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韋爾股份祭出“A吃A” 牽手北京君正背后隱藏巨大野心

2022-05-31 09:14:47來源:大眾證券報  

上市公司收購上市公司的行為,在A股被市場俗稱為“A吃A”。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之間“A吃A”趨于頻繁。

5月22日盤后,CIS(CMOS圖像傳感器)龍頭韋爾股份(603501)對外透露,擬通過全資子公司紹興韋豪增持汽車存儲器龍頭北京君正(300223)股票,增持金額或達40億元,增持后累計持有北京君正股份不超過其總股本的10.38%,或將現身前四大股東之列。

消息傳出后,引發市場嘩然。喧囂之下,種種跡象顯示,韋爾股份牽手北京君正背后藏著巨大的野心。

投資者選擇觀望

對于此次增持的原因,韋爾股份表示:“公司基于投資角度考慮,中長期看好北京君正主營業務的市場發展前景。”并舉例2021年北京君正的業績表現:營收同比增長143.07%,凈利潤同比大增1165.27%。其認為北京君正具備較強的成長性,整體估值有望持續提升,公司有望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

截至5月27日,韋爾股份總市值為1309.4億元,北京君正為426.77億元。按說,兩家總市值之和近2000億元的芯片巨頭聊了單大買賣,二級市場多少得掀起點波瀾,但消息公布次日,韋爾股份股價高開低走,微漲1.1%后連跌四日;北京君正略好,股價5月23日收漲12.95%,但隨后四日下跌7.65%,已將大部分漲幅收回。

市場的反饋似乎沒有那么的熱情,這或與兩家公司財報傳遞出的“消極”信號有關。

北京君正2021年的業績大增與子公司北京矽成關系頗大:報告期內,北京矽成貢獻凈利潤6.08億元,占比高達65.66%。不過,市場似乎都在等待2022年,這一北京矽成并表后的第二個完整年度,北京君正的業績和2021年的對比——這樣的比較或許更具參考價值。

2022年一季度,北京君正繼續保持業績增長,不過增幅較2021年三季度、四季度大幅放緩。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大降250.8%,由正轉為-2.86億元。公司方面解釋:“主要是預付貨款及產能保證金增加所致。”

韋爾股份同樣出現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大降的情形,該數據2022年一季度為-7.97億元,降幅達到265.28%,公司將這一現象歸因為“購買商品支付的現金增加所致”。而區別于北京君正,韋爾股份當期的業績出現下滑:營收降幅為10.84%,凈利潤降幅達13.9%。

韋爾股份更大的煩惱或許源自手上閑錢并不多。截至2022年3月底,韋爾股份貨幣資金為60.16億元,短期借款為20.51億元,此時斥資40億元增持對于公司來說壓力不小。不過,公司透露,增持所需資金來源為約40%的自有資金以及約60%的銀行貸款及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融資方式籌集的資金,不涉及使用募集資金。

深度牽手背后的野心

借錢也要增持,韋爾股份為何如此堅決?手機、汽車業務未來成長預期的此消彼長或是主因。

根據韋爾股份2021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收入的71%來自圖像傳感器解決方案,其中,智能手機占比達到57%,安防監控和汽車電子以18%和14%分居二、三位。這意味著,智能手機業務依舊是韋爾股份眼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不過,數據顯示,智能手機市場似乎正在走下坡路。

據中國信通院近日發布的數據,4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34.2%。環比來看,當月1807.9萬部的出貨量與3月的2146萬部相比,也出現了明顯下滑。綜合來看,2022年1-4月,中國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累計8742.5萬部,同比下降30.3%。而在全球范圍內,2022年一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11%。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韋爾股份2022年一季度出現了營利雙降的情況。

與智能手機市場的走弱不同,同樣對圖像傳感器需求巨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動能充沛。乘聯會數據顯示,即便是受疫情影響的4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也達到28.2萬輛,同比增長78.4%,1-4月,累計零售銷量135.2萬輛,同比增長128.4%。

韋爾股份在3月中旬的一次接待機構調研的網絡會議上強調,汽車將成為公司繼手機后的第二大業務市場,“在汽車電子化、智能化的趨勢下,公司將迎來巨大的商業機會。”不難看出,韋爾股份對汽車業務寄予厚望,而北京君正則成了那個“最值得托付的人”。

韋爾股份在增持公告中表示,希望通過本次交易加強與北京君正在業務方面的戰略合作:一方面,公司希望與北京君正實現有效資源互補;另一方面,公司渴望與北京君正在車載電子市場深化合作,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而韋爾股份劍之所指,正是北京君正旗下的ISSI(芯成半導體有限公司)業務。ISSI主要從事存儲IC芯片設計與銷售,擁有國際一線汽車客戶群體,其SRAM、DRAM、NOR Flash產品收入處于國際市場前列。

ISSI背后站著的正是北京矽成。2020年,北京君正合計斥資約72億元收購北京矽成100%股權,借此奠定了全球汽車存儲芯片領軍企業的地位。

事實上,韋爾股份和北京君正早在2020年就展開了合作。兩家公司合資設立上海芯楷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消費級NOR Flash的研發與銷售,目前產品已完成投片。

種種鋪墊之下,韋爾股份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野心呼之欲出。

芯片巨頭的“合縱連橫”

有傳言稱,韋爾股份很早之前就看中了ISSI,但因為當時全部精力都在另一起并購上,故而未能將其納至麾下。

另一起并購指的即是2018年轟動市場的韋爾股份對北京豪威的股權收購。從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來看,彼時,北京豪威所擁有的豪威科技是位列索尼、三星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圖像傳感器供應商。

該并購方案2019年5月過會之時,韋爾股份總市值不到240億元,而并購合計花費將達到152億元,這無異于“蛇吞象”。不過,正是這一大膽嘗試,令韋爾股份從分銷商搖身一變成原廠,并借著這幾年智能手機快速發展的東風,成長為如今的千億元市值公司。

而幾乎與韋爾股份前后腳,北京君正也完成了“蛇吞象”式收購,拿下北京矽成。此后,北京君正也一路“逆襲”,在資本市場站穩了腳跟。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君正與韋爾股份圍繞北京豪威曾產生過交集。2016年12月,北京君正推出預案,擬作價120億元收購北京豪威。但2017年3月,該交易因再融資新規的出臺,導致配融成本難以控制而終止。

圍繞兩大國內芯片巨頭的“合縱連橫”故事并未落幕。

對ISSI念念不忘的韋爾股份最終還是選擇出手北京君正。2021年11月,紹興韋豪參與北京君正定增,持有北京君正530萬股股份,占其總股本的1.1%。隨后的2022年3月至5月間,紹興韋豪在二級市場不斷增持北京君正,截至5月20日,其已持有北京君正4.96%的股份,臨近舉牌線。接下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40億元增持公告。

不過,韋爾股份方面反復強調,公司此次增持并不以控制北京君正為最終目的。

有趣的是,除了因北京豪威產生交集外,韋爾股份的董監高與北京君正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聯。據增持公告,韋爾股份董事陳智斌為北京君正股東華創芯原董事、總經理,華創芯原持有北京君正3.26%股份。

而公司董事呂大龍也持有北京君正0.67%股權,同時,呂大龍還是韋爾股份的股東之一。企查查數據顯示,呂大龍是嘉興水木、嘉興豪威的最終受益人,而上述兩家公司均通過定增入股韋爾股份。

除了種種交集,市場更關注這次芯片江湖兩大巨頭的“合縱連橫”,最終會演變出怎樣的化學反應。不過,這尚待后市給出解答。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