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開辟新賽道的芯華章 國內EDA產業以創新謀突圍

2022-08-19 09:15:47來源:江蘇經濟報  

8月18日,2022世界半導體大會上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會上,作為芯片設計“基石”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產業傳來喜訊: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池宇透露,目前,南京 EDA 創新中心已經向科技部申報,正在審批當中,這是國內第一個報到科技部的 EDA 創新中心。

電子創新網CEO 張國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EDA是全球電子產業最大的杠桿,每年100多億美元的營收撬動了4000億美元的集成電路產業。隨著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不斷封殺,甚至悍然“斷供”高端EDA,國內意識到EDA產業的重要性和我們在該領域的短板。目前,本土EDA已成為全社會聚焦的領域,資本、人才源源不斷匯聚,華大九天、芯華章、鴻芯微納、國微思爾芯、南京EDA創新中心、芯和半導體、概倫電子等一大批本土EDA脫穎而出,并形成了以南京和深圳為中心的一南一北兩大本土EDA產業集群。

打破封鎖的“熊貓系統”

8月16日,在南京舉辦的2022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IIC)上,俠為電子公司趁勢發布了EDA新產品——“俠為在線設計平臺-原理圖設計”,楷領科技公司也發布了EDA“凌云平臺”,在云上服務芯片制造企業。俠為電子創始人、董事長羅晶介紹,EDA是一款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來完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芯片的功能設計、綜合、驗證和物理設計等流程的設計方式。如果設計一款5nm的芯片產品,使用主流EDA軟件,成本可以控制在4000萬美元左右,但如果沒有EDA軟件的支持,同樣的東西成本將高達77億美元!

其實,國內EDA產業起步還是比較早的,1978年舉辦的“數字系統設計自動化”學術會議,通常被視為中國EDA事業在學術領域的萌芽,以此為起點,我國陸續開發了國產ICCAD一級和二級系統。1993年自主研發的“熊貓系統”,填補了我國在EDA領域的空白,打破了外國對中國EDA工具的封鎖。但隨著中國加入WTO,海外EDA巨頭大舉進入我國市場,極大地沖擊了本土EDA產業,國內EDA工具研發和應用隨之陷入低谷。直到2008年,EDA行業被確立為國家十六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才涌現出華大九天等優秀企業。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國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陸續遭到美國封堵,為了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EDA產業的扶持政策,國內EDA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一大批優秀的國內EDA企業開始涌現,如俠為電子、楷領科技等。

據了解,俠為電子成立于2019年9月,僅用三年時間,便實現了從PCB1.0到沖擊PCB3.0的跨越式發展。并且俠為電子以供應鏈約束為設計突破口,設計過程中不僅考慮了芯片性能,也會考慮芯片供應的情況,包括價格、供貨期和未來供貨穩定度等影響因素,以保證產品長線發展,彌補了國內EDA企業在全鏈條參與方面的短板。而楷領科技則主打楷領凌云平臺,可以利用云計算資源,彈性授權客戶使用主流的EDA工具,極大節約了芯片開發的時間。

開辟新賽道的芯華章

相比國外EDA巨頭,本土EDA在經驗積累、整體布局和人才上還有較大的差距。楷領科技業務副總梁璞表示,國內EDA企業雖然起步晚,但是可以基于云原生的方式去構建,利用云計算的強大功能,實現彎道超車。202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芯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土EDA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成立至今不過一年多的時間,芯華章已經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技術大咖加盟,并且完成了首次產品和技術發布以及三輪融資。在長期的探索中,芯華章董事長兼CEO王禮賓開創性提出EDA 2.0理念:“EDA1.0已經有30年了,30年前的技術、算法、架構等都已經不適應今天的市場需求,這些軟件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由于客戶群體太大,反而成為創新的束縛。現在,云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給EDA行業帶來了全新的機會,但對原來的工具來說很難整體改造去適應。”

據王禮賓介紹,前段時間,全球尖端EDA與算法專家林財欽博士加盟芯華章,出任芯華章研發副總裁和首席科學家,目前他正帶領研發團隊深入研究大型芯片驗證產品的綜合技術和優化算法,專注于驗證EDA領域的軟件架構設計,并進行EDA與機器學習技術相結合的算法創新。林財欽博士在EDA行業里有超過30年的研發經驗,來到芯華章之后,他將運用自己對EDA與前沿技術融合的經驗和理解,從底層架構開始重構、融合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有頂尖專家的實力加盟,結合公司打造的EDA人才梯隊,芯華章正著力研發面向未來的EDA 2.0技術。

據王禮賓透露,芯華章的目標就是透過創新的軟硬件EDA框架和算法,融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云技術等前沿科技,推動EDA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從而降低EDA使用門檻和降低系統級芯片(System-on-Chip, SoC)的設計門檻,縮短產品開發周期。芯華章推出的基于LLVM的全新仿真技術以及高性能多功能可編程適配解決方案“靈動”,已經運用了EDA 2.0的理念和部分底層技術,結合LLVM的全新架構有助于支持未來的多核與異構,而“靈動”的多功能、可編程特性,可以釋放更多的接口資源加速創新并提供靈活性。

國內EDA的“黃埔軍校”:南京集成電路大學

2022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IIC)、2022 國際“碳中和”電子產業發展高峰論壇、2022年中國IC領袖峰會、2022世界半導體大會……最近這幾天,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精英匯聚南京,輾轉在各個會場之間,記者聽到與會嘉賓最關心的是國內EDA產業如何突圍,而討論最多的卻是國內EDA產業的人才培養問題。楷領科技業務副總梁璞表示,在芯片設計領域,EDA人才培養是最緊迫的挑戰。

讓人欣慰的是,早在2020年10月,南京江北新區率先成立了南京集成電路大學,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探索了新的路子。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ICisC)副總經理呂會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江北新區從2017年成立人才培養與服務平臺,到2019年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協同創新學院,再到成立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一切都是因勢而為。

呂會軍認為,集成電路大學跟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區別,很多集成電路行業專家認為,以高校為主體來推動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是存在一些不足的。高校和企業對于培養人才的定義也并不相同,大學培養偏理論型人才,是標準化的模式,而當下產業更需要直接上手型人才,目前高校培養的人才還不能及時跟上產業發展需求,因此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將產業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案例課程和項目實踐課程為主,師資更多來源于資深的工程師和行業專家。南京集成電路大學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是一個銜接高校和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的開放的學習平臺。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南京江北新區十分注重生態打造,目前江北新區已經吸引了400多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入駐。“我們跟新區企業華大九天、芯華章等一起打造EDA生態,一起培養EDA人才,幫助他們推廣工具,助推新區集成電路生態打造。南京有53所高校,通過南京集成電路大學,可以把這些高校‘串’起來,培育產業所需的復合型高端人才,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高地。”呂會軍表示。(樊 駿尹 穎)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