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 > 正文

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古族金銀器鏨刻技藝 堅守匠心“鏨”金銀

2023-04-24 09:19:54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周君正在鏨刻作品


(資料圖)

銀皮圓雕鏨刻擺件《牛》

銀皮圓雕鏨刻擺件《駿馬》

現在十分流行一個詞,叫“工匠精神”。那“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唯有走近工匠,才能感悟其精神。春日的一個上午,呼和浩特晚報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工藝美術大師周君的蒙鏨工作室。37年來,他守在小小的工作臺旁,用幾十把尺寸不同的鏨子,把金銀鏨出各種形狀,其精美絕倫讓人贊嘆,也收獲了自治區(qū)級、市級的各種榮譽。也許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對制作工藝的精益求精,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吧。

學美術出身 從事金銀器鏨刻37年

周君的工作室位于塞上老街深處,不是一般人眼中的黃金鋪位,但對于手工藝從業(yè)者來說卻是個很好的所在。“這里有很多從事金銀器制作、售賣的店鋪,比較集中。我的工作室鬧中取靜,游客不容易看到,沒有那么多進店咨詢的人,反而適合潛心制作。”周君說著,便拿起一個自己制作的銀壺向呼和浩特晚報記者介紹起了設計時的思路,“你看,茶壺上下兩邊的紋樣,上邊6個、下邊6個,正好代表一年有12個月;壺身的主要圖案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十二生肖;空白的部分又用了一些常見的吉祥圖案,整體美觀大方,也有美好的寓意。”

除了銀壺之外,周君還設計制作過駿馬、牛、金鼠、蒙古刀、佛像等非常多的工藝品擺件。他踏入這行要從1986年說起。當時,美術專業(yè)畢業(yè)的周君直接被分配到了內蒙古外貿工藝品廠,跟隨金銀器制作的老師傅學藝,別人3年出徒,周君因為美術功底強,人又肯琢磨、下功夫,一年就出徒了,很快就能獨當一面。

“那個時候我們廠國外的訂單特別多,一個月雖然只能掙37塊錢,但是產量卻很高。如果從那時開始算起的話,我做過的擺件差不多能放滿這間屋子。”說起過去學藝的日子,周君一點兒也沒覺得辛苦,反而覺得那時候能跟著工廠去外地參加展會推介產品,見識到各地手工藝人的手藝,很有收獲。2002年離開內蒙古外貿工藝品廠后,周君就開起了自己的蒙鏨工作室,熬過了一段無人問津、收入少的艱難日子,后來慢慢地在金銀器制作方面闖出了名堂,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榮譽加身 收獲業(yè)內肯定

“蒙古族金銀器鏨刻以鏨刻為主,通過小錘、鏨子在器物上鏨刻出各式各樣的浮雕圖案,它是從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鏨刻技藝,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西藏、云南等地區(qū)。”周君告訴呼和浩特晚報記者,蒙古族金銀鏨刻源于商周,興盛于大唐,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了。經過幾千年從單一到多元化的發(fā)展,產生出了具有人文地理、民俗圖騰的民族民間圖案,深受群眾喜愛,如卷草、蓮花、虎、鹿、獅、龍、鳳等。

作為蒙古族金銀器鏨刻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周君用傳統工藝融合現代理念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唯一性和獨特性的鏨刻作品,如鏨金寶刀、八寶蒙古刀、銀碗、銅佛、銀佛、鏨刻牛等。周君的身材很瘦,手卻很大,手指也很粗,怎么看都不像是會鏨刻的。聽出了呼和浩特晚報記者的疑惑,周君馬上示范了起來,在“叮叮咚咚”的聲音中,他用鏨子和錘子將老鼠嘴邊的胡須細細勾勒出來,栩栩如生的樣子讓人驚嘆不已。

驚嘆之余,呼和浩特晚報記者注意到,在周君的工作室掛著兩塊醒目的牌匾,一塊是由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廳頒發(fā)的“內蒙古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古族金銀器鏨刻技藝”,另一塊是由呼和浩特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呼和浩特市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頒發(fā)的“首屆呼和浩特市工藝美術大師”。這兩項榮譽,代表著業(yè)內專家對周君金銀器鏨刻技藝的高度肯定。

堅守匠心

只為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

在采訪時,店里來了一位想要做銀飾修復的顧客。周君仔細觀察銀飾斷裂的地方,耐心向顧客解釋他所拿來的銀飾應該不是純手工打造的,如果單純做焊接修復的話,怕銀飾和焊料的熔點一樣,一不小心把銀飾件原本的圖案融掉,建議顧客考慮其他的修復方法,先回去好好考慮后再過來商量。而面對另一位慕名而來想要做金飾的顧客,周君卻說:“黃金價格高,純手工定制對原料損耗大。你如果只是想做飾品,就拿到首飾加工的地方,他們是用模具做,損耗小,更劃算一些。”聽到他的建議,這位顧客也被“勸退”了。

看到周君這樣的操作,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很不解,這不明擺著把生意往外推嗎?可是周君卻覺得很正常:“我們做純手工金銀器制作,想的應該是怎樣把東西做好,而不是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尤其是來做修復的,可能這個物件對顧客來說意義重大,各種細節(jié)不提前商量好的話,萬一達不到顧客的預期,破壞了它原有的形狀,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得不償失。”

也許正是對工藝水平的執(zhí)著與追求,才成就了周君。周君坦言,制造業(yè)的發(fā)達對純手工藝匠人確實是有一些沖擊,但是能欣賞純手工制品的人還是很多的,現在他手頭上還有幾個定制的單子,他也有幾位徒弟。“將來還是想把這門手藝堅持做下去,也跟年輕人多接觸,聽聽他們的建議和想法,一起把手藝傳承下去。”周君笑著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