展有限公司邵蘭蘭如數家珍。她介紹,作為全自動高智能蛋雞養殖及銷售及種養結合為主的省級農業化龍頭企業,啟迪禽業通過“互聯網+農場”的模式,實現高智能數字化在蛋雞養殖過程中的應用,現在一棟雞舍5萬羽蛋雞,只需一名工人即可輕松管理。

當然,數字化帶來的科學精準的養殖,在減少投入品的使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通過向農戶推廣智慧養殖新技術,近兩年直接帶動100多戶農民從事養雞事業,其中從事養殖,養殖規模達到10000羽蛋雞的養殖,可盈利22萬元,農民合計年增收226.48萬元。

近期全國各地生豬存、出欄量大幅下降,生豬及生豬產品市場價格漲幅明顯,生豬市場保供形勢也愈發嚴峻。為擴大生豬生產能力,增加豬肉供應渠道,保障豬肉市場供應,我省不少生豬養殖戶迫切希望借助“數字之力”,實現機械化與集約化養殖,從未提高綜合生產力和市場競爭。

沭陽牧原農牧有限公司通過不斷嘗試,真正將夢想變為了現實。當發現傳統的養殖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生豬養殖業的發展要求后,牧原農牧通過提升規模化養殖場的數字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地區生豬養殖技術的進步,在人力、水電成本不斷降低的同時,還促進了商品豬出欄率的提高,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張韓虹)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