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正文

智慧氣象洞察天氣細微變化 與天氣“搶跑”為十四運保駕護航

2021-09-22 08:39:52來源:科技日報   

9月15日早晨,看到天氣雷達上降水云系已經走過蘭州,正以每小時30-40公里速度往西安方向移動,白水成的緊張無以言表。作為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和殘特奧會(以下簡稱“十四運會”)氣象臺應急保障中心主任,他正在奧體中心外圍的移動氣象臺上,深知這對晚上即將舉行的十四運會開幕式意味著什么。

密切監視云團發展變化,與后方專家細致研討,向執委會匯報未來天氣情況……他們雖高度緊張卻有條不紊,只為開幕式的順利進行。

智慧氣象洞察天氣細微變化

在氣象人心中,最擔心的因素莫過于華西秋雨對開幕式的影響了。

“今年汛期,陜西降水有點‘怪’——整個7月降水偏少,但進入8月后形勢急轉,僅8月底到9月初,包含西安在內和陜西南部就迎來了三輪大范圍系統性強降水,華西秋雨發生時間偏早11天。”十四運會保障部駐會副部長、陜西省氣象局副局長羅慧說。

馳援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介紹,十四運會開幕式選定在9月中旬,西安正處于華西秋雨的影響之下,西邊有攜冷空氣而來的西風帶系統掣肘,東邊有勢力強大的副熱帶高壓壓陣,兩股勢力拉鋸,任何一方的減弱增強都會給預報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但降水是否會對開幕式造成直接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個組委會最關心的問題,氣象工作者必須回答。”馬學款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監測要先行。精準迅速地采集到觀測數據是預報的重中之重。陜西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處長王毅介紹,為做到監測精密,陜西首部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2部激光測風雷達、7部微波輻射計以及暑熱溫度監測儀等84套新建觀測設備均已部署完成并投入使用,以此為基礎,陜西氣象基本形成了以十四運會場館為中心,面向賽事賽會服務的天空地一體的綜合氣象監測網,監測時效達到分鐘級。

正是通過相控陣雷達這款“神器”,中午12-14點,白水成看到影響西安地區第一波天氣系統從奧體中心南側移過,對場館沒有造成影響。他判斷下午3點還會有云團經過,但影響不大,事實是零星飄了幾點雨。白水成懸著的心終于稍微放下了。

“相控陣雷達,可以將過去獲取數據需要的6分鐘縮短為1分鐘、精細到30米,宛如‘細網撈小魚’,實現了對中小尺度過程的快速捕捉。”白水成補充說。

前店后廠精準服務每一場活動

不同于往屆全運會僅在一個城市舉行,十四運會賽事遍布西安、寶雞、渭南、楊凌、漢中、咸陽、延安等地,賽事服務范圍廣、鏈條長。如何為每一個場館、每一場賽事提供精準精細服務?這讓氣象人頗動了一番腦筋。

前店后廠,反復研究、實踐,最終確定這種氣象保障服務模式。十四運會氣象臺場館服務中心主任徐軍昶介紹,組委會、各執委會氣象保障部,奧體中心等各個場館氣象工作人員,以及移動氣象臺等是“前店”,而十四運會氣象臺、陜西氣象部門、中國氣象局及各國家級業務科研單位等是“后廠”。

正是基于這種模式,從圣火采集到各種賽事,再到開幕式,他們提供的服務堪稱完美,受到組委會及各方的頻頻點贊。

兩個多月前的7月17日,陜西延安寶塔山下,十四運會圣火采集儀式萬眾矚目。但本該9時整的圣火采集儀式,卻提前到8時30分舉行,而在10個小時之前,定的還是9點整。

之所以改時間,這就要從前方觀測和“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一體化氣象預報預警系統”說起,項目、場館名稱、天氣、今日賽事、明日賽事、高影響天氣……在十四運會指揮中心,各項服務模塊在顯示屏上一目了然。

“這是專門為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研發的系統,圣火采集前,我們通過系統看到,17日8時到10時延安有小陣雨天氣。我們將這個情況報告組委會,最終經過多方的研判,并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分析建議將原定于9點進行的圣火采集儀式提前了半小時。”十四運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畢旭說。

類似事情在全運會測試賽、正式賽中多次上演。受9月3日至5日大范圍降雨過程影響,原定于5日上午在鄠邑區舉辦的壘球賽事被推遲至下午,當日在渭南市舉辦的足球(男子U18)賽事亦及時更換了場館……

盡管驚心動魄的開幕式結束了,但白水成和所有的氣象保障人員絲毫不敢放松,賽事還在進行,而且緊接著就是殘特奧會。為賽事提供越來越精準的預報,他們依然在路上。(付麗麗)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精彩推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