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正文

化解玉米“堵港”!江蘇港口“非常模式”讓玉米快速“流動起來”

2022-05-30 09:02:02來源:新華日報   

受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安全正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增加糧食儲備、穩定糧食供應,才能構建“穩穩的”安全感。作為糧食保供的中間環節,糧食運輸的暢通至關重要。在非常時期,江蘇各港口正以“非常模式”讓糧食保供通道更加暢通。近一年來,我省港口積極化解玉米海輪“堵港”,讓貨輪更高效“流轉起來”,讓玉米快速“流動起來”。

精準升級改造,力解燃眉之急

玉米“堵港”原因不少。省港口集團生產業務部總經理唐文分析,“主要是受進口玉米量增長、碼頭資源不足等因素影響,港口倉儲能力、接卸發運、駁船調配等壓力與日俱增,導致運輸玉米的海輪被堵在港口。”

針對上述癥結,全省港口對癥下藥。“省港口集團所屬南京港從去年承接進境玉米業務起,便加快對新生圩港區內8個倉庫的調整改造,建設一套玉米中轉裝船作業流程,并統籌各類要素資源,重點抓好玉米的疏港作業。”唐文表示。

5月21日,新生圩港區404泊位迎來了滿載5萬余噸玉米的“肯尼迪”號海輪,這是新生圩公司5月接卸的第二艘玉米海輪。港口工作人員已經提前為這船從美國遠洋而來的玉米,準備了干凈舒適的“休息”場所。新生圩公司副總經理韓翔告訴記者,公司為保障堆存貨物品質,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先后對港區內8個倉庫進行了調整改造,全面升級了糧食專用倉庫,防鼠板、防雀網、換氣扇等基礎設備設施一應俱全。

在港區,記者看到一輛輛滿載玉米的自卸車不停奔波,玉米從車上被卸至積料地坑后,再通過全封閉式皮帶機流程線中轉裝船。韓翔介紹,“這便是為保障貨物高效優質發運所建設的玉米中轉裝船作業流程。該流程工藝的投產使用,大幅提升了玉米裝駁出貨效率,與傳統門機抓取放料模式相比,晝夜作業效率提升54.54%。”

抓緊抓實防疫,筑牢防控屏障

清晨6點,新生圩公司404平臺專班封閉管理區域值守人員徐貴財身穿“五件套”,背著20斤重的消殺噴壺進行區域消殺。

從日出到日落,新生圩公司國際航行海輪梯口值守的“白衣衛士”們24小時堅守崗位,阻擊疫情傳播。自去年9月接卸第一船外貿進口玉米至今,新生圩公司為省內外糧食企業保供50余萬噸,為糧食儲備安全供給提供了充分的物流支撐。

“在進境玉米海輪作業方面,我們嚴格執行外貿專班運作、閉環管理模式,強化各項管控措施落實。”韓翔說,海輪在港期間,他們除嚴格執行國際船舶梯口24小時“白衣衛士”值守,確保海輪船員不下船外,專班登輪作業人員要嚴格落實個人防護工作,并在每次作業結束后執行全面消殺流程。

此外,公司在專班人員管理上嚴格執行“集中封閉管理”模式,全面落實“零疑似、零確診、零擴散”的既定目標要求。在內貿接運駁船方面,為避免船員上岸帶來的風險,公司主動對接開發區,為接運駁船免費提供船邊核酸檢測與抗原檢測服務,全面筑牢水上疫情防控防線。

提升中轉效能,力保通道暢通

“玉米能夠高效率流轉,同樣離不開我們的‘三個優先’作業方案的支撐,即優先安排計劃、優先配齊資源、優先組織發運。”韓翔說。

他以404泊位“肯尼迪”號海輪作業為例解釋說,公司通過優化調整門機卸船、船形斗裝船、料斗池裝船和散糧流程裝船等玉米裝卸作業“四種工藝”流程,提高碼頭設備、水平運輸機械、配套設施的保有量和利用率。“與此同時,我們采取作業期間人員換班、活機交接等方式方法,不斷提升碼頭、倉庫的周轉效能,力保糧食通道暢通。”

5月24日“肯尼迪”號海輪作業任務進入全船收尾階段,為保障海輪次日準點開航,公司專班作業人員戴文森帶領4人下艙執行清艙作業任務。悶熱的船艙里,他們身穿嚴密的防護裝備,手持5斤重的專用清艙工具,細心清理每一個角落,確保近400噸的收尾貨物“顆粒歸倉”。

24日20點,“肯尼迪”號海輪作業任務全部結束。“比集團既定80小時作業目標,提前9.17小時完成,又一次刷新了我們的紀錄。”全身被汗水浸濕的戴文森興奮地說。(李 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