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央行開展4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操作 信貸少增的深層原因應找準

2022-08-18 08:03:31來源:城市金融報  

8月15日,央行開展4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含對8月16日MLF到期的續做)和20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與此同時,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的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分別報2.75%、2%。市場普遍認為,這是降息。當然是降息,不過MLF中標利率下降,還只是銀行資金成本端的調降,估計下一步,會在最近的一次LPR調整中,將貸款基準利率也做相應下調。

需要看到的是:央行下調MLF利率恐怕與7月經濟數據相關。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7%,漲幅較前6個月回落0.4個百分點;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7%,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上漲3.8%,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與之相映的是:央行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7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6790億元,同比少增4042億元,新增貸款數量之低,創下2017年以來同期之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561億元,比上年同期少增3191億元。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內需疲弱。大量政策不是已經開始落實?而各方不也是暖風頻吹?所以,應當找到原因,對癥下藥。最關鍵的問題是:各方面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簡單將內需疲弱推到“企業不愿貸款”的身上。

依據平時了解的情況,一些中小微企業不愿意接受貸款,一方面是出自對經濟未來的擔憂,但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給到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其穩定性太差。一會兒,銀行要把錢放給你,一會兒,銀行又追著要把錢收回去。一來二去,企業干脆不要了。所以,企業現在極其敏感,銀行想把貸款放出去都難。

還有就是:給到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幾乎100%都是短期的,只能應付企業短期的流動性需要,但面對巨大的疫情沖擊,企業要恢復生產,要面對疲弱的消費市場重新提振銷售,要把過去的虧空賺回來再去償還貸款,這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任務。這說明,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金融供給,并不能充分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這個差距是不是導致信貸增量收縮的原因?

我們的金融管理者是不是需要時時自省?是不是需要多從“金融供給側結構”方面去尋找原因?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金融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利率高低的問題,而是金融供給結構應當盡快改變問題。金融供給結構不只是給誰不給誰、多給誰少給誰的問題,而更是穩定不穩定、期限結構是否符合實體經濟需求的問題,同時還要考慮是否能滿足“疫后”企業恢復經營提出的那些特殊要求。

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當中,如果更多傾向于維持過去的貨幣金融政策思路,這或許是一種錯配。如何防止錯配,需要金融當局認真研究。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