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財經 > 正文

堅守實體經濟筑牢經濟底盤 蘇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再躍升

2022-11-03 09:00:15來源:江蘇經濟報  

數字或許是枯燥的,但對于蘇州這個中國經濟發展優等生而言,卻是發展成色與韌性的強有力印證。今年1至9月,蘇州全市累計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21萬億元,同比增長5.4%,增速比1至8月提高1.1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增速比1至8月提高0.9個百分點。

在蘇州,制造業被視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堅守實體實業是蘇州人骨子里的執著。對制造業的重要性始終保持清醒認識,正通過建設產業創新集群,把蘇州產業的長板拉得更長、把規模做得更大、把競爭力提得更優、與本地經濟結合得更緊,推動蘇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再一次躍升。

堅守實體經濟 筑牢經濟底盤

航空航天工業被認為是工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去年,張家港落戶了一個商業火箭項目天兵科技,最為對方看中的,是當地的產業配套能力,能夠在半徑15公里內解決90%的配套,成本可以下降30%。這樣的故事,是蘇州制造業發達的一個精彩演繹。經過多年發展,蘇州工業經濟已形成產業規模大、行業門類全、創新能力強、產業布局優、智造水平高、民營活力足、營商環境好等特點和優勢。

蘇州現已擁有工業企業超16萬家、規上工業企業超1.2萬家,涵蓋35個工業大類、171個中類和505個小類。蘇州工業體系較為完備,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強,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很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連接點。這意味著,蘇州既能生產車輛、筆記本電腦、數控機床這樣的大塊頭、高科技產品,也能生產羽絨服、螺絲釘這樣的小體格、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必需品。

從“頂天立地”大企業,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蘇州始終致力打造更高質量的企業梯隊。目前蘇州擁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26家企業上榜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恒力位居榜單首位。全市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1家、省“專精特新”企業(產品)398家,均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貢獻了5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為蘇州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活力,增強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目前,蘇州擁有民營企業超74.9萬戶,占全市企業總戶數的90.3%,民營經濟注冊資本已突破4.76萬億元。

堅守實業,換來的是蘇州工業經濟總量的持續躍升。十年來,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跨過3萬億元、4萬億元兩個臺階,年均增長4.9%,規模穩居全國前三。

工業增加值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很大程度反映出了工業發展質量。2021年,蘇州工業增加值達9963億元,占全國比重約2.7%,其中制造業增加值9653億元,占全國比重3.1%。2021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2.5%,位居全省第一。

堅守實業,不斷筑牢蘇州經濟發展底盤。

推動數字化改造 邁向“制造強市”

走進萊克電氣電機生產車間,照明未開,看似黑乎乎一片,8條全自動生產線卻在24小時作業,零件被機械臂一個個抓取送上流水線。產線間的過道,物流機器人熟練地將原材料和配件送至指定點位,智能掃地機器人則負責車間清潔。在車間監控屏幕上,除了相關生產數據,還有車間內PM_2.5、噪聲以及能耗的實時數據。這便是萊克電氣的“黑燈工廠”,是蘇州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改造的一個集中縮影。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是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重要抓手。蘇州擁有4萬多億元的工業底盤,對推動數字化改造的需求非常迫切;同時海量企業、多元行業等基礎條件,也為數字化改造搭建了豐富的應用場景。蘇州計劃用三年時間(2021年-2023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今年正在推進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10897個,涉及企業8397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6372家。

蘇州深刻認識到,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制造業“又大又強”的重要舉措。在蘇州,推動企業數字化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獨具蘇州特色的做法和經驗。

圍繞企業“缺方案,不敢轉”“缺技術,不會轉”“缺數據,不能轉”“缺資金,不愿轉”等難題,蘇州通過免費診斷、技術輸出、平臺賦能、貼息獎補等舉措,積極營造全流程服務生態,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比如,蘇州通過實施免費診斷服務,引入電子五所、北自所、上海自儀院、用友等優秀服務商,幫助企業“把脈問診”。累計參與診斷企業2560家,帶動技改投入500多億元。搭建“智造服務超市”,為企業提供高端培訓、供需合作、產融對接等一站式服務。推出“菜單式”云上服務,為企業提供應用案例和團隊指導,已促成一大批企業開展相關合作。

從“燈塔工廠”到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示范車間、領軍服務機構,蘇州充分發揮各級各類試點示范的引領作用,率先應用智能裝備和工業軟件,在減少用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合格率、節能減排等方面,為企業提供看得見、可實現的技術路線。

蘇州正積極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制造大市向制造強市邁進。

突出產才融合 打造產業創新集群

從“新年第一會”的總動員令,到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產業“一集群一方案”,再到16個細分優勢領域出臺針對性政策……當下,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已成為蘇州最鮮明的標識。

產業是蘇州最大的優勢和長板,創新是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集群是推動創新的組織形態。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蘇州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蘇州制造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在不少領域形成集群化形態。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冶金、紡織、輕工、化工六大行業中,規模超萬億元的有2個,生物醫藥、新型顯示、機器人及數控機床等細分領域綜合競爭力在全國保持領先。生物醫藥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型顯示領域集聚規上企業超過200家,擁有龍騰光電、維信諾、三星顯示、友達光電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了從原材料到面板、模組,再到整機、設備的完整產業鏈。

在蘇州,科技支撐正加速產業轉型的步伐。蘇州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12年居全省首位,在2021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五。2021年,蘇州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91%,其中,蘇州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776.5億元,全市有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比重達54.4%。

人才是第一資源。蘇州,全力打響“人到蘇州必有為”品牌,目前,全市人才總量超過342.8萬人,高層次人才總量突破33.8萬人。蘇州著眼高端引領,以人才高峰引領創新高峰,正向效應凸顯。蘇州頂尖人才團隊和重大創新團隊的引進扶持,帶動集聚了干勇、周成虎、郝躍、蔣華良、吳一戎等27個院士團隊,361名國家特聘專家,推動蘇州的創新水平不斷攀高。

蘇州突出產才融合,以領軍集群做強創新集群。蘇州選才用才緊緊圍繞產業,聚焦四大產業創新集群的發展需求,以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集聚人才,搶占產業制高點。蘇州在生物醫藥領域就集聚了202位國家級人才、6萬多名產業創新人才。

從產業集群到產業創新集群,目的就是以創新集群為抓手,帶動知識和技術、產業融通,推動蘇州的產業集群向更高形態轉變,推動蘇州產業經濟向創新經濟躍升、產業大市向創新強市邁進,全力打造全國“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 陸曉華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